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讲故事:少年版 > 第6章

二 品格故事

老师们的人间大爱

我看了不少优秀教师的事迹,很多老师一生中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有的老师把自己有限的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深恐学生失学,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教学用具,有的老师背着学生上学、牵着学生的手过急流、走险路,有的老师拖着残疾之躯坚守在岗位上,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就是人间大爱。我们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Th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

延伸阅读

翻开报纸,点击网络,每每会为老师的事迹感动。浙江台州一位教师,23年资助贫困生30万元,而自己生活节俭,骑自行车上下班;四川宜宾一名独臂的残疾教师,在大山中石头垒成的教室里守着三尺讲台,整整30年没有离开;湖北十堰扎根深山35年的女教师,数十万次背学生过河……这些人间大爱,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还有更多教师,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道德风向标。汶川地震中,四川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正在上课,他迅速组织学生向楼下疏散。得知有几个学生还没有离开,他又返回四楼,在水泥天花板即将坠落的一瞬间,用双臂将4名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当人们从废墟中发现他的遗体时,他的双臂还是张开趴在讲台上的。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教师张丽莉,被网友赞为“最美女教师”。2012年5月8日晚,在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并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张丽莉挺身而出,为抢救学生被卷入车下,造成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他们的事迹,感动中国。

习近平不忘师恩,为尊师重教作出了表率。他每逢过年都会给老师送上问候和祝福。在外地工作期间,每逢有来北京开会或是处理党政工作的机会,他总会抽出一些时间,去拜望教过他的老师。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还专门请来了自己的初中语文老师、后来调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的陈秋影老师。他笑着对陈老师说,我还记得读初中一年级时,您教我们语文,把课文解释得非常好。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在教师节讲述教师故事,习近平用感人肺腑的细节,勾起了每个人心中最深沉的情感,既传递出尊师重教的价值关怀,也为全体教师树立起见贤思齐的标杆。

“把泪焦桐成雨”

焦裕禄同志生活简朴、勤俭办事,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的衣、帽、鞋、袜都是拆洗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他严守党纪党规,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好处。他亲自起草《干部十不准》,对干部廉洁自律作出具体规定。昨天,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的《干部十不准》展板前,我又仔细看一下,觉得他是真正抓规矩,非常有针对性。所以,我们的规定不要搞得花花绿绿的,措辞很漂亮,但内容空洞。《干部十不准》除了规定“一律不准送戏票”外,还规定“十排以前戏票都不能光卖给机关”,就是说好票要留一些给群众。他无意间听到儿子因认识售票员看戏未买票,便教育儿子不能搞特殊“看白戏”,并立即拿出钱叫儿子到戏院补票。这样的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生动体现了他对从严治党的自觉。

《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

延伸阅读

焦裕禄,1922年8月出生于山东淄博的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调到河南兰考县,出任兰考县委书记。正是在兰考县委书记任上,焦裕禄彰显了坚贞不移的信仰本色,铸就了一座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1962年到1964年间,兰考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威胁,焦裕禄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在此期间,焦裕禄身患肝癌,依旧忍受剧痛坚持工作,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使得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焦裕禄带领群众为了防风固沙栽种的泡桐树,在今天已经成了兰考的一个特色产业,截至2014年,兰考泡桐产业年产值已达60多亿元,兰考泡桐从防沙树变成了群众的摇钱树。焦裕禄在兰考时间虽短,但是留下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

习近平多次讲述焦裕禄的故事,多次动情回忆40多年前学习焦裕禄的情景:“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多次泣不成声。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从此,焦裕禄精神就在习近平心中深深扎根,激发出巨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还专门为焦裕禄写过一首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两句“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寄托着习近平对焦裕禄的敬意和缅怀。

信仰的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革命前辈们为什么能够无私无畏地英勇献身?就是为了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为了坚守崇高的政治信仰,为了在中国彻底推翻黑暗的旧制度,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0年9月1日)

延伸阅读

6位亲人、70多人、2050名烈士,这些沉重的数字,诠释着什么是崇高,展示着什么是信仰,诉说着什么才是共产党人的价值本色。

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包括妻子杨开慧,长子毛岸英,胞弟毛泽民、毛泽覃,堂妹毛泽建,侄子毛楚雄等,为了革命毁家纾难毫无保留。当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传来,毛泽东在痛惜之余,说的第一句话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一句话,既表达着一位父亲的牵挂,更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贺龙元帅生前经常讲,满门忠烈都是为国家献身,那是革命事业的需要,不必要常提我们自己。正是这样一种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默默奉献的精神,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在无数为国牺牲的英烈中,方志敏可以说是杰出代表。他在战场被捕时,国民党士兵竟无法理解:这个国民党通缉的要犯、共产党的“高官”,身上竟然搜不出一个铜板!方志敏不幸被捕后,拒绝国民党达官显贵的拉拢利诱,面对游街示众依旧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狱中,尽管条件极其恶劣,他仍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著作,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食粮,给无数共产党人以巨大精神鼓舞,就像方志敏在《清贫》一文中所写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讲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感人的事迹,以此激励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的基座。信仰,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字眼,是8800多万共产党员安身立命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号召全体党员“坚守崇高信仰,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就是讨饭了也要救他”

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因为他们的支部书记生病了,一天之内村民自发筹集了数万元手术费为他治病,村民们说“就是讨饭了也要救他”。当地就有一些干部不由地发出了“假如我病倒了,会有多少村民来救我”这样的感慨!郑九万所做的一切都体现在了村民的回报上,是老百姓心中那杆秤称出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分量。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揭示了“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丰富内涵。这就是我们树立郑九万这个先进典型的意义所在。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2006年7月24日)摘自《之江新语》

延伸阅读

郑九万是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山坑乡后九降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10月5日凌晨,他因长期操劳过度,脑血管破裂,生命垂危。这个乡里最偏远的小山村,当时人均年收入仅2000多元。但乡亲们翻箱倒柜,一天之内竟凑了近7万元,用来付手术费。村民刘良理的手头有准备给养鸡场买饲料的7160元,妻子说:“鸡死了还能再养,支书的病拖不起!”刘良理只留下60元,后来又把借来准备交电费的100元也拿了出来。村妇代会主任陈菊蕊,拿出了她攒下的逢年过节女儿给的1300多元零花钱。患严重肝腹水的困难户刘宋云,也托人把平时用鸡蛋、红柿、大豆换来的300元买药钱送过来……“我们就是讨饭,也要把九万这条命救回来!”村里能够走动的人,全都自发下山,带着水和麦饼,到医院守候。第一次手术失败,社会各界伸来援助之手,郑九万终于转危为安,不久康复。

“爱人者,人恒爱之。”郑九万从担任村支书开始,十几年如一日,把入党誓言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中,有这样几个细节感人至深。村民陈菊蕊老伴得了骨质增生,急需钱治病,郑九万知道后,马上把卖牛准备为儿子娶媳妇的2180元送到了她家里,并叮嘱她丈夫要好好休息。村民刘光淼开拖拉机压坏了腿,郑九万不但为他垫付了几百元的医疗费,而且帮他家收土豆,补种冬麦,还送给他50元买补品。要知道,郑九万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富裕,对村民的付出可以说是倾其所有。

郑九万与村民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出党员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

习近平讲述这个故事,重在强调身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人民”是处于中心位置的关键词:“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习近平一再强调“初心”,“人民”正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重要内容和价值底色。

贫困马克思写就《资本论》

纵观人类历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马克思就是在他一生中最贫困潦倒的时期写成《资本论》的。他在1852年2月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即使这样,马克思也没有屈服,没有停止工作。不畏艰难困苦,只为主义真,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节。

摘自《摆脱贫困》《从政杂谈》(1990年3月)

延伸阅读

马克思,这位共产党人的精神导师,用一生的奋斗写就“气节”二字。在伦敦写《资本论》时,马克思正处于人生最为困难的时期。由于缺少固定经济来源,加上资产阶级政府的迫害,饥饿和生存问题困扰着马克思一家。饥饿既成威胁,疾病复相侵袭,马克思写信向恩格斯倾诉:“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马克思的女儿)病了,琳蘅(马克思夫人的助手)患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我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他的6个孩子中的3个,就是在这样的贫困中夭折的,他甚至连给孩子买副小棺材的钱也没有。

要知道马克思出身富裕家庭,23岁拿到博士学位,25岁娶了一位贵族小姐,他本人还是《莱茵报》主编。他本应成为“马克思爵士”“马克思部长”“马克思行长”“马克思教授”,但他却抛弃了这一切,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为工作和革命颠沛流离40年,一贫如洗、儿女夭殇,直到1883年3月在办公桌前永远地睡去。马克思用行动,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节。

习近平讲述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故事,以此重申这样一个道理:高尚的气节是每一个成大事业者应有的品质,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坚定信念、坚守气节,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