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 > 第14章

3.力戒浮躁创作优秀作品

3.力戒浮躁创作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创作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基本摆脱了文艺作品总体短缺的状况。文艺创作无论在题材主题的把握、思想内涵的开掘上,还是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较之以往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但相比数量的快速增长,文艺作品的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不小的差距,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还不多,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传递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

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浮躁。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难于潜心深入生活、专心投入创作,却在追名逐利上使尽招数,把主要精力花在自我炒作上,花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赶进度、赶场子、找关系。有的喜欢办名目繁多的展览展演,有的热衷于协会、学会的各种头衔,有的专请名人写抬举文章,等等,搞一些看似热闹实则投机取巧的表面文章。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端正创作思想,力戒浮躁,强化精品意识,努力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清代叶燮在论诗文时指出:“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与叶燮同时代的评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进一步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这里的“胸襟”、“襟抱”,表达的都是作家艺术家的境界襟怀和理想志向。“志不强者智不达”,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志”既有热忱的事业追求,也有远大的理想信念。热忱的事业追求,就是笃定恒心创作精品,“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韩愈),用更多扛鼎之作成就事业辉煌。当然,创作水平有高低,作品质量有高下。但是创作态度、创作追求,决定着作品最终呈现的品格、境界、价值。正所谓“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胸怀大志的文艺工作者,应当以先贤为范、向经典看齐,不断进行学习和创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攀登艺术高峰。远大的理想信念,就是立志为时代和人民创作,站在思想高处,积极投身时代这个最大舞台,生动书写人民的火热生活,为民族写史、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努力创作出振聋发聩、传之久远,又为人民所欢迎和喜爱的精品力作。优秀的作家艺术家要将执着的艺术追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统一起来,走出狭隘、走出名利,实现艺术理想与人生理想完美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文艺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齐白石说过,“画者,寂寞之道”。文艺作品是创作者才华、心血、情感的高度凝结。创作精品,不仅体现在创作者才华的充分迸发上,也体现在甘于寂寞、坚持创作的过程中。抵达艺术至境必定要经历一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注定充满着孤独和寂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形象的比喻,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要对艺术抱以敬畏之心。伟大诗人杜甫说“文章千古事”,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信奉和践行“戏比天大”。作家艺术家应当像他们那样,以赤子情怀、虔诚之心,对待艺术、对待作品、对待读者观众。敬畏艺术,就会把创作作为毕生专注的事业,克服一切杂念,排除一切干扰,静下心来,把主要精力和心思集中到创作上来。失去了敬畏,就会把文艺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胡编乱写,粗制滥造,制造一些文化“垃圾”。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数量再多,也堆不起艺术的高峰,只能成为降低民族审美精神的艺术沼泽和洼地。一切有抱负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都应秉持对艺术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作品,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和“一切向钱看”。

要用踏实之心来搞创作。实践告诉我们,精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举凡文艺巨制、千古名篇、传世之作,必定是作家艺术家笃定恒心、苦心孤诣、下苦功夫、倾注心血打磨出来的结果,必定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结果。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余次,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作家艺术家要以全部的心血灌注于作品,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对待文艺创作,用心用情用功地打磨作品,刻苦钻研、千锤百炼,使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从表象到精神都力臻完美。为名缰利锁所桎梏,不在创作上用心,不花时间体验生活,不下苦功夫琢磨作品,终归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是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的,艺术生命也不会长久。

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实践证明,多年来大批精品的涌现,固然离不开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但也离不开各级文艺主管部门、创作生产单位的统筹规划、协调组织和有力扶持。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水平,是科学、良性、长远推出精品的有效保障。对于一些文艺创作,尤其是电影、电视剧、戏剧等综合性强的创作,因其资金投入大、涉及人员多,更加需要强大的组织工作。规划是抓好精品创作生产的基础。推出文艺精品,不能光靠“海捞”,要有的放矢地抓,在规划的基础上部署任务、推动生产,才能有目标、有步骤、有底气。要遵循艺术生产规律,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各个门类创作的中长期规划,加强重点作品的选题策划。规划要立当前、谋长远,适应各地各部门实际,努力形成规划储备一批、创作打磨一批、宣传推介一批的创作生产格局。要实施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精益求精地打磨作品。对列为重点的作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精密组织、动态管理、跟踪督察、考核问责,合力攻关攻坚,把优势资源配置到这些作品的创作生产中。尤其重视和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反映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表现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推出更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深刻拨动情感、启迪人心的大作力作。要着力解决制约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有利于集聚文艺人才等资源的创作基地和平台,建立策划、立项、创作、生产、推广等一条龙机制。加大优秀作品的推广力度,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提供更好条件,使好作品能够不断涌现、广泛传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