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讲故事:少年版 > 第7章

三 励志故事

“精忠报国”

我看文学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后来看得更多的是政治类书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还有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母亲都给我买了。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4日第24版)

延伸阅读

家国情怀是中国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深入每一个优秀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岳母刺字”的典故,诠释的正是家风教诲、家国情怀。

岳飞,生于1103年,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他于北宋末年参军,从1128年到1141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1140年,朱仙镇大捷后,金兀朮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12道“金字牌”下令岳飞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也许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一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岳飞自幼得到父母恩师的教诲,涵养出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岳母刺字”的演义故事,说的是当岳飞蒙受欲加之罪的冤屈,他撕开衣襟,后背上有刺入肌肤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后人评书将“尽忠报国”演为“精忠报国”。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影响广泛,一直流传至今。

习近平曾把价值观养成比作“扣扣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正是少年习近平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述自己的文学情缘时,回忆了《岳飞传》对自己的影响,“精忠报国”中蕴藏的家国情怀,激励他心怀人民、奋斗不止。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正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英雄出少年

纵观世界发展史,许多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的重要创造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是30岁,恩格斯是28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时分别是22岁和28岁。达尔文开始环球航行时是22岁,后来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是30岁,发明电灯时是32岁。居里夫人发现镭、钍、钋3种元素的放射性时是31岁,由此得了诺贝尔奖。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是2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时是37岁。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时分别为30岁和34岁。西汉的贾谊死时32岁。王勃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死时才27岁。

《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讲话》(2013年6月20日)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段文字选自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文章,它出自17岁的马克思之手。当时,马克思适逢中学毕业,面临着升学还是就业的去向选择问题。身边的同学或是希望成为诗人、科学家或哲学家,或是打算去当教士或牧师,或是希望能过上资本家的豪华生活。马克思则把职业选择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考虑。于是,就有了这篇惊世之作和这段惊人之言。

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无一不是年纪轻轻就完成了重大发现和发明。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进行思维创造活动的最好年龄,头脑敏捷,精力旺盛,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也较为快捷,而且思想包袱少,敢想敢干、敢作敢为。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往往也是新发现、新创造、新知识涌现的时期。这几乎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年轻有为的英才俊杰。西汉贾谊少年时便有才名,汉文帝征召他,委以博士之职,当时他只有21岁,在所聘博士中年纪最轻。贾谊后来担任梁怀王太傅,写就《治安策》,针对文帝时期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割据等问题上疏陈述政事。毛泽东称赞《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唐代文人王勃6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他虽然27岁时不幸溺水惊悸而亡,却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千古名句。

习近平对青年成长成才极为关注,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向他们发出了带头刻苦学习、带头苦干实干、带头严格自律、带头联系青年的嘱托。榜样是最好的说服,他引述马克思、牛顿、王勃等人青年时期大有作为的经历,正是为了鼓励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乃至全国广大青年,坚定奋斗决心,成就非凡事业。

习近平愿意跟青年人打交道,经常勉励青年人保持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他先后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他们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在同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还以穿衣服扣扣子为例,告诫青年抓好价值观养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在习近平看来,“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革命的青春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很多卓越领导人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革命理想,立志为民奋斗。毛泽东同志在青少年时期就立志献身中华民族强盛,他25岁同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新民学会,28岁出席党的一大,34岁领导秋收起义、率领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周恩来同志21岁就领导了天津爱国学生运动,24岁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参与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29岁领导南昌起义、创建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武装队伍,30岁在党的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邓小平同志16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并于两年后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23岁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25岁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讲话》(2013年6月20日)

延伸阅读

青春只有一次,如何书写青春精彩、成就不凡人生,是深藏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心头的“青春之问”。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毅然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大潮,在党的历史上镌刻下信仰高扬、为国担当的青春印记。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7岁那年,毛泽东离家去湖南湘乡县求学前,将这首诗写在纸条上夹在父亲账簿里,以表明志向和决心。从那时起,百姓疾苦、国之忧患成为青年毛泽东的最大牵挂。他20多岁先后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和湖南学生联合会,创立《湘江评论》,组织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28岁时出席中共一大。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一如他在《沁园春·长沙》中所写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的时候,欧洲也出现了一支青年华人的政治力量,那就是“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15年蔡元培、吴玉章等在巴黎组织了勤工俭学会,号召青年去法国半工半读。在这些旅法学生中,诞生了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维汉、王若飞、李立三、向警予、陈毅、陈延年、陈乔年、聂荣臻、邓小平、李富春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1921年成立巴黎共产党早期组织,第二年发起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那时,24岁的周恩来在执行委员会中负责宣传工作,18岁的邓小平也加入这个组织中。讲述他们旅法经历的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一度引发收视热潮。

从法国回到国内后,周恩来先是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北伐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29岁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先是到苏联进修学习,而后回国参加革命活动,23岁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25岁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习近平讲述毛泽东等人的革命青春故事,是为了激励当代青年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不懈奋斗。他带领年轻人重温那些年轻共产党人荡气回肠的奋斗历程,认清百年中国跌宕前行的历史潮流,让青年领悟自己的使命责任、感知信仰的坚不可摧、坚定奋斗的决心信心。青年力量体现中国力量,青春奋斗承载中国梦想。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无论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千钧重担,还是破解改革发展的问题矛盾,无不呼唤青年鼎力担当。千千万万青年放飞青春梦想、激扬奋斗气质,青春中国必将焕发新的荣光。

学而有思

我们的先人有许多勤学苦读的动人故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等,一直传为美谈,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记取。大家要安下心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深入进行研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讲得好。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脑子里经常装几个问题,反复思考。这对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很有好处。中央党校在每学期教学安排中,都有学员论坛和从政经验交流活动,这有助于大家深入研究和切磋执政经验。大家还可以利用课间休息、茶余饭后交流学习体会,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分享经验。

《谈谈党校学员的学习——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2年9月1日)

延伸阅读

《战国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讲的是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读书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向自己的大腿,以致鲜血流到脚上,但他也不在乎。《汉书》也有则勤奋学习的故事:“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说的是汉朝书生孙敬勤奋好学,晚上为避免发困,将绳子的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拴在房梁上,这样一打盹儿绳子就会牵住头发,把头扯痛,就清醒了。“头悬梁”和“锥刺股”两个故事合在一起,便有了“悬梁刺股”的成语。

“凿壁偷光”,讲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烛光读书的故事。匡衡家境贫寒,没有蜡烛供他夜间读书,于是他在墙壁上凿出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借以夜读。同样是贫困家境,同样是珍惜时间多读书,晋代车胤的“妙招”是抓一把萤火虫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雪的反光读书。这就是“囊萤映雪”的故事。夜以继日,苦学不倦,成为他们的集体写照。

学习,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论语》的主张颇具参考价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因为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习近平十分重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这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学懂学通原著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曾指出:“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阅读原著的初始阶段,遇到一些困难是难免的,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只要付出努力一定能够学懂学通。《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马克思说过:“我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至今还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这就使前几章读起来相当困难。”“这是一种不利,对此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的读者指出这一点,并提醒他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为了弄清国家问题这“一个最复杂最难弄清的问题”,列宁曾建议大学生花些时间,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至少读几本”。他说:“起初也许有人又会因为难懂而被吓住,所以要再次提醒你们不要因此懊丧,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以后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他强调:“想认真考察和独立领会它的人,都必须再三研究,反复探讨,从各方面思考,才能获得明白透彻的了解。”毛泽东同志强调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态度,“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以上这些学习方法,对于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样是适用的。

《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央党校2011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1年5月13日)

延伸阅读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为了追求真理,都付出了巨大努力。

马克思常年伏案阅读与写作,休息就是在室内来回走动,以致在门与窗之间的地毯上踏出了一条痕迹,就像穿过草地的一条小路一样。为了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二十来页文章,他曾把整个图书馆里载有英国与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都研究过。

列宁在监狱中也坚持读书、写作。为了不让看守发现,他把面包里面灌上牛奶,偷偷用牛奶当墨水写作,干了以后就完全看不出来了。当看守开门进来时,他就一口把小“墨水瓶”吃下去。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今天吃了六个‘墨水瓶’”。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的《列宁文集》第40卷有500页,其中有400页都是列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著作上所写的评语、旁注和摘录。

毛泽东曾反复研读《资本论》,人民出版社还专门为他印制了大字本《资本论》。他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在他辞世时,身旁还放有一本大字线装本《共产党宣言》和两本战争年代出版的《共产党宣言》。

习近平详细讲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对于“读原著”的论述,不仅是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且对广大青少年提出了踏踏实实读经典、原原本本读原著的期望。

看100遍《共产党宣言》

读马列、学毛著,要精,要原原本本地学、仔仔细细地读,下一番真功夫。1939年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对一位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也都在不同时期反复强调认真研读原著的重要性。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

延伸阅读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篇幅不长,但其威力却犹如“精神原子弹”,一经问世,就震撼了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同样非同寻常。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正是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到了1920年夏天,他已经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晚年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专门走到《共产党宣言》中文版首译者陈望道先生跟前,问是否能找到中文第一版的《共产党宣言》,他想再看一眼。邓小平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接触到《共产党宣言》,由此选择了加入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深情地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

习近平列举毛泽东看《共产党宣言》的例子,让人看到即便是我们党的领袖,也是通过苦学勤学才弄通马克思主义精髓和实质的,以此说明认真研读原著的重要性,也以此增强大家学习经典原著的信心。广大青少年在读书的时候也要注意读经典、读原著,要原原本本地学,仔仔细细地读。

治学三境界

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治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理论学习上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理论学习上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只有这样,各级领导干部才能做到带头学、深入学、持久学,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

《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2003年7月13日)摘自《之江新语》

延伸阅读

“治学三境界”,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著作《人间词话》里的一段话。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治学三境界”将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个词句巧妙化用,将原词对爱情浪漫缠绵的刻画改造成治学、创业的三种境界,增添了哲理意味。

第一境界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王国维以此寄托胸臆,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引用自北宋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王国维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就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轻而易举,必须坚定不移,孜孜以求,直至人瘦衣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王国维以此引申,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就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和理解。

习近平以“治学三境界”阐释理论学习,把劝学的道理寄托在优美词句中。“治学三境界”启示我们,学习不仅要有远大追求,也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耐得住清冷和寂寞,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独立思考,坚持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中领悟其中的真谛。

浪子回头

还有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周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浪子,小时候力气过人,性情暴烈,平时骑马射猎,并骚扰百姓,横行乡里。当时南山有猛虎,水下有蛟龙,也经常危害百姓,人称猛虎、蛟龙和周处是家乡“三害”。后来周处经当时著名学者陆云的教诲,痛改前非,上山杀死猛虎,下江斩了蛟龙,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很有修养的人,最后为国光荣战死。这说明,人孰无过,朝闻夕改,就是好人,这就是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人才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不可估量》(1983年4月25日)摘自《知之深爱之切》

延伸阅读

周处是三国末期到西晋时期的一位勇士,年少时臂力过人,但因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在乡邻中留下恶名。乡邻百姓把周处连同南山猛虎、水中蛟龙并称为“三害”,周处被视作“三害”之首。周处自知为人所厌恶,便十分感慨,有改过的志向。他到吴郡寻找陆机、陆云兄弟求教。适逢陆机不在,陆云劝解周处说:“古人看重道义,早晨听到的道理,晚上就用以改正自己的错误。况且你还年轻,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心好名声不能传扬呢?”于是周处虚心改过,励志好学,成为名士。后来周处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乱,因寡不敌众战死疆场。有人用“忠贤”和“烈士”来称赞他。

周处浪子回头的事迹广为流传。后世有人考证,周处的事迹并不全然真实。但是,作为一种价值倡导、修身规劝,“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意蕴。一个人难免犯错误,错而能改、浪子回头,就值得推崇和敬仰。

习近平引述周处的例子,意在提醒大家“人孰无过,朝闻夕改,就是好人”。对那些有缺点、曾犯过错误的人才,既要看小节,也要看大节;既要看缺点和短处,也要看优点和长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