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 > 第15章

4.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

4.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唯有创新,才能精品纷呈,才能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永葆文艺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赵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多次讲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宋代诗人黄庭坚也曾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艺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艺术的无尽魅力存在于作品的新颖独特之中。新颖独特的作品受人青睐,陈陈相因、老生常谈、司空见惯、重复雷同的作品,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当前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

创新是优秀作家艺术家的高度自觉和可贵品格。自觉创新、大胆创新,是一切优秀作家艺术家的共同特点。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曾写道:“艺术家总在创新。任何不是创造、发明、发现的作品都没多少价值。”清代诗人郑板桥的书斋有副名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一贯认为诗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坚决反对雷同、沿袭。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提出力戒雷同的“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人物苏轼不仅在文、诗方面开拓与创新,而且在词作方面另辟蹊径,开创了“豪放词”之先风。他一扫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传统,突破题材的局限,摒弃靡艳的情调,将激昂阳刚之气融于词中,展示政治抱负、人生感慨,使词走向了广阔的天地。同时对词体全面改革,借鉴了大量的诗歌技法,以律句填词,不拘音律,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不屑雷同、自出机杼地探索创新,是作家艺术家取得非凡艺术成就、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刘勰)。创新也是文艺发展进步的发动机。一部文艺发展史就是文艺创新的历史。在中外文艺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每一座高峰都是大胆变革、创新创造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我国动画艺术家尝试将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美术电影结合,在水墨画方面找到了突破口,《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等一批水墨动画片横空出世,令人耳目一新。加上《大闹天宫》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动画片同时涌现,震动了国际动画界,被称之为动画界的“中国学派”,确立了中国动画电影独树一帜的地位。千百年来,正是因为创新活力不断迸发,新作品层出不穷,新流派不断涌现,文艺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常绿常青。

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俗话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材。同样的表现手法用多了,表现力就会递减。这说明文艺的独创性和原创力极其重要。文学艺术不但要讲究美感,还要有艺术原创力。文艺作品的个性、新意既是构建作品的基本元素,也是满足受众欣赏需要的必要特质。原创能力是思想的解放、想象的放飞,是创作者独立观察、独立思考,不懈地进行审美发现和艺术创造的魄力与实力。宋代诗人戴复古说,“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元好问在《论诗》中说,“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这些都是在强调作诗为文要坚持原创,不能步人后尘。一部作品如果缺乏原创,因袭旧题、挪用素材、模仿技巧,那将从根本上失去生命力。单一陈旧的形式、陈词滥调的反复咀嚼,复制式、同质化内容的抄袭模仿,很难让人民群众喜欢。对作家艺术家来说,只有通过原创,方能赋予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体现卓然不凡的艺术价值。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只有重视原创、提升原创能力、推出富有思想和艺术原创性的文艺精品,才能为世界贡献有价值的艺术创作经验,才能在世界文艺的整体格局中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文艺不断向前发展。

提高原创能力,要求作家艺术家要有独辟蹊径、开风气之先的勇气,敢于冲破旧模式的藩篱,大胆突破常规,勇于打破窠臼,发挥艺术个性,不断开掘和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不断推出新的创意构思、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表现手法,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别具一格地抒情言志,别出心裁地钩织故事,别开生面地写景状物,别具匠心地刻画人物。要鼓励、扶持和保护原创作品的创作生产,加强对文学、剧本、词曲等创作基础性环节的扶持,增强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要推出更多具有原创价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艺作品和文化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避免照搬跟风、“克隆山寨”,培养有利于原创的环境,从整体上增强文艺的原创能力。

大力推动观念、内容、形式、手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推动文艺创新,需要从根本上做起,从多方面入手,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才能不断推出富有艺术创造力的优秀作品。

创作观念在文艺创作中具有先导性。如果创作观念始终循规蹈矩、保守陈旧,还奢谈什么作品的创新?要总结以往文艺创作经验,挖掘规律性认识,吸收文艺创作前沿性成果,更新调整创作观念。内容是作品的根本,要调动各种文学艺术资源,探索新的表现内容,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吸收外来有益文化,运用各种艺术元素和文化符号,使用多种艺术语汇,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深挖和延展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不断推进文艺形式创新。文艺发展到今天,各种文艺门类齐头并进、互渗互融,呈现出各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态势。要推动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融合,推动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在文艺样式交汇融合中不断有新的探索创新。科技与文艺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艺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消费方式、表现形式和发展样态带来革命性变化。比如,在戏曲艺术的舞台呈现方面,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可以呈现出气势磅礴、精彩纷呈的舞美效果。数码电影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环幕4D电影、巨幕电影、球幕电影、交互电影等,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要积极推动文艺与科技的融合,适应科技进步的时代趋势,不断创新文艺表达手段。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着力增强文艺产品的科技含量,用科技手段强化艺术表现,打开艺术想象的空间,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文艺借助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

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高新科技推动文艺创新。20多年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与影响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2014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已达到6.49亿。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推动下,文艺创作形态快速变化、载体不断更新。网络文艺呈现爆发式增长,数量空前增多,规模急剧扩大,成为受众面广、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巨大的文艺新领域。互联网和新媒体对当前的文学艺术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巨大,不仅改变了传播和接收方式,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的发展,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都面临着重大变革。新技术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窗口,拓展了新的视野和新的思维。传统的文艺生态和表现形式将在新技术力量的引领下被革新、拓展甚至颠覆,为今天的文艺超越传统、形成新的格局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从文艺形态类型上看,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各种文艺形态、载体和手段借助这些平台不断融合、翻新、嫁接,催生了一批新的网络文艺形态,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评书、网络动漫、网络游戏,微电影、微广播、微小说、微动漫、微摄影、微设计等“微艺术”,以及数码艺术等新的文艺类型等。实体艺术创作与虚拟艺术创作之间的界限模糊、互相转化,网络小说可以变为实体图书,有形出版物可以转化为数字化形态。从文艺创作生产过程上看,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创作呈现开放性和互动性,每个人都能在这些平台上成为作者、推出作品。作者和读者之间界限被打破,随时交流、及时介入、互动创作。既有大量个人自创的作品,也有各类门户网站、文艺网站和网络群体组织的创作。从文艺传播渠道上看,大数据、全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赛伯空间、人机交互等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新方式,网络视听、电子图书、动漫游戏、短信彩铃、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型网络载体的运用,提供了便捷广阔的传播空间,极大拓展了文艺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比如,现在虚拟的数字世界已然是一种真实的仿像,通过网上虚拟博物馆,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世界各地的各类艺术品而不必花费高昂的旅费。比如,一些网络歌曲、网络视频、微电影等,点击率少则几十万,多则上亿,这是传统文艺传播渠道难以想象的。

总体看,互联网等新媒体对文艺的影响还在不断变化、尚未定型、还未成熟,未知远远大于已知。文艺工作者要充分把握这种新态势、大趋势,适应形势发展。要切实把网络文艺纳入创作生产和引导管理范畴,充分利用、充分发展,打破传统范式、丰富文艺样态,助推文艺创作生产方式转变,拓宽文艺传播渠道,提升文艺创新空间,让互联网和新媒体成为文艺创新的新舞台。应该看到,互联网和新媒体中还存在一些消极落后的内容和无序失范的现象。在大力抓好创作生产、繁荣网络文艺的同时,还要加强和改进网络文艺管理,加大正面引导力度,引导创作出更多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的优秀网络文艺作品,唱响网上文艺主旋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