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共12册) > 第48章

第二章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工业大国,用近7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当前,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速度逐步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资源、环境问题约束加剧,人口红利减退、老龄化加重,原有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削弱,经济结构面临着重大调整,“新常态”的特征日益明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从国际上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兴起、国际贸易和投资秩序的重构、发达国家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重视发展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中国产业发展面临来自发达国家从高端和发展中国家从低端的双重挤压。面对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与诸多矛盾问题的挑战,科学确定“十三五”时期及未来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理念十分重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集体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创新发展为首要理念的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在新时期以怎样的发展理念推进中国进一步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这既是顺应当前世界技术、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又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的发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发展理念不同于以往的发展观,具有系统性、继承性、科学性、战略性和人民性,是对发展观的重大突破。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实现中国梦、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创新发展理念,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观,这一方面体现在创新发展理念是由科技、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创新理念组成的系统,创新发展需要国家创新体系支撑,其中,科技创新又是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另一方面,创新发展理念不是一种孤立的发展理念,而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体系中首位和核心的发展理念。

(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展理念体系

创新,一直以来主要是指科技创新,以及由科技创新驱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经济领域的活动,创新发展主要是通过创新活动来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科技领域与经济学领域关于创新问题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科技创新发展与经济创新发展无疑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 ‘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3]

但是,科技创新是一种复杂性的活动。当今世界上创新活动的竞争,不仅是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的竞争,而且是一个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这意味着,创新不只是寻求科学技术突破的单方面创新,而且涉及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样,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并不仅是科技界内部的事情,而且涉及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包括政府管理体制、货币金融制度、财税制度、土地制度、干部考核制度、产权保护制度、文化体制等各个方面。因此,建立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是能否实现创新发展的核心。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创新发展理念,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展理念体系。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创新发展需要一个体系支撑,强调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要求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形式的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5]另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是核心和先导,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中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要求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必须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力争超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发展理念体系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虽然马克思在其诸多论著中并没有专门对创新下定义,但基于已有研究,马克思所理解的创新是现实的人针对新的现实情况,有目的地从事一种前人未曾从事过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不断破除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发现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和新规律,进一步生产出新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创新广泛地理解为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对创新的基本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比,具有更强的理论包容性,可以包容西方经济学中一切有用成果为我所有。[8]西方经济学对创新问题的研究,主要在新古典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两个学科领域,前者更加关注创新激励问题,后者则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创新能力方面。关于创新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熊彼特将创新界定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一种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具体是指采用一种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市场、新资源、新组织等几种创新情况。[9]应该说,这些研究相对具体且有局限性,也有政策借鉴价值,而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解可以包容西方经济学的创新内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发展理念体系正体现了这种包容性。

(二)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0]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系统而具体地回答了新时期中国的发展观问题。[1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12]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但核心在于创新,“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3]。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央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的任务,对当代国家发展规律的把握而提出的发展新理念体系。当前,中国已成为一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步入工业化后期的发展中大国,“十三五”时期急需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发展方式的转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一是指明了发展的动力来自创新,来自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二是界定了发展的内涵重点,包括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化同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等重要内容;三是提出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五位一体”的发展新理念体系,一方面继承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这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发展理念的新突破。

将创新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首要发展理念并将之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是中国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快速地从工业化初期走到了工业化后期。从发展动力角度区分,中国已走过了以生产要素驱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和以高储蓄率的投资驱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在科技水平、经济基础、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原先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无论是从现实的可能性还是从理论上的必要性来看,中国都应该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新发展阶段。况且,无论是拉丁美洲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供的深刻教训,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功实现转型和跨越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提供的积极经验,都启示着我们加快推进创新发展。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不断强化创新发展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4]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定不移地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15]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把创新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首要理念,更是赋予了创新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创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历史的继承性的,是在继承上的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17]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所有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进行的。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完善已有的东西,不断开创新的局面”[18]

从创新发展理念看,最能体现创新发展理念继承性的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承马克思关于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的思想,致力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科技、经济发展形势,合理确定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科学把握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不同时期的科技创新思想和科技创新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科技水平总体上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百余年间,全世界几乎所有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除了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而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中国失败、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而结束的,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技落后有切肤之痛。毛泽东同志明确表达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他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20]1956年在听取中国科学院4位学部主任关于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报告后,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四人帮”的疯狂破坏,我国国民经济一度濒于崩溃,知识分子受到迫害,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1978年3月18—31日,党中央召开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工作者“是劳动者”等重要论断,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要性的颠倒是非的错误认识,迎来了“科学的春天”。[2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指导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22]邓小平同志关于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的判断,厘清了当时思想上的混乱,为后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亟待实现国民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因此需要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和社会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一背景下,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23]。该《决定》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2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25]

进入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将推动科技创新作为保持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方面继承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生产力”、江泽民同志“科教兴国”等科技创新思想,要求“坚定不移地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地贯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26],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7]可以看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而且也是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的内容。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事业各个方面。”[28]在2010年6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此前三个“坚定不移”之上又增加了“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表述,指出“切实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9]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30]在2012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共性、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动科技惠及民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3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创新发展理念与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创新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在以往创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条件、新问题和新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创新发展思想。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过去依靠资源消耗、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环境、减排压力增大,供给发展滞后于居民需求,人口红利消退、工资水平上涨造成低成本竞争优势削弱。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将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转变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发展全局的基础上,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3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3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34]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创新发展理念,是基于国内外环境变化、创新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提出的,以实践为基础,尊重实际、崇尚科学、遵循规律的一种科学发展观,这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提出创新发展的理念是在全面分析世情、国情,清醒认识发展中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基础上做出的科学选择。

从国内看,突破经济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依靠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工资水平上涨,我国基于低成本形成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许多行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库存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亏损面扩大、“僵尸企业”增多等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工业化,我国经济正受到来自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基础上的旧动能渐趋耗尽,依靠劳动力、资源、土地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要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和深层次矛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35]。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对于创造新的增长点的重要作用,他多次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36]他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37]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38]

从国际上看,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赶超机遇需要依靠创新。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清晰地认识到,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能深刻地改变世界发展格局,都是迅速增强经济、科技、国防等综合国力的历史契机,是后发国家实现赶超、成为工业强国的难得机遇。[39]由于世界各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差距不大,而且后发国家在旧技术系统的沉淀投资少、转换成本低,如果高度重视、抓好创新,就可能借势新一轮创新浪潮,实现从跟随到对先发国家的赶超。例如,美国在电气革命时期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日本在电子信息革命时期成为制造业强国。反之,如果对于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视不够,后发国家一度缩小的技术差距可能会被进一步拉大。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材料、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蓄势待发,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将对传统产业的产品、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催生出许多新的产业领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和政策,加强对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资源的争夺,抓紧布局新兴技术、培育新兴产业。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后发国家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对于我国来说,科技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已经具备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条件,不用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可以利用这一赶超的“机会窗口”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的提升,在一些重要领域从原来的追随、模仿向并行、领跑迈进。面对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和产业条件与新工业革命机遇的结合,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第二,在把握创新发展的规律和分析我国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科学认识到完善创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科技体制同样要不断改革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40]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41],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具体包括科技及相关体制变革,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布局与相互之间的合作,发挥地方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技术创新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科技规划和资源整合、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4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要求,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政策,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实施好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等等。[43]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颁布,针对影响创新驱动的各类体制机制问题,提出了30条具体意见。[44]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颁布,进一步提出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活力;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45]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46]。在创新体制机制中,人才培育和使用机制十分重要,因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47],“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48]。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通过制度创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科技普及工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49]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50]

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51]

从创新主体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创新发展理念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创新主体地位,是一种具有人民主体性特征的发展观。党中央一再指出,我们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52]。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改革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53]

为了激励人民群众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出台、修订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修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年)等。这些法律和政策重在调动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创新的能量,激发人才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例如,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创业创新制度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营造均等普惠环境,推动社会纵向流动”[54]。又如,围绕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支持自主探索,包容非共识创新”;“全面下放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和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激励”。[5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可自主决定科研成果的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原则上不需要审批或备案;科研成果转化所获收入全部留归单位,主要用于奖励科技人员和开展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从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所取得的净收入以及科研成果作价投资取得股份或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50%用于奖励,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新规定承认了科研人员智力劳动的市场价值,使研发成果创造的市场价值以奖励的形式转化为科研人员的阳光收入,而且核心科研人员的贡献受到突出的重视。[56]

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创新主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创新发展理念区别于西方经济学创新理论的一个关键,西方经济学更多强调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甚至将企业家精神等同于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早就指出,虽然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断努力创新,但工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人为了改善自身状况,在“干中学”,不断实现技术进步。“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就是英国的纺织工人,而蒸汽机的发明者纽可门则是苏格兰的一名铁匠,这些发明对工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意义重大。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指出了职业创新者的存在和对于创新的意义。“发明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57]所以,马克思认为的创新主体更具有广泛性,包括工人、资本家和职业创新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发展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结合了中国的国情,相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创新发展理论,实现了发展观的新突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创新发展理念,是一种战略性的发展观,需要具体通过强化战略导向来实现。2016年5月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体现了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创新发展理念具体化为创新发展战略目标、创新发展战略重点、创新发展战略项目等内容。[58]“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59]

(一)创新发展战略目标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三步走”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体系协同高效,创新环境更加优化。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创新文化氛围浓厚,法治保障有力。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60]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的同时,明确了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61]

(二)创新发展战略重点

一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虽然科学技术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科学技术毕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先进技术是买不来的,这是因为:第一,从技术创新自身的规律来看,科技成果的取得、科技领先地位的确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人力资本、数据、方法的积累。技术蕴藏在人力资本和组织惯例之中。第二,科学技术既包括以产品、生产设备形式存在的“硬技术”,还包括大量不能转让的默会知识和不愿转让、以商业机密形式存在的技术诀窍。第三,为维护领先地位,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会对技术的溢出、扩散进行控制。第四,发达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差异和国际产业竞争的考量,会对一些国家进行技术封锁。例如,“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组建“出口控制统筹委员会”(又称“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即使在1994年4月1日“巴统”解散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对一些所谓涉及军事的设备、材料的出口进行限制。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现实看,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赶超,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单纯的引进上,过度依赖他人只能是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甚至成为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62]“实践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63]

强调自主创新,还要注意发挥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特殊性,我们最大的优势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要集中力量抓好少数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项目”,“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64]我国创新体制优势的理论基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尽管前沿技术在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挑选优胜者”的选择性产业政策的效果不好,但是我国作为后发追赶者,在某些制约国家发展的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装备领域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对于这些可以看得准的技术,可以加大力度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技术尚不成熟、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尚不确定但市场前景一致看好的技术,可以发挥我们市场规模大的优势,加大对应用端的支持,通过市场拉动技术发展,促进技术尽快成熟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我们自己的技术标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需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65]。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我国完全能够由世界科技的“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

二是加强原始创新。根据技术来源和国家在其中角色的不同,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较大时,受科技和产业基础限制,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创新的主要方式。科技领先国家推动科技前沿的发展、创造新的技术范式,需要花费巨大的试错成本。先发国家有成功的产品形态、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和经济发展路径可供后发国家模仿,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获得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因此,能够节约因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高额研发成本,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后发优势。但是,随着我国向技术前沿逼近,在一些技术和产业领域中,已经从追随者转变为同行者甚至领跑者,没有确定的技术路线可供借鉴,并且发达国家对于尖端技术、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装备实施严格控制,引不进、买不来,使得对原始创新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给原始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广阔空间。原始创新需要建立在对基础科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超前洞察之上,因此,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需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66]

三是实施非对称创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听取科学技术部汇报时的讲话提出“非对称”赶超战略,“到二〇五〇年都不可能赶上的核心技术领域,要研究 ‘非对称’性赶超措施”[67]。此后他多次强调这一思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68]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孕育兴起。在传统产业,技术标准、产业格局业已确定,作为追赶者的我们没有太多主动权;但是在新兴产业领域,技术标准、产业格局尚未形成,我们有机会能够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69],也是我国实施非对称创新、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契机。

(三)创新发展战略重点项目

通过对制约中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和关乎未来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前沿技术予以支持,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70]《中国制造2025》提出,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继续抓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突破领域。[71]《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也确定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智能绿色制造技术、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海洋和空间先进适用技术、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先进有效安全便捷的健康技术、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十大需要重点推动的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科研院所,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快实施高端通用芯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油气田、核电站、水污染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已经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尽快启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项目,在量子通信、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和新能源、脑科学、健康医疗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72]

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强基工程给予高度重视。[73]虽然2013年以后我国三次产业中的服务业比例已超过工业,但“十三五”时期工业的重要性并不因为比例下降而降低。工业尤其是工业中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制造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还是技术创新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因此,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更要重视发展制造业。“我国已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进一步实现工业由大向强转变是 ‘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发达国家已纷纷推出了以振兴制造业为核心的 ‘再工业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把创新的重要方向放在制造强国建设上,是非常科学英明的决策。”[74]


[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

[2]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5月23日、24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6页。

[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6]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页。

[7]参见刘红玉《马克思的创新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1年。

[8]参见裴小革《论创新驱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9]参见 [美]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何畏、易家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3—74页。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

[11]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二○一五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93页。

[12]参见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6年第1期。

[1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第2版。

[14]参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15]参见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

[16]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17]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18]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78—79页。

[19]参见邱若宏《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与实践研究——从建党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20]《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21]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34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罗平汉《春天——1978年的中国知识界》,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22]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23]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2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5月6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2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5月6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26]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5日),《人民日报》2006年6月6日第2版。

[27]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月9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2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29]参见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月9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6月11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定不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参见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日第14版。

[30]参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31]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6月11日),《人民日报》2012年6月12日第2版。

[32]参见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33]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人民日报》2016年6月1日第2版。

[3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6页。

[35]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0页。

[36]参见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5年3月5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

[37]习近平:《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5月27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8页。

[38]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第2版。

[39]参见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人民日报》2016年6月1日第2版。

[40]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

[4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42]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

[43]参见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

[44]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二○一五年三月十三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20—434页。

[45]参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页。

[46]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第2版。

[47]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9页。

[48]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第2版。

[49]参见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

[5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4、65、31—32、31页。

[5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第2版。

[5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二○一五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第2版。

[53]习近平:《在浙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会上的讲话》(2003年11月24日),载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

[54]《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5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6年3月18日第1版。

[56]参见《国务院印发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人民日报》2016年3月3日第2版。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2页。

[58]参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9、11—18页。

[59]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

[60]参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8页。

[61]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页。

[6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第2版。

[6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2013年3月4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5页;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

[64]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0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0页;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7—58页。

[65]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

[66]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

[67]习近平:《听取科技部汇报时的讲话》(2013年8月21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1页。

[68]《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

[69]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

[7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

[71]参见《中国制造2025》,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30—35页。

[72]参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16、21—23页。

[73]参见《中国制造2025》,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1页。

[74]黄群慧:《创新发展:发展观的新突破》,《光明日报》2016年1月17日第6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