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 > 第13章

2.优秀文艺作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优秀文艺作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什么样的作品能称之为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作品应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应该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应该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这既为衡量检验一部文艺作品、考量评价一位作家艺术家提供了标准,也为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提供了重要原则。

优秀作品应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品的境界,在于筋骨、道德和温度。中外文艺发展史证明,是否有筋骨、是否有道德、是否有温度,永远都是衡量作品成败最为重要的条件。屈原、杜甫、苏轼、鲁迅、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大作家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正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思想的力量、道德的光芒、人性的温度,高出了自己时代的平均水平,超出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精神边界。文艺作品要用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以思想的力量、道德的底蕴、人性的光芒来感发人心,而不是依靠矫情滥情、低俗媚俗甚至失去底线来迎合人性的弱点。

有筋骨,就是作品要表现崇高的理想信念、非凡胆识和浩然正气,用优秀作品挺起民族的脊梁。文有筋骨气自雄,作品有了筋骨,就有了生命、魂魄、气势,就能给人以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的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这种精神上的硬度和韧性,正是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之所以伟大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切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的艺术质地。一部堪称优秀的作品,都应该有大胸怀、大格调、大气度,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产生令人欣悦和感动的伟大与庄严,闪烁出净化心灵、烛照前行的光辉。

有道德,就是要承载和展现高尚的价值追求,传达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提升人们的道德理想。一部优秀作品,应该自觉把道德作为标尺,让道德的明灯照亮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把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观念传递给人民,努力实现美教化、正人伦、移风俗。

有温度,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以作品蕴含的情感热度提升社会生活的温度,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激励。优秀作品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劳动的艰辛呈现出来,歌颂大爱大美,传递人间真情,更好地温润心灵、舒缓压力、涵养人生,在触摸人的内心世界时让人们产生共鸣。如果缺乏深切的人文关怀,没有情感的热度,没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文艺作品就成不了温暖的精神栖息地。

优秀作品应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思想精深在于作品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思想性,深刻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深刻体现对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崇高追求,站在思想高度、理想高度,去理解现实、烛照现实、洞察人生,为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提供有益参考。艺术精湛体现在以审美的方式观照生活、把握世界、传达思想,按照美的规律锤炼出富有个性又立体饱满的艺术形象,使精深的思想如盐溶于水一样渗透在典型的艺术形象之中。制作精良体现在以严肃的艺术态度和严格的艺术标准,对作品的每一个环节、情节、细节和每一个角色、每一句台词、每一段旋律的精心设计演绎,用心打磨推敲,是“讲究”而不是“将就”,是精益求精而非胡编乱造。

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大凡优秀的文艺作品,必定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上追求有机统一的结果,充实而不空洞,雅正而不低俗,深刻而不肤浅,细致而不粗糙。思想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彼此增色,从而在抽象思维与艺术创造之间形成真正的互动,构成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实现理性与感性结合、内容与形式恰到好处的和谐统一。创作文艺精品就是要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作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融合(恩格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之所以自1824年首演以来就一直受到称颂,并被不同国家的著名乐团不断诠释和表演,之所以是“一个没有前例,至今仍无人超越的成就”(罗曼·罗兰),关键就在于作品实现了深邃的思想性与非凡的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古人云,“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艺作品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恩格斯),而不能“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深刻的思想要按照独特的艺术规律内化于感性艺术形式之中,以真挚的情感、鲜活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吸引人、感染人、启迪人。如果把文艺简单地当成思想的传声筒,片面地强调思想性,生硬说教,缺乏充分的艺术表达,就会使作品变成抽象的概念、空洞的口号,难以引发人们的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作品的思想力量最终也会大打折扣。

但是,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揭示生活的本质。无道则文不立,道弱则文不强。当前我们的一些文艺作品,沉醉于玩弄形式技巧,缺乏表现“心灵”的深度,致使作品沦为单纯的炫技表演;还有一些作品胡编乱造、牵强附会、粗制滥造。如果片面追求形式至上、为形式而形式,思想贫瘠、精神苍白、内容空洞,再华丽的场面、再新颖的形式、再娴熟的技巧,也只能像失去灵魂的空壳、没有生命的假花。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要以创作生产精品为目标,努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

优秀作品应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生活的丰富性、情感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艺术创作的差异性,决定了优秀作品并非只有一种题材类型、叙事模式和表达方式,也非只有一种主题、内容和风格,不能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而是呈现为主旋律与多样性的统一。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读者听众观众的审美需求。

优秀作品不必拘于一种风格。邓小平同志说:“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文艺作品需要黄钟大吕的正大庄严来激励斗志,也需要浅吟低唱的舒缓伸展来安顿身心。拿唐诗来说,既有《春江花月夜》的华丽典雅,也有《卖炭翁》的平易直白;既有《登幽州台歌》的悲壮苍凉,也有《蜀道难》的雄浑奇崛;既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闲适安逸,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寥廓;既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清新明快,也有“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奇特精巧。这些作品风格迥异,却各臻佳境,可谓是“百花齐放”,皆成文艺精品。

优秀作品并非只有一种样式。优秀之所以成其为优秀,与其篇幅长短、文辞雅俗并无必然关联。短章可有清绝精悍之美,长篇可有丰腴博大之雄。中国古典优秀作品的大花园里,既有“李杜诗篇万古传”,也有“班马文章勘墨铅”;既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也有小说“四大名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直逼人心的小说《狂人日记》堪为经典,曹禺思索复杂人性的话剧《雷雨》同样载入史册,闻一多表达极度愤怒与痛苦的诗歌《死水》为世人称道,朱自清抒写淡淡喜悦与哀愁的散文《荷塘月色》也流传甚广。当今的文艺手段比以往丰富得多,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美术、音乐、曲艺、动漫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来表现主题内容,这就给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上提供了更大更自由的空间,要多样化地运用各种体裁、风格、样式、手段,创作富有隽永艺术魅力的优秀文艺作品。

优秀作品不必囿于一种题材。题材是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小题材可以开掘出大主题,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再重大的主题,如果写得公式化、概念化,也会如茅盾所言,“糟蹋了题材”。文艺创作的题材是无比广阔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无不可写。不仅可以大中取材,描绘重大事件、风云人物、宏大场面,反映恢宏主题、记载时代风云,也可以小中见大,讲述凡人小事、记录身边感动,描写细腻情感、开掘心灵世界,向“小题材”要“大作品”。齐白石最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恰恰都是以生活中的虾蟹鱼虫、花鸟蔬果为题材,他把日常生活的常见之物画出了别具一格的新意。他笔下的墨虾,灵动鲜活,情态各异,寥寥数笔就勾勒出盎然的情趣,表达出对生灵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的热爱。许许多多的文艺实践说明,只要选材严、开掘深,构思巧妙、设计新颖,有血有肉、鲜明生动,见物、见人、见精神,都可以奏出华彩的乐章。

当然,无论文艺作品的风格、样式、题材如何丰富多样,都万变不离其宗,不能突破文艺作品的思想艺术底线而哗众取宠。一部作品,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就是优秀作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