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讲故事:少年版 > 第8章

四 治理故事

中国奇迹

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汉代时,我国人口就超过6000万,垦地超过8亿亩。唐代长安城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宫殿金碧辉煌,佛寺宝塔高耸,东西两市十分繁荣。诗人岑参就有“长安城中百万家”的诗句。北宋时,国家税收峰值达到1.6亿贯,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那个时候,伦敦、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的人口都不足10万,而我国拥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近50座。

工业革命发生后,我们就开始落伍了,西方国家则发展起来了。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工业革命机遇没有抓住,尽管民族工业也有一些发展、外国资本也有一些进入,如上海的“十里洋场”、天津的工业、武汉的军工生产也曾名震一时,但总体上国家是贫穷落后、战乱不已的,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掉队了。这一状态持续了百余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上世纪50年代,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后来,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还发生了“文革”那样的十年浩劫,加上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够深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未能顺利持续下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尽管遇到各种困难,但我们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改革开放之初是第十一;2005年超过法国,居第五;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2009年超过日本,居第二。2010年,我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

延伸阅读

说到盛唐,总能想到它雍容华美的大气、海纳百川的开明、礼尚往来的文明和从容不迫的自信。当时的长安,可说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来自中亚、南亚、日本、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云集于此,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阿拉伯的“胡商”最多。这些“外籍”商人不仅在长安经商,而且还能娶妻生子、安家立业,甚至还能入朝为官。有资料显示,唐朝的宰相,有29人是外族人,而做官的外国人则多达3000人。

中国的发展繁荣在宋代延续,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记录着宋代的工商业与城市发展盛况。但是从明清以来,西方国家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的封建王朝却日益僵化保守、闭关锁国,错失了现代化的良机。近代以来的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等都有实现工业化的追求,但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并沿着这条道路,推动一个农耕古国向工汉唐盛世不仅永远镌刻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而且也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代表着当时世界的文明高峰。

业化转型,让一个古老的文明体系抽出了现代文明的新枝,完成了10亿级人口规模与现代化相结合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特别重视历史比较,在他的讲话中,常常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以开阔的历史视野,观察现实、思考未来。他在时间之轴上溯流而上,追溯古代中国的灿烂业绩,着眼近代中国的落后屈辱,分析当代中国的弯道超车,展示出一幅中国自古及今的发展图景。从信手拈来的历史数字、历史细节、历史镜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强劲脉动,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当今时代的历史方位。

在习近平的宏大视野里,5000年灿烂的农耕文明,100多年跌宕起伏的屈辱历史,30多年激情燃烧的改革开放,构成了中华民族前后相续的历史坐标,在这样的坐标系里,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中国未来的意义。“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习近平把新发展理念置于历史的语境之中,为的就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审视中,在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中,在时代与往昔的对话中,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与时代意义,并使之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力量与实践指南。

文学中国

900多年前,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时,就写下不少描绘海南风景的诗句,如“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等等。我到湖南去时,也对湖南的同志说,湖南自然风光秀丽。毛泽东同志在《答友人》中写的“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诗句,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那都是美景啊!那次还去了湘西,我就想起了沈从文在《边城》、《萧萧》等作品中描写的湘西风光。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

延伸阅读

江山胜景,不仅能激发诗情,更能给人慰藉。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时,已经60多岁,此前他曾被贬到岭南惠州。在儋州的生活之艰难,更超过惠州。苏东坡刚到时暂租公房住,而公房年久失修,下雨时就漏水严重,他不得不一夜三迁。后来,他在桄榔林中自己动手搭茅屋,命名为“桄榔庵”,在庵中“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在当时的南蛮荒岛,苏东坡不仅用“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等诗句记录下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涵养着物我两忘的豁达心胸,直到3年后离开儋州,他还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句。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已经被贬到河南邓州,当时他的好友滕子京也被贬到湖南岳阳,滕子京不因贬谪而心灰意冷,励精图治,重建岳阳楼,并力邀千里之外的范仲淹为楼作记。范仲淹面对滕子京派人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展开想象的翅膀,一挥而就写下《岳阳楼记》,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其中所阐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意思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近代以来,毛泽东的《答友人》同样寓情于景,写下“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意为我将为此而梦回祖国辽阔的河山,在我芙蓉盛开的家乡沐浴着清晨的光辉,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而沈从文的《边城》《萧萧》等作品则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一片宁静的净土。

习近平引述千古流传的美丽篇章,正是为了从这些隽永的文字中钩沉一个记忆中的“美丽中国”,一个曾让我们心向往之、更需我们悉心呵护的“美丽中国”。习近平曾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城镇化指明方向,这又何尝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留住文学作品中的美丽中国,也是为中华民族留住美好的记忆与光明的未来。

错失两百年

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更能深切感受到抓住机遇、赶上时代的极端重要性。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大概是100年时间,是工业革命发轫和蓬勃发展的时期,而当时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失去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导致我国经济技术进步大大落后于世界发展步伐。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大概又是100年时间,在西方坚船利炮攻击下,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侵略、政府腐败,长期战火连绵、动荡不宁、民不聊生,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国家建设,也根本没有条件赶上时代前进步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兴起一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东亚一批国家和地区抓住这个机会发展上去了,我国在闹“文革”,错失了良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我们国家和民族大踏步赶了上来。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1月12日)

延伸阅读

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两百年,是西方走上工业化道路、世界历史发生巨变的时间段,也是中国逐步从封建时代汇入现代文明的转折时期。

机遇曾主动来敲门,只可惜这个古老的民族在闭目塞听中与之擦肩而过。清朝中期,英国是中国第一大外贸出口国,也是第一大外贸进口国。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输入值已占西方国家总值的90%左右,输出值则占70%以上,而大清王朝竟对此一无所知,还把英国人和荷兰人统称为“红毛番”。英国使团访问中国时,带来很多好东西: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还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等工业机器,甚至还带了一个热气球驾驶员,如果皇帝感兴趣,可以坐着热气球到天上转一圈。那样,他就会成为东亚第一个飞上天空的人。然而,清朝的皇帝对工业革命的新鲜事物兴趣寥寥,却对“自行人”“机器狗”那样的精巧玩具钟爱有加,白白浪费了一次与工业革命对话的机遇。

19世纪中叶之后,“实业救国”的呼声折射出一些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努力,实业救国在神州大地风起云涌。著名实业家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他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根本”是兴办实业。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仅一厂、二厂在1914—1921年就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然而,长期战乱、动荡不安,国家未能实现独立统一,实业救国只能是昙花一现,也根本没有条件赶上时代步伐。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钩沉历史,清晰梳理出200多年来的发展脉络,将中国放在世界视野中观察,让时代与历史对话,深刻揭示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分析“抓住机遇、赶上时代的极端重要性”。

与错失200年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奋起直追。今天,改革已经站到了更高起点,中国向何处去再次成为世界级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通过讲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以史实说话,让历史做证,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由此在历史景深中筑牢改革共识的根基。

“你是中国人吗”

我1979年出访瑞典,在一个广场上遇见一个马来西亚华人,他用很生涩的汉语问,你是中国人吗?我说是,他很激动,说终于看到华人了,在瑞典见到华人很不容易。现在,全世界到处都是中国人。上次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我从市政府大楼朝外面一看,半个广场都是中国人。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11日)

延伸阅读

从中国人在海外的情况,能够建构一种从世界观察中国的视角。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很少能去得了海外,所以才会有“你是中国人吗”的发问。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中国与国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广东还有过偷渡潮,一些人想方设法往外跑。深圳的中英街,两边泾渭分明,香港那边是一栋一栋小别墅,深圳这边是参差不齐的破旧房。这些细节,折射出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状况。

“你是中国人吗?”在1979年,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是如此少,而中国与世界的隔绝也是如此深。但正是在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扬帆起航的开局之年。30多年之后,中国与世界已经从彼此隔阂走向了深度融合,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快速增长,2015年出境游人数更是达到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1.5万亿元。到2016年,中国已连续4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正是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大踏步走出去的背景下,才出现了布鲁塞尔“半个广场都是中国人”的盛况。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第一次出京考察,就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广东。在这次考察中,他讲述了自己出国访问时的所见所闻,以一个细节的对比,打开了一扇视窗,让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清晰可见。从改革开放之初国外鲜见中国人,到改革开放30多年后布鲁塞尔“半个广场都是中国人”,中国发展的宏大叙事,还原为这些生动的细节,更能触动人心。

习近平以亲身经历阐释中国发展的世界影响,正是要说明,坚持中国道路、推进改革开放,才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才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和“中国故事”,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他经常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将沿着这条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举措、上新水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