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 > 第7章

肆 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

肆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思维方法,就是敢于打破思维定式,解放思想、超越陈规,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创造性地把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创新思维方法贯穿在全省工作的方方面面,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创新思维方法,立足新时代,寻找新思路,解决新矛盾,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新境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一、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创新思维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立足浙江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切实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一系列事关浙江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浙江的创造性实践。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浙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且高度重视对这些创造性的工作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从而更好推动实践发展。

进入21世纪,浙江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始终念兹在兹。他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浙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落实中央要求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和掌握丰富翔实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作出了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21世纪之初浙江发展谋篇布局的大文章,“八八战略”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不仅从战略上为浙江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还从战术上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省域层面具体回答了“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创造性实践”、“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习近平同志的谋划下,浙江还先后作出了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省建设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决策部署,不断为“八八战略”注入新的思想内涵。

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及时对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加以总结推广,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基层一线的探索创新、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炼和概括,是贯穿《之江新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两部著作的一条重要脉络。习近平同志指出,“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他十分注重总结推广基层创新实践成果和经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群众的实践创造、方法经验、需求愿望,系统总结、及时提炼出来,概括凝练出一系列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理论创新成果。比如,提出处理好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关系,推进改革深化;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等,都是总结提炼创新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饱含辩证法,富有指导性。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既是浙江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也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特别注重理论创新、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务实作风。

2.明确创新发展目标,加快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一点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总体而言,浙江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由此带来土地、水资源、能源、原材料等供应紧张,多项环境指标超标。资源与环境、市场与效益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面对浙江当时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新变化,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新目标,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任务,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正是基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问题的前瞻性思考,习近平同志通过充分调研、广泛论证,推动浙江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从全局上谋划浙江创新发展之路。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大会,提出要用15年时间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明确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65%以上,使浙江成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改造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优越、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省份,成为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和公众科学素质居于全国前列的科技强省。为落实这一目标,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浙江加强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部署、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

培养和集聚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支撑。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自主创新,人才为先,人才为本。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建设创新型省份,关键是要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让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2003年以来,浙江加快培养和集聚各类创新团队,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办法》《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为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浙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来浙江工作、为浙江服务。习近平同志推动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计划,鼓励各地以引进团队式人才和核心技术为关键,与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各类创新载体,提升浙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带领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遍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还推动成立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新型科技创新载体,凝聚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和人才。通过努力,浙江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截至2007年底,浙江省530多家创新载体集聚高素质科技人才1.2万多人(其中博士和高级职称科技人员3000多人),超过了50年来创办的40家省属科研院所的人才规模。

3.聚焦促进制度创新,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注重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及时制定新制度,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汇聚起全社会创新活力。

加强顶层设计和配套衔接,使一系列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习近平同志在主持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时提出,要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进一步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全面推进“八八战略”这一浙江改革发展的总纲领,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制定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省建设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决策部署,建立健全一系列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的规则、意见、制度、办法,尽管内容各有侧重,但均着眼于织密制度之网、搭建制度框架,形成了总体性的制度成果,不断推动“八八战略”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

以制度创新激发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改革伟力,激发千万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经常强调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创新,激发和调动千万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他指出,“浙江的活力之源就在于改革,就在于率先建立了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激发千百万人创造力的体制机制”。进入21世纪,针对浙江农业生产力蓬勃发展与农业生产关系相对滞后的矛盾日渐突出的情况,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类特殊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成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之后,他又在总结瑞安等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并推广到全省,使浙江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从机关效能建设到强镇扩权改革,从领导下访到出台信访条例,从科技特派员制度到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从“民主恳谈”到村务监督,从以人为本、“防避抢”结合的防台方针到以“不死人、少伤人”为目标的防台救灾制度,从针对浙江自然灾害频发而设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到农村住房保险,在习近平同志的积极推动倡导下,浙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推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创新制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以制度创新释放出实实在在的红利,保障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注重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办好民生好事、难事和实事,努力把解决群众切身利益工作引上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2004年,在习近平同志倡议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为民办实事十大重点工作领域,通过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督查考评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创新,找准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设的切入口。在民主决策机制方面,全面推广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切实提升了重大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实施项目从为民作主变为由民作主。在责任落实机制方面,省、市、县、乡各级通过签订责任状等方式,将民生实事项目任务和工作细化分解、逐项落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人的责任体系。在督查考评机制方面,将考评权交给百姓,让群众当考官,真正做到“民生实事办得怎么样人民说了算”。

4.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狠抓科技“第一生产力”来落实发展“第一要务”。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要突破浙江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不加快推动产业和产品升级,就不可能化解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就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明确提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2006年11月,在参观浙江工业博览会时,习近平同志强调,企业产品创新需要这种创造性思维,“浙江制造”要向“浙江创造”迈进,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他进一步强调,建设科技强省,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一定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自觉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以背水一战的勇气、过华山天险的气魄、攀科学高峰的智慧,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之路。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组织实施“八大科技创新”工程,并据此进一步筛选出26个重大专项,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部署和推动下,浙江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进数字浙江建设。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了“数字浙江”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他指出,数字浙江是全面推进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础性工程。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应以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数字城市建设为支撑。加快建设数字浙江支撑平台,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信息处理技术,深度开发经济、社会等各类信息资源,逐步形成面向城乡、以中心城市为基本单位的信息资源集成、应用与共享系统。切实加强应用系统建设,推进企业信息化,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加快建成全省信息应用体系主体框架。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不久,就参加了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开启活动。正是在他的重视和推动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网上技术市场。经过10多年发展,如今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技术淘宝网”,形成由省级中心、市级市场、县级分市场和高新园区分市场、专业市场组成的省市县一体化信息发布平台。

5.推动文化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文化。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带来的巨大力量。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在浙江工作期间,他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浙江特色的文化内涵,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认真总结文化大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他指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就是要着眼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增强浙江的文化软实力。2005年7月,省委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等“八项工程”,开启了浙江文化建设新征程。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精神的提炼弘扬。他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提炼“浙江精神”。2005年,习近平同志提出并阐述了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船精神。同年,他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创业。这些年来,浙江始终坚持把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作为激发经济社会勃勃生机的精神支撑,鼓舞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

习近平同志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加以谋划推进。他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强调分类指导,将“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达”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推动下,浙江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之一,许多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

二、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运用创新思维方法的主要特征

创新思维强调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摒弃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以思想的新解放、改革的新突破、创新的新成果,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系统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开展各方面工作的重要特征,也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全过程。

1.始终树立问题导向:将发现问题作为推动创新的契机,将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坚持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统一,彰显了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难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攻克什么问题”。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注重对准源头问题,找准症结穴位,发挥区域发展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他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八八战略”就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立足全局谋一域的创新举措,其实质就是深刻把握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跳出浙江看浙江,通过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自身的优势,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努力把原有的劣势转化为新的优势,从而推进事业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到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从坚持新发展理念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反“四风”到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等,都贯穿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都及时回应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问题。

2.始终遵循科学方法: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创新路径。创新既要“顶天”,强调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又要“立地”,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注重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提高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发挥基层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是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的重要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强调顶层设计,不是忽视基层探索,而是要善于倾听基层呼声、汲取群众智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指出,“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在他的推动下,浙江改革创新的历程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既充分发挥基层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又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从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又善于集中群众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上技术市场等基层创新经验,为浙江走好创新之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浙江正是因为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切实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总结基层和群众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并上升为指导全局的政策性意见,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用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才在许多领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实践经验。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作的说明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十七次会议,会议强调,“要及时总结经验,把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及时形成理性认识,推动面上的制度创新”。

3.始终突出主攻方向:将科技创新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 置,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尤其要重视科技创新。“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的重大意义,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是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一以贯之的特征。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目标,积极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浙江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进入“第一方阵”,在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同志针对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提出坚持培育和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坚持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坚持把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结合起来,推动品牌大省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开放集成,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强劲的创新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四个面向”要求,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等等。

4.始终注重激发活力:妥善处理好“两只手”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同向发力。激发各方创新活力,形成创新合力,关键是搞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协调配合,做到两者协同发力、精准发力。正确把握、妥善处理企业、市场和政府在创新中的辩证关系,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协同作用,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是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的重要特征。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直接面向市场,创新需求敏感,创新冲动强烈,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八战略”以来,浙江推动完善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繁荣民营经济、壮大国有经济、促进社会结构转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面对浙江民间蓬勃有为的创新创业热情,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处理好“两只手”之间的关系。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推动下,浙江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市场需求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开展创新活动,促进成果产业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浙江各级党委、政府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保障,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引导推动作用,着眼于构建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他还就如何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明确提出,要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5.始终强调人才驱动:将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全面营造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长环境。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高度重视人才、渴求人才、尊重人才,把人才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是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的鲜明特色。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部署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教育是人才培育的基础性条件。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开放集成,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注重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所、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兼容并包,为我所用。他要求浙江各级各部门树立国际眼光,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创新机制,以各种形式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浙江工作、为浙江服务;营造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弘扬和发展创新文化,建立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使浙江真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天堂和乐园。在他的关心支持下,浙江先后启动实施了“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钱江人才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人才,为浙江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战略高度,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各类创新人才发展统筹推进,形成了高端引领、整体发力、系统支撑的新格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长。

这些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同志擘画的战略布局,始终坚持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筑区域创新体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部署。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把创新强省作为四大工作导向之一,着眼于全面创新,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推进包括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工作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组织体系创新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省创新基础得到加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浙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区域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和专利综合实力等均居全国第一方阵。

三、再续创新史,勇当排头兵,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是关于创新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浙江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继续写好这部创新史”、“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习近平同志对浙江工作的一贯要求和殷切期望。浙江要紧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主题主线,把创新作为最持续、最长久的竞争力,一体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并把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出来、调动起来,形成“人人讲创新、处处有创新、时时在创新”的生动局面,下好新发展阶段创新制胜的先手棋。

1.突出“创新强省”导向,在加快建成创新型省份上走在前列。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建设创新型省份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为浙江创新发展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省委的决策部署同党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是完全一致、相互衔接的。要着眼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围绕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科技强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聚焦聚力“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着力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集成力量建设创新策源地;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优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推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平台打造等取得重大突破,努力在世界创新版图中确立特色优势、跻身前列。

2.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上走在前列。体制机制创新是最持续、最长久的竞争力。数字经济作为浙江省“一号工程”,已成为融于发展血脉中的智慧因子。今天,数字化对浙江来说不只是社会治理的辅助工具,更是一种治理手段和治理理念。要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全面深化数字浙江建设,下好数字化改革这步先手棋,持续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要突出“整体智治”,通过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打通和整合党政机关各项职能,使群众和企业办事从“找部门”转变为“找政府”,同时更好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快形成新型治理形态、治理模式。要突出“唯实惟先”,在政务办事、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涉及公平和效率关系的重要问题靶向发力、持续攻坚,让群众和企业享受到更公平公正、更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3.用好“有形”、“无形”两只手,在打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上走在前列。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协同发挥,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和保护好创新活力。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要坚持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紧密结合、有效融合,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作为主线,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浙江创新型省份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全力打造创新创业生态最优省。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创新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要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构筑发展新优势。要探索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浙江路径,强化政府组织推动、产业链协同、龙头企业牵引和市场化运行。要用改革的方法畅通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金融服务链、创新链的各类堵点和卡口,打通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

4.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在培育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上走在前列。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而培育创新主体的过程,要由政府主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建设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全球人才蓄水池,抢抓全球人才流动窗口期,深化实施人才新政,统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创新型科技人才、企业家和工匠等紧缺人才,谋划实施一批最能补齐发展短板、最能激发潜在优势的重大人才举措,加快创新型浙商队伍建设,形成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发展浙江的生动局面。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引领性开源开放公共平台,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的战略合作,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发挥作用。

5.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走在前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质上是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亿万市场主体积极性和社会创造活力,更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潜质,大力培育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和浓厚氛围。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唱响创新和实干的最强音。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尊重科研规律,激发家国情怀,激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追求真理、勇攀高峰。要弘扬新时代浙商精神,发挥企业家引领创新的关键作用。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实施人才新政、科技新政,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上不断发力,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地和招才引智力度,进一步激励创新创业,激发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切实把全省上下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出来、调动起来,干出勇立潮头的新气势,干出改革发展的新境界。

(课题负责人:张彦 郑林红 谢鸣)

案例

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数字浙江”建设部署。近年来,浙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并撬动经济社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显著提升。当下,浙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

2021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省委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全面部署推进数字化改革工作。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明确提出,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并强调,要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改革举措,加快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为全国改革探索路子、贡献经验。

2020年底,浙江省委提出“三个争先”,其中第一个就是改革突破争先。数字化改革大会为加快数字建设,推进全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在新起点实现新突破,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指明了方向。

数据跑代替群众跑

永嘉市民张依依在温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出生事项联办窗口”,只填写一张表就办成了家中“二宝”的出生事项。而前些年“大宝”出生时,她花了一星期,跑了派出所、社区、医保大厅等地,才陆续办好这些手续。

让“张依依们”办事如此顺利的,就是“一件事”集成改革。2019年,围绕个人和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浙江梳理形成出生、上学、婚育、退休、养老等24项群众“一件事”以及注册登记、获得场地、生产经营等17项企业“一件事”。

“一件事”集成改革突破了以往以部门改革视角为主导的传统模式,形成以群众、企业办事视角为方向的改革方法论。自2003年启动“数字浙江”建设以来,所有的改革莫不如此——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2017年,浙江全面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以群众办事事项为切入点,聚焦群众办事高频事项,大力推进办事事项标准化和数据归集共享,实现政务服务“一张网”、“一窗受理”、“一证通办”。

以数据跑代替群众跑,“最多跑一次”从理念化为实践、由承诺化为现实,惠及每一名群众、每一户家庭、每一家企业。

东阳市中医院开通全流程扫电子社保卡就诊,市民无须带社保卡(市民卡),只要拿出手机,出示“浙里办”App里的电子社保卡,就可以在医院的自助机和人工窗口进行挂号、医保结算、就诊、化验单查询等操作。(视觉中国 供图)

助推政府整体智治

建设“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着力打造整体智治的现代政府,以精密智控实现“两手硬、两战赢”……2018年以来,数字浙江建设进入政府数字化转型新阶段。

聚焦政府履职的核心业务梳理和流程再造,浙江以跨部门协同标志性项目为抓手,推动全方位政府数字化转型。

截至2021年2月,掌上办事平台“浙里办”注册用户数达5515万,网上可办率100%;掌上办公平台“浙政钉”,覆盖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小组(网格)六级组织,集成1278个应用,服务全省112万政务人员。

刘雨扣夫妇在京杭大运河行船16年,原先每到船舶年审办证时,他们需要停靠多个码头办理,花费十几天时间。现在,原先的7本证书合并为1本,他们在自家船舶上就可通过“浙里办”App办证,政府审核则在“浙政钉”App上流转。

群众用“浙里办”App掌上办事,方便快捷;政务人员用“浙政钉”App掌上办公,协同高效。以场景化的多业务协同应用为抓手,浙江政府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从点到面、从部门分割到整体协同的发展。

(《浙江日报》陈仰东 制图)

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体系化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通过充分运用各类数据接口,整合各部门多源数据,搭建“重点人群动态管控库”,实现量化细化闭环管理;绘制县域疫情风险“五色图”,引导分区分级分时差异化精准防控;动态发布精密智控指数,建立动态精准的评价风向标。正是依靠以“大数据分析+网格化管理”建立的精密智控机制,浙江交出了疫情防控高分答卷。

扎实推进数字化改革

数字化浪潮之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改革才能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浙江给出了答案:把数字化改革作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

2021年是浙江数字化改革元年。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明确了当前的重点任务——加快构建“1+5+2”工作体系,并为改革搭建了四梁八柱。其中,“1”是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它作为智慧化平台中枢支撑各级、各系统应用创新。“5”是5个综合应用——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数字政府综合应用、数字经济综合应用、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和数字法治综合应用。“2”是构建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

当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遇上“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的时间表,浙江刀刃持续向内,力求高原造峰的改革发展态度就此彰显。

正如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所要求的,浙江建立起改革的责任单、时间表、路线图、工作机制,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推动这项改革尽快取得突破性成果。

数字化改革既着眼于现在,更着眼于未来。2021年底前初步构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5个综合应用实现功能全上线、省市县全贯通;2022年全面建成“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掌上治理之省”;2025年基本建成“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和全球数字变革高地……时间表上的这些目标如同灯塔,指引数字化改革尽快结出硕果。

(《浙江日报》记者:陆乐)

从“造房子”到“造生活”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关心城市社区工作。他要求,以建设新型社区为目标,全面提高城市社区工作水平。

以数字化改革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浙江正在推进“城市大脑+未来社区”等核心业务场景综合应用,通过打造数字社会综合应用,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这些天,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街道始版桥社区4号地块正在进行桩基及地下室施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位置,就是今后安置房和邻里中心的所在地。”手拿设计图纸,杭州市上城区望江指挥部负责人说,作为浙江省首批24个未来社区试点之一,始版桥社区将打造“浙江未来社区的国际化样板区”,小区建成后,5000余位原住居民和3000余位引进人才将享受颇具未来感的生活。

目前,始版桥社区已全面进入建设阶段,力争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前精彩亮相,实现邻里、服务、健康等未来场景可展示、可参观。

未来社区是浙江在全国首创的民生工程,也是浙江以开放、创新思维系统性重构传统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探索。202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城市有机更新,以未来社区理念统筹旧改新建,未来社区增点扩面到100个左右,改造提升老旧小区800个。

城市更新的未来探索

“上城之上、空中坊巷”,在始版桥社区的未来构想里,小区底层将是开放的商业街道,有市集,有美食学堂;上楼,你会遇到托幼中心、诊所或图书馆;再上面是生活住宅,屋顶更有城市农场……

始版桥社区所在的望江板块是老旧小区集中区块。建设未来社区是个“新事物”,没有经验可循,唯一的标尺,是群众的所盼、所想、所需。

项目初期,望江指挥部(望海潮公司)多次针对群众的整体诉求召开民情恳谈会。就在不久前,指挥部又把老住户代表们请来,与设计部门一起探讨公共配套、公共服务等具体问题。

“最好能有个老年食堂”, “老百姓还是希望能在家门口买到一些必需的药品”……在始版桥社区的方案编制过程中,大家的建议都被一一记录。指挥部会根据这些需求广泛“取经”,不断迭代设计方案。

围绕群众的社交空间、运动空间需求,指挥部联合设计方,通过智能绿道串联贴沙河运动广场、绿地健身空间与室内健身房,打造全龄运动活力空间;同时,结合菜市场、屋顶农场,构筑一站式颐乐生活社交空间。

智治的社会综合体

始版桥社区的展览馆里,沙盘上的设计模型以及其包含的未来社区设计思路和发展理念,勾勒出面向未来的美好生活画卷。

“立体市井、立体花园、立体联通”是始版桥社区的核心特色。在“立体花园”的规划中,屋顶的空中花园和墙面的垂直绿化让项目整体绿化享有率大幅提升,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建筑使得能耗较国标下降20%。居民厨余垃圾也将进行资源化处理——“反哺”社区二楼空中农场,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社区能耗水平。

始版桥未来社区空中花园效果图。

“立体市井”则以空中连廊联通楼栋,建立多层级立体化邻里共享空间体系,空间的开放,也意味着社区内的住宅、商业、办公、公共配套设施等各类建筑将运用新的治理模式。

在原有工业遗存的锅炉房内,始版桥社区规划建设现代化的智能化管理集成系统,这是社区未来实现智能化管理的“中枢大脑”。社区管理者将通过对智慧物业、智慧停车、智慧安防、智慧医疗等项目的整合,为居民提供“毛细血管”级的数字化精准服务,实现社区整体智治和智慧生活。

“未来社区要实现从造房子向造家园、造生活转变。”望江指挥部负责人说,这是一个大课题,在设计规划时就应统筹考虑空间配置、资源集聚、治理机制三篇文章,并从实践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项目下一步建设也会朝着数字化治理、一体化运营的方向不断深入。”该负责人表示,以数字化一体运营为亮点,始版桥社区将于年内启动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心平台以及未来生活App的开发工作,2020年将完成未来社区九大场景共计50余项功能的开发呈现工作。

(《浙江日报》记者:祝梅;通讯员:汤李郁 朱婷婷)

当好科技创新的“先头部队”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把创新型省份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推动实施“引进大院名校 共建创新载体”计划。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从合作意向洽谈到正式签约,乃至奠基,都是他谋划决策的。多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引进和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当前,正切实抓好三大科创高地建设,聚焦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位于嘉兴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在如今浙江星罗棋布的创新载体中,始终是不同寻常的一个。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立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不断巩固省校合作成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把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浙江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省校共建研究院,推动了浙江科技创新以突破式姿态发展。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位于嘉兴的总部院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供图)

省校共建结出创新硕果

一枚小小的“智柔体温贴”,疫情期间千里驰援,在武汉多个方舱医院大显身手。这款由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研制的新型柔性电子产品,贴在皮肤上,可持续72小时不间断监测体温,并发送到手机、电脑等终端。“医护人员不必挨个儿为患者测量体温,在屏幕上就可集中查看,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发人员说。

柔性电子技术是全球竞争激烈的前沿领域,研究院长期布局投入,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以此为基础,浙江省和清华大学共同建立了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并设立产业园和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着力打造柔性电子技术产业的科研高地和技术策源地。

“依托清华,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涛说,“作为浙江首个省校共建创新载体,研究院真正做到了在浙江落地生根。”

这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播下的时刻,是2003年。当年3月17日,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赴清华大学商讨合作事宜。12月31日,浙江省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约共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习近平同志对研究院的发展极其关心,亲自过问,随时听取研究院的发展情况汇报,还多次来实地调研。”研究院首任院长周海梦回忆起来仍十分激动,“从谈合作到签约,再到审批手续,这么大的项目,进展速度非常快。”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创新发展需要,研究院迄今已在重点创新领域组建了3个国家级研发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重点创新平台和多个专业化研究院。研究院科技服务网络覆盖长三角区域50多个县(市、区),年服务企业过万家。

搭建高水平创新载体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总部院区大楼里,一家看似普通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实际上可以影响到国内一大批口罩生产商。“我们生产的传感器是口罩自动化生产线上不可或缺的部件。疫情发生后,我们一直在加班加点,增加供应量。”锐鹰传感技术创始人、清华大学教授林立说。

仅研究院总部院区,像林立这样的清华校友就有100多人。他们迸发出强劲的创新创业能量。“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省校合作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我们要继续回答好这3个关键命题,打造高水平新型创新载体。”王涛说,研究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了“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在人才集聚、成果转化、精准服务企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研究院注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包括金融资本在内,各方面创新要素通过这个创新载体融合汇聚。这对初创科技企业有很大吸引力。”凯乐士科技创始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校友谷春光说,企业2017年开始在研究院孵化,发展迅猛。如今,这家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智能物流系统已应用于全国200多个物流中心和立体式仓库,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研究院在浙江多地分别设立创新创业平台或管理运营院区,各院区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0余人,共投资孵化企业2500余家,其中上市(并购)35家,规模超百亿元的企业12家。研究院还在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布设离岸孵化器,服务对象覆盖25万海外高层次人才,平均年新增海外孵化项目300余个,约半数实现“带土移植”,累计为浙江引育超过800位海外高层次人才。

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9年底,中央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是唯一被写入该规划纲要的创新平台,研究院率先提出的打造G60科创走廊的构想也被写入了规划纲要。

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一“出生”就担负的使命。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使命尤显重要。研究院将全面参与长三角更高水平一体化进程,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做实长三角科创与经济融合研究中心、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等,围绕区域重大课题研究、重大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咨询,为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王涛表示,研究院要发挥好“先头部队”作用,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大胆实践、先行先试,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经验,为打造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作出更大贡献。

(《浙江日报》记者:曾福泉;通讯员:徐超 范力洁)

山区小县的“大科创”之路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强调,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新昌就是浙江县域科技创新的典范。经过多年努力,新昌用有限的资源,大力激发保护企业创新活力,点滴积累,量变最终引发创新质变。

一组最新出炉的数据记录着新昌的创新脚步:2020年全县规上工业高新技术增加值为115.09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90%;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73.47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7.44%;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51.9%,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6.48件。2020年1月至12月,规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7%。2020年,新昌被评为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在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榜单中名列第一。

新昌,“蜗居”于群山之中,资源要素不足,区位优势不显,既无铁路、水路,更无机场。然而,就在短短10多年里,新昌却实现了向全国百强县的跨越。

突破要素制约

翻阅新昌的企业名单,新和成、浙江医药、三花控股、万丰奥特、日发精机,这些业内标杆企业无一不是新昌本土培养起来的。

“新昌最大的招商引资就是留住、做强这些本土的优秀企业。”这是新昌政府工作人员经常提及的一句话。事实上,“只要营造一流创新环境,只要创新主体够活跃、实力够强,哪怕它扎根新昌这样的小县城,也有能力配置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新昌县委书记李宁表示,新昌这批优秀的本土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立足新昌,布局全球,用好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大约从五年前开始,新昌企业频频在海外并购中亮相。2018年元旦前夕,万丰奥特完成对奥地利钻石飞机公司的收购交割仪式,切入飞机整机制造。日发精机收购意大利航空设备制造商MCM公司,成为拥有飞机总装及零部件生产能力的企业。三花并购德国家电控制企业亚威科,让自己的触角延伸至白色家电领域。

在不具人才和技术先天优势的新昌,这些龙头企业自身变成了创新“孵化器”,向本地中小企业输送“创新的种子”。陀曼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俞朝杰,就是在日发精机干了多年技术工作之后,创建了轴承行业云平台“轴承云”,帮助200多家企业完成了智能化设备改造。三花控股带动本地40多家中小企业一起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泰坦和日发精机为上下游400多家小企业提供智能配套。

万丰奥特飞机制造车间。(万丰奥特 供图)

资源要素终究有限,创新要素的流动却没有边界。新昌实践说明,创新资源要素匮乏不是山区县的发展宿命,区位绝不是一个区域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停步不前的借口。

突破低端锁定

以体量为标尺,新昌尚不足以和一些强县抗衡,但以质量为标尺,无论是人均GDP还是亩均税收和产出,新昌都站在了全省前列。

近些年,新昌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布局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逐步占据了产业链的制高点。

不求大,但求强。对创新矢志不渝的追求让新昌的产业不断升级。“你猜,这里面有多少项专利?”拿起一个比手掌还小的电子膨胀阀,三花集团员工杨长春告诉记者,“别看它个头小,却有44项专利技术,其中38项发明专利。”

新昌企业在创新上有一股“把产品做到极致”的拗劲。远信印染机械在同行中有点“另类”:建厂之初,公司定位于生产高端定型机,将“自动清理过滤网技术”列为战略课题,在连续三年投入近千万元攻关无果、研发人员都想打退堂鼓的情况下,总经理却说“搞技术不要考虑钱”。几年后,远信靠自动清理过滤网这项技术创新,市场份额升到了全国第二。

新昌曾经吃过低端产业带来的苦头,效益不高,污染严重,“所以现在,我们追求的产业一定是高效、绿色的。”新昌县委常委裘武宏介绍说,2006年以来,新昌县政府以每年减少近2亿元的税收为代价,累计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或项目40多家(个), “腾笼换鸟”,布局绿色产业。

突破隐性壁垒

“新昌政府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在万丰奥特,当公司中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俊被问及新昌政府给他的感受时,他不假思索地给出了这样的比喻。

春雨,很符合新昌的气质。新昌政府大院办公楼已十分老旧,大院里静得出奇。在这片安静中,企业的问题、发展的难题却一个个得到快速解决。

周俊介绍,从2015年万丰奥特启动航空产业调研到2018年整机下线,政府参与到整个建设过程当中。三年里,3000多个问题得到解决。

“我们做航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重要,在一次交流中,我们提到这个问题,希望法院提供帮助。没想到这次交流后,新昌专门为此立项,并在万丰航空小镇建了一个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让我们在企业门口就能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周俊说。

新昌还从财政、税收、金融、要素保障等方面,向创新企业倾斜。比如,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战略性产业发展,每年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近3亿元,2019年还设立了3亿元的产业基金,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力度前所未有。

在新昌的创新实践中,政府和企业目标高度一致,那层隔在政企之间的隐性壁垒真正被突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的话语掷地有声。新昌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民营企业家们发自内心地认为,既亲且清的政府就是自己人。

(《浙江日报》记者:陈文文 王世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