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社会建设 > 第17章

“建机制 补短板 强弱项”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宁夏儿童福利院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建机制 补短板 强弱项”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宁夏儿童福利院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儿童福利保障对象和服务内容日益拓展,宁夏儿童福利院作为自治区困境儿童兜底保障的主要载体,面临着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

传统的儿童福利机构由于服务范围狭窄、服务机制不完善、专业化水平低、服务能力弱,已无法满足困境儿童养育照料、医疗康复和特殊教育等专业服务需求。在推进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宁夏儿童福利院努力克服资金短缺、技术力量匮乏、标准规范空白、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等各种矛盾和问题,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攻坚克难,通过“建机制、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新时期转型发展。即建立儿童福利机构业务指导、残障儿童医疗康复服务、孤弃儿童家庭寄养关爱、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四大机制;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标准体系管理服务、儿童社会工作实践、大龄孤残儿童创业孵化四大平台,补齐服务短板;实现由“基本型”向“发展型”、“碎片化”向“集约化”、“收养照护”向“脱贫攻坚”三大拓展,聚焦服务弱项。

其工作经验和成效,为有效发挥儿童福利机构在困境儿童保障服务中的功能定位提供了新思路,对全国儿童福利机构创新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关键词】儿童福利机构 转型发展 探索实践

一、背景情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北黄河中上游,常住人口688万人,其中儿童163万人,占总人口的24%。目前,全区困境儿童42354人,其中:孤弃儿童802人、农村留守儿童3847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4799人、残疾儿童10514人、困难家庭儿童22392人。

宁夏儿童福利院成立于1996年,是宁夏民政厅直属事业单位, 2008年之前,承担着全区孤弃儿童的监护照料工作。2012年,宁夏儿童福利院搬迁至新院,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设置床位300张。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民政厅将宁夏儿童福利院服务能力建设纳入民政基层服务体系总体规划中,不断加大本级福彩公益金支持力度,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机构服务能力,将宁夏儿童福利院打造成技术力量雄厚、服务一流、多功能、专业化的综合性儿童福利机构。

宁夏儿童福利院院景

(作者提供)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通过民政部“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项目,宁夏相继建设4个地级市儿童福利机构和5个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130张。随着地级市儿童福利机构投入运营,宁夏儿童福利院的职能逐步弱化,仅承担银川地区孤弃儿童监护照料工作,面临着发展的困惑和压力。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弃婴逐年减少,儿童福利院接收安置的孤弃儿童数量逐年下降、病残儿童比例上升,儿童对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等专业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二是宁夏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4个地市级儿童福利机构发展滞后,存在区域发展和专业水平不平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作人员缺乏,造成服务能力不足,地市级儿童福利机构近70%的床位长期空闲,收养安置的孤残儿童不足30%。5个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虽已相继建成,但由于机构设置不明确、人员不到位,无法投入运营,不能有效发挥兜底保障作用。三是随着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出台,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都需要得到更好的保障服务,儿童福利机构作为儿童福利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服务载体,社会对儿童福利机构功能拓展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对部分社会散居孤儿,家庭监护缺失、监护能力不足的困境儿童,贫困家庭残疾儿童等需要赋予儿童福利机构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内涵。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问题、新要求,宁夏儿童福利院摒弃传统、狭义的儿童福利服务观念,为所有需要帮助的儿童服务,为基层儿童福利机构提供专业指导,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切实履行政府赋予的兜底保障职能。通过重新定位机构功能、创新管理服务方式、完善管理服务机制、主动适应发展需要,不断推进宁夏儿童福利院新时期转型发展。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宁夏儿童福利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瞄准儿童生存需求、权益需求、发展需求,在建机制、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促融合,实现最优质的儿童福利资源和管理服务模式向更多的困境儿童、社区儿童延伸,走出了一条攻坚克难、破茧蝶变、转型发展之路。

(一)整合汇聚资源,建立转型发展四项机制

充分发挥省级儿童福利院自身资源优势、设施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和辐射优势,坚持一流理念、一流团队、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发展目标,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推动建立全区儿童福利机构业务指导、残障儿童医疗康复服务、孤弃儿童家庭寄养关爱、残疾儿童特殊教育服务四大工作机制。

1.建立“辐射式”儿童福利机构业务指导机制。2015年,宁夏主要领导在地级市儿童福利机构调研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宁夏儿童福利院省级机构的专业、服务及管理的资源优势,辐射带动全区各级儿童福利机构同步发展。宁夏民政厅和儿童福利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多次召开“诸葛亮会”,认真分析各级儿童福利机构的发展现状,悉心研究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按照“优化布局,协同发展”的理念,提出依托宁夏儿童福利院成立“宁夏儿童福利指导中心”,统筹指导全区儿童福利机构的业务发展的建议。

2016年,经过积极争取,自治区编委会批准在宁夏儿童福利院成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搭建起了辐射指导全区儿童福利机构协同发展的组织构架。在功能定位上由传统的服务型向服务示范型、特殊功能型、专业指导型、标准制定型、学术交流型等功能拓展和转变。打造省级儿童福利机构的核心与枢纽。

三年来,指导中心在功能定位及职能转型上积极探索,将省级和市(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分类定位,已与全部市县儿童福利机构建立了上下游的协同发展联系,在业务上给予示范,在专业队伍上给予培训,在行业标准上给予指导,在“明天计划”等项目资源上给予引入,在学术交流上给予帮助,强化市级儿童福利机构功能。通过重心下移、资源链接、辐射带动,各地儿童福利机构在基础条件、专业技术队伍、医疗康复和特殊教育水平、社会工作服务和后勤保障能力上大幅提升。

2.建立“嵌入式”残障儿童医疗康复服务机制。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在做好儿童基础养护工作的前提下,着眼残障儿童发展需求,以前瞻的眼光和思路推进医疗康复体系建设,积极向卫生、人社等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并纳入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为孤弃儿童诊断病情

(作者提供)

成立宁夏儿童福利院医疗康复中心,重新规划医疗救治及康复治疗区域,购置医疗设施及先进的康复诊疗设备,组建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康复矫形师和康复护士组成的专业化队伍,为每一名儿童建立专业的医学病案,健全完善儿童入院卫生处置和隔离观察、交接班、治疗查对、病历管理、分级护理、药品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建成集儿童医疗保健、医疗救治、计划免疫、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水疗、传统康复治疗、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及多感官刺激、心理康复、康复工程技术、康复评定等多专业的二级专科儿童医疗康复机构,辐射全区儿童福利机构,为各类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开展康复治疗。

3.建立“融入式”孤弃儿童家庭寄养关爱机制。为了让孤弃儿童回归社会,拥有“家庭”,宁夏儿童福利院积极探索家庭寄养模式。2001年9月,正式启动家庭寄养工作,先后有329名生活在院内的孤弃儿童寄养到105户社区爱心家庭,不仅让孤残儿童有了“家”,使儿童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呵护,也给他们回归社会奠定了基础。

为了强化管理服务,解决寄养儿童医疗康复、特殊教育不足的问题,积极争取自治区财政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于2012年在寄养社区建设了“家庭寄养服务中心”和“社区资源中心”,强化寄养儿童专业服务辐射、家长教育培训和家庭支持服务,真正实现了“养育在家庭、服务在社区”的目标。

在人员、经费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建立“四级联动”管理机制,调动寄养家庭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寄养家长管理新方法,建立了“分层类比、协同共进”考评机制,逐步形成“以社区为依托,孤残儿童为中心,寄养家庭为主体,专业化介入、规范化管理、亲情化养育、社会化融合”独具特色的宁夏家庭寄养服务机制。

4.建立“开放式”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机制。围绕机构转型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根据不同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宁夏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于2018年成立,逐步开设了音乐、美术、手工、兴趣、阅读、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常识、体育游戏、区角活动、社会融合等一般性和选择性课程,把儿童认知、情感、行为和日常生活自理的培养渗透在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

完善特殊教育教学工作机制,并将资源优势辐射到社区,在保障机构内孤残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同时,也接收社区内残障儿童,为家庭、社会解决实际问题,让每一位特殊儿童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二)补齐服务短板,搭建转型发展四大平台

宁夏儿童福利院成立之初,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专业人才欠缺,专业化水平较低,服务范围狭窄,工作服务模式传统,服务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一直是困扰机构发展的短板。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民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儿童福利院突出儿童发展需求,打造专业队伍建设、标准体系管理、儿童社会工作实践、大龄孤残儿童创业孵化四个平台,在全国儿童福利机构探索经验、树立示范、培植亮点。

1.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平台。针对儿童病残率高的特点,宁夏儿童福利院通过发掘和培育本院原有医疗人才、招考选调医疗护理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加强进修培训、邀请国内外顶级儿童医疗康复专家讲授、畅通职称晋升渠道等多种形式,积极培养业务骨干及学科带头人。建成拥有1名国家二级专业技术职称、17名高级和90余名中(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力量。建立了一支由医师、护士、教师、康复治疗师、社工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师组成的跨学科、多领域、经验丰富的机构管理服务队伍。强化儿童养育、教育、康复一体化服务,真正实现“精养、细护、优教”,为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2.打造标准体系管理服务平台。儿童机构工作标准化是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也是提升儿童福利机构专业水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最直观的体现。2017年以来,宁夏儿童福利院抢抓机遇,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民政部标准化建设试点示范单位为契机,多次组织标准化工作相关培训宣传和专题研究标准化工作。紧跟儿童福利发展的学术前沿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工作方案,组建专业队伍,加快标准研制,建立“宁夏儿童福利院标准体系”总体框架,颁布实施《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流程》《儿童福利机构日常生活照料规范》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服务方法和服务流程,以专业化促进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提升专业化服务,全面提升儿童福利机构服务水平和精细化管理程度。

3.打造儿童社会工作实践平台。建立以儿童权利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工作为主导的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是儿童福利院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宁夏儿童福利院积极争取设立社会工作部,明确业务职能。制定《宁夏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方案》《专业社工聘任办法》,设置专业社工9人。鼓励业务人员积极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先后有32名工作人员取得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

专业社工以社会工作的视角一对一跟进服务,实现了工作理念、工作关系、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的“四个转变”:工作理念上,倡导实现“全人服务”;工作关系上,强调建立“专业关系”;工作形式上,注重儿童“服务过程”;工作方法上,运用实施“个案管理”。改变了儿童福利机构传统的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碎片化、分散化、单一性的服务方式以及随意性的儿童安置模式,将孤残儿童拥有家庭、回归社会作为服务的最终目标。

建立跨专业评估体系,从儿童需求出发,对儿童身体健康状况、情绪行为问题及社会属性问题进行全面评估,为下一步儿童的分类安置、跟踪服务和结案奠定了良好基础。宁夏儿童福利院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示范基地”“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示范项目”。

4.打造大龄孤残儿童创业孵化平台。为了让机构内的大龄孤残儿童走向社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自我发展,宁夏儿童福利院在重视孤残儿童职业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龄孤残儿童创业就业实训基地。

通过与区内外品牌商业企业和慈善组织合作,开设了“爱心超市”“烘焙制作中心”“商业物流中心”“手工编织中心”等创业平台,组织大龄儿童开展就业前技术培训,丰富社会经验、提升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树立自信心,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就业、孵化就业、庇护就业机会,实现与学校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既达到了劳动技能培训的目的,又满足大龄孤儿的社会化就业实践需求,为他们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满足大龄儿童对家庭生活的需要,宁夏儿童福利院为大龄孤残儿童建立开放式的青年公寓,为他们提供走向社会前的过渡安置,提升了大龄儿童的自信心及自我价值感。

(三)聚焦服务弱项,实现转型发展三大蜕变

孤残及困境儿童由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疾病和缺陷,以及家庭亲情的缺失,需要特别的关爱和特殊的照顾。因此,迫切需要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全面建立关爱帮扶机制,确保孤残儿童在健康成长中一个也不掉队、不落下。

1.实现服务需求由“基本型”向“发展型”拓展。2008年前,宁夏儿童福利院收养安置全区各市、县(区)的孤残儿童,服务对象多、残疾程度重、年龄跨度大,由于受外部环境、床位规模、服务能力的限制,服务方式单一、手段粗放、专业化水平低,只能保障院内孤残儿童的“基本型”生活照料服务。

2011年,积极争取资金,迁址新建宁夏儿童福利院,在功能设置和定位上,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按照创全国一流标准,先后增设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社会工作、家庭寄养、医疗康复、大龄孤儿孵化就业、社区家庭支持服务、困境儿童临时庇护、全区儿童福利机构业务指导培训等“发展型”职能,推进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实现孤残儿童基本生存需求向改善需求、发展需求和精神需求一体化拓展。

2.实现服务内容由“碎片化”向“集约化”拓展。2012年前,宁夏儿童福利院养育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治疗、特殊教育、送养寄养等各业务之间部门化、碎片化、单一化倾向突出,有些业务出现服务“孤岛”,没有形成有序的服务链条。

随着儿童福利机构的转型发展,特别是儿童福利服务标准化推行应用和专业儿童社会工作模式的介入,实现“一盘棋”思路全方位推进,“一揽子”业务融合发展,打通了各专业服务之间的桥梁,形成了各业务“集约化”管理服务新格局,实现了无缝衔接和闭环运行。

同时,通过全区儿童指导中心,采取综合培训、专项培训、派驻指导人员、观摩学习、名家讲学等多层次、多视角、多方位全程“集约化”打包培训和指导,有力提升了宁夏儿童福利院管理服务能力和整体发展。

3.实现服务对象由“收养照护”向“脱贫攻坚”拓展。宁夏儿童福利院大胆尝试服务对象的拓展,积极推进社会化关爱。针对机构内特殊儿童群体,通过专业化、标准化服务,为市(县)儿童福利机构做出行业精品展示与示范。针对社会散居孤儿、贫困家庭中的残疾儿童以及服刑人员子女等困境儿童,将服务对象从机构内向机构外延伸,使其在儿童福利机构得到很好的养育、医疗康复救助、特殊教育和服务保障,减轻了贫困家庭经济负担,解决了服刑人员的后顾之忧。

特别是聚焦170个深度贫困村残障儿童,紧盯生存、康复需求,积极筹集资金,坚持靶向治疗、综合施策,实施贫困家庭残障儿童免费康复救助和残障儿童母亲免费康复培训计划,确保每个残障儿童家庭有一名掌握康复训练技能的母亲(父亲),成为残障儿童一生的康复训练医师。

计划实施两年来,已有240余名残疾儿童得到了康复救助,其家长也掌握了康复训练技能,22名儿童走进了校园,12名儿童实现了自理,真正实现了康复一个孩子、解困一个家庭的目标。

为贫困家庭病残儿童父母开展康教培训

(作者提供)

宁夏儿童福利院先后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脑瘫儿童康复示范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民政标准化示范单位”“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示范基地”,荣获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保护未成年人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三、经验启示

宁夏儿童福利院采取多项措施“建机制、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了新时代儿童福利机构的转型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孤残儿童、困境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一流、多功能、专业化的儿童福利机构,受到民政部和同行的好评。宁夏儿童福利院转型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措施提供了可学习、可复制的经验。

1.领导高度重视是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宁夏儿童福利服务工作的发展,始终把儿童福利服务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宁夏民政厅把宁夏儿童福利院的改革发展放在优先位置,纳入“十二五”“十三五”民政发展规划之中,作为民政工作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儿童福利院经费保障、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等问题。同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以人大建议案、政协提案的方式,通过调研、视察、督办等形式,解决儿童福利院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

2.专业队伍建设是推进转型发展的支撑。要想建设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专业化儿童福利机构,专业队伍建设是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宁夏儿童福利院着力加强组织保障聚合力,主动发现、培养、吸引人才;着力强化教育培训重培养,大力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着力抓好岗位开发谋发展,积极推进人才创新工作机制。培养了一支涵盖社会工作、医疗护理、康复治疗、特殊教育等专业领域的队伍,极大地促进了各专业规范化职业化的发展,有力地保障了儿童得到全方位的服务,也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之路。

3.标准体系引领是推进转型发展的引擎。宁夏儿童福利院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构建了通用基础、服务保障、服务提供和工作标准四大框架体系、132个单位标准,覆盖儿童养育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治疗、特殊教育等领域。服务内容更清晰、可操作,服务质量更优化、可评价。标准化建设在提高福利院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规范程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宁夏儿童福利院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思考题】

1.面对转型发展的需要,儿童福利机构如何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2.在转型发展中,儿童福利机构如何进行区域布局和功能定位?

3.在转型发展中,如何有效推进广义儿童福利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有效保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