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第47章

二、把握国际坐标,发展教育使命

二、把握国际坐标,发展教育使命

教育的重要使命需要在国际坐标中发展。中华民族始终是和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的人民共处一个地球上繁衍发展的。伴随商贸发展,一方面经济上的互惠互利打通了多重贸易通道,另一方面世界文明互学互鉴,形成美美与共的融合现象。与此同时,利益的纷争和权力的争夺,也因接触和互动的增加而不可避免。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取得的成就为世界瞩目。在国际社会大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时候,我们自当保持清醒,一方面在国际坐标中找准位置,在价值制高点上掌握话语权,承担国际责任,建立国际信任;另一方面还要认清现实,本着务实的态度,辩证地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系,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发展性功能。

教育服务伟大复兴,要做大格局、开放思维,确立世界坐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离开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与狭隘民族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民粹主义形成鲜明对照,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主义和世界精神的体现。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贯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离开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自信的伟大复兴是不可能的。同样地,不看人类共同拥有的国际格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无由参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世界坐标中定位,要在文明互鉴中实施,要在国际舞台上绽放。

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立足中国大地,坚持以我为主,培育从内而外、吐故纳新、包容共生,由独立自主到相互依存、共同建设的学习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回到从前盛世,不是消极地洗刷历史耻辱,而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光照铺展,是通过教育点亮个体心灵,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建设能力,在自力更生和国际合作双轮驱动下,积极争取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期奋发过程。2013年4月,习近平主席向清华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致贺信指出,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2)

培养知识创造与传播的贡献者、国际理解与沟通的当事者、社会责任与义务的承担者,乃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没有知识的创造和有效的传递转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难以想象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更显重要。

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新时代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是新时代的重要教育主题。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互动不可回避的大背景,我们要全面提升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水平。

当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倾向尚有市场,志愿服务、社会救济在学校教育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面对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世界,教育需要承担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


(1)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
(2)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3年4月22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