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第19章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阐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肯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成绩,正确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历史使命、指导思想、根本要求、主要任务和政治保证,深刻阐明事关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前途的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深远、思想深刻,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凝结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规律的新思想新认识,富有时代性、战略性,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讲话具有巨大的理论说服力和思想引领力,是一篇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 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作用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规律的高度,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的高度,站在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科学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高度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哲学社会科学是以世界总体和社会历史各个特定领域为研究对象的通称,是认识和把握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动力。哲学社会科学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对于人类物质文明的创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伟大的历史杠杆”和“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哲学社会科学是在批判与揭露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建立新世界这一“一般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和“这一发展过程的精华”,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起着决定性作用。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2]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发生严重矛盾和根本冲突时,人们必须对旧制度或旧体制、旧观念进行批判和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提供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而且提供理论思维方式方法,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是实现社会变革、创建制度文明的理论先导。对社会制度革故鼎新的要求,首先是以代表一定阶级的先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反映出来的,这些新思想、新理论从而成为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先导。恩格斯指出,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这都从不同的侧面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最高成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认识、变革人类社会的根本性理论武器。自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始,哲学社会科学通过对社会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运用,使人类的社会变革活动逐步由自发趋向自觉,进而指引一些国家和民族建立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总趋势、反映时代和实践要求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是人类制度文明建设最突出的成就,而只有掌握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人类全部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是创造精神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支柱。哲学社会科学是精神文明的核心与灵魂,是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创造和丰富着精神文明的内涵,不断提升和加强着整个人类的素质。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也就是说,在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同时,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也推动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起着指导性和方向性的作用;政治经济学以其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探索和理性把握,指导人们更好地从事经济活动,更有效地调控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学和法学通过揭示政治、法律与现实生活的本质联系,帮助我们优化对社会秩序的调控和管理;伦理学借助于对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和道德准则的研究与阐释,帮助人们提高道德境界,实践伦理道德规范;文学理论和美学则是要促进人民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如此等等。

第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标志。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国家的软实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问题,解决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管理规律问题的科学,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整个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导航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状况和道德水准具有灵魂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凝聚着我国强大的民族精神。只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并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深刻而长远地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正确与否,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风尚,影响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并深刻而长远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努力使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理论创新和先进文化发展,促进党和国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了高度重视。他说:“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判断形势,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坚定理想信念,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看待前进道路上的主流和支流、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作为文化观念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知识水平、理论素质、社会风尚等发生潜移默化的导向、影响和塑造作用。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始终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提出,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2005年5月19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听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汇报,明确要求全党“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强调要“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库”作用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多次强调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任务。2014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及会议审议的《意见》,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明确了新的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四,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安全。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理论学术观点,对意识形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意识形态重要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意识形态安全。

总之,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发展思路,为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为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更好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并提出了“五个面对”“五个迫切需要”的重要论述。

一是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二是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三是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四是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五是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总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四)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1940年2月5日,毛泽东同志明确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提并论,提出了一个极富创见的观点:“自然科学是要在社会科学的指挥下去改造自然界。”他强调,必须“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固然重要,要搞好,社会科学也很重要”。他还说:“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是理论工作的任何巨大前进所不可缺少的。”[4]江泽民同志提出“四个同样重要”的思想:“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5]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明确了新的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当代中国在经历伟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舞台、空间和不竭的源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大有可为,一定可为,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和伟大实践的灿烂的哲学社会科学。

(六)全面肯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绩,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经验,肯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成绩,同时又指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还存在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二是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三是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四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五是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六是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他认为,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改变现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他要求我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6]

二 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指导地位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也就失去了方向,丧失了灵魂。因此,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灵魂和方向。

(一)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为什么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由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所决定的。毫无疑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以追求真理为宗旨、与自然科学一样严谨科学的学问。同时,就其总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区别。

为什么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而自然科学却没有呢?

理由一,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类社会仍然是阶级社会,自从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分裂为阶级对立的社会以来,人类社会总体上还处于阶级社会,当下世界主要还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差别、对立和斗争。尽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了,但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就决定了当今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

理由二,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的上层建筑,即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政体,而社会主义政治的上层建筑又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部分,显然具有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

理由三,人类社会存在两大类社会现象,一是物质的、经济的现象,一是精神的、思想的现象。精神的、思想的现象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社会心理、情感、经验等感性认识,一部分是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等观点的总和,被称之为人类的理性认识,即上升为理论形态的认识,即意识形态。“‘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哲学社会科学即是哲学、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历史、法律、宗教等观点的综合,当然具备鲜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

理由四,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文化的灵魂,是文化最概括的思想结晶,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最集中的理论反映,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迄今为止,任何社会形态(除去原始社会)的文化都是有着鲜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性,作为一定社会形态反映的哲学社会科学就必然具有该社会形态的鲜明属性,即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理论学术的载体,作为思想精神的力量,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首先是社会主义方向、性质的理论学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服务,是党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战线。就总体属性来说,首先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观念形态的文化,从属、服务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从总体上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由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属性。有的学科虽然意识形态属性不强,或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但其研究对象与内容也是某类社会历史现象,研究者本身也有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感情问题、立场问题,也有一个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学术研究的问题。

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绝对不会否定或削弱其科学属性和文化、学术价值。当然,我们也要反对把学术问题、理论问题和不同观点的讨论无限上纲,与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不加区别地混淆在一起,反对“打棍子、扣帽子、抓辫子、装袋子”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做法。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惨痛教训,再也不能犯那样的错误。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没有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可以脱离党的政治领导和党的理论指导。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方向和繁荣发展。

世界上没有任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与政治、意识形态完全不沾边,可以完全相脱离。我们不否认也不反对个人研究兴趣、爱好和追求,但作为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个人的兴趣要服务于人民、党和国家的需要。我们也不反对研究古人、研究洋人,借鉴古学问、借鉴洋学问是需要的,但要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外国和中国古代传统的学术,必须一分为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必须处理好学术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又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双百方针”,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就特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上

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属性,决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决定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鲜明的特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研的能力,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一时之策,而是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方向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大计。

从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来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的思想政治保证,是哲学社会科学第一位的政治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要落实在行动上而不是口头上,最根本的是抓住两条:一是坚持“老祖宗不能丢”,要组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研究机构建设,提高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总之,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政治敏锐,是非分明,立场坚定,搞清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有勇气、有担当,旗帜鲜明地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说理斗争。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错误的东西不加以批驳,照例也不会自动消失。

(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利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1954年9月1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同志郑重地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既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遵循。

有人认为现在时过境迁,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管用了。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回答: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20世纪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嚣尘上,邓小平同志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斩钉截铁地说:“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并不过时,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除了显著的阶级性之外,其科学性在于实践性、发展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有生命力的,不过时。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科学的、正确的,是指南,是思想方法,是有生命力的。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就省得许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所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真理,首先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是从马克思主义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具体问题,从中找出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所谓立场,就是工人阶级及其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看问题首先要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出发。所谓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所谓方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时就是方法论,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认为,正确的哲学思维方法是经济学家写出好的经济学论著的必要条件。他说:“没有哲学家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正因为马克思有了辩证法、有了唯物论、有了正确的方法论,才创造了科学的论著。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而得出的一般结论,是科学的、正确的原理。

最后,即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个别结论具有历史局限性,并不说明可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是具体的。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讲,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任何一个理论形态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某些具体结论,必然受到各自所处的历史和时代条件的制约,不能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揭示,个别结论和论断的局限性并不说明可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永远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点是不可动摇的。一旦动摇了、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然会发生苏东剧变之类的山崩地裂的蜕变。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做到: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我们党虽然始终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对于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并不是都已经完全解决好了真懂真信问题。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解决了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问题,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研的能力和水平,才能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真正用于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必须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根本问题。这就是刘云山同志所讲的“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就有一个坚持以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问题。如果坚持以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那么搞科研就是为了个人,就是为了评职称,为了多拿钱,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出名得利。如果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为指导,那么搞科研就是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这样就不会把追逐个人名利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拿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科研成果放在第一位。所以,所有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同志,都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做学问、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当然要为人民搞科研,为人民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在今天,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中国梦的总方针服务。

毛泽东同志曾经借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成语论述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的关系。知识分子就是附着在中国人民大众身上的“毛”。今天,社会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就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场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会对人民产生深厚感情,对党产生深厚感情,就会知道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是正确的,就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鼓与呼,为人民的利益发声,为党的事业发声。为人民做学问,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不能跟人民唱反调。比如,有个别学者不为工人农民说话,这就有方向问题了。有个别学者言必称西,言必称洋,崇拜洋教条,甚至名词用语都照抄照搬外国的,这也是没有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的表现。当然,崇拜土教条也是不对的。

为人民搞科研,有一个对人民负责和对党负责的一致性问题。对人民负责和对党负责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这与为人民谋利益是一致的。就要从党和国家的需要出发,以实际工作中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以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为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我们不反对和否认个人研究兴趣、爱好和追求,但是,科学研究必须首先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

第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讲道:“我们党校的同志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成死的教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现在我们的党校也要定这个规矩,看一个学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怎样看中国问题,有看得清楚的,有看不清楚的,有会看的,有不会看的,这样来分优劣,分好坏。”[7]“真懂真信”是为了“真用”。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体现在用上。对于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体现在用马克思主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出成果,出人才。

第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第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时代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只有抓住时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党和国家当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科研主攻方向,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落实在思考和解决重大问题上来。

第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是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的历史使命。

三 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历史使命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在深刻把握当今时代、当代中国新形势新实践新需要基础上,他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

人类历史证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的时代。伟大的时代一定是产生伟大理论的时代,伟大的实践一定是推进学术繁荣的实践。放眼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当今我国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就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理论创造、学术繁荣的广阔舞台、材料源泉和强大动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正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机遇。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努力担负起建构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荣使命。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认真研究、正确阐释、广泛宣传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提升国家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为党和国家应对国际挑战和风险提供及时有效的建议;迫切需要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能够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的哲学社会科学,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前所未有的崭新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进一步扩大我国学术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思路是: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大地,根据中国文明,凝练中国智慧,创新中国思想,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发展,真正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要突出六个特点。

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继承、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体现继承性,就要坚定文化自信,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不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反对洋教条;二不照抄照搬本国已有的传统结论,反对土教条,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上,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出来的思想学术成果。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必须以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以主动的姿态面向世界,以积极的态度了解世界,以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有益思想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在古今中外丰富的学术思想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才能传承中华文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所在,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回答和解决实践当中遇到的各种新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出哲学社会科学强大的助推力,就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真正做到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要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敢于创立中国学派、中国理论、中国观点,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之林。要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瞄准世界学术发展前沿,立足当代中国学术实际,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学科布局,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优势的重点学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绝学”和濒危学科。要与学科体系相配套,大力抓好教材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要通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制定配套的制度和措施,创造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的学科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要实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并举,鼓励那些能够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认知新途径的科学研究,鼓励科研人员致力于原创性、原理性的重大发现,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提供强大厚重的学理支撑。

(三)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任务:一是抓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二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四是系统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五是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加强学科体系建设,统筹抓好基础学科、优势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冷门学科建设;六是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教材体系;七是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八是推进评价体系改革,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成果评价体系;等等。对这些重要任务和工作,要一项一项进行梳理研究,明确远期、中期、近期的目标要求,有路线图、有时间表,有具体分工和责任单位,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任务和举措的落实。

(四)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

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关心好、培养好、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让他们成为现今思想的倡导者,社会风尚的引导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五)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注意顶层设计、统筹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四 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根本保证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8]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和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一方面,各级党委要重视和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管理,从政治方向、学术导向、科研课题、机构设置、人才培养、物质保障等方面,关心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另一方面,要切实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要认真贯彻“二为”“双百”方针,重视人才、爱惜人才,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充分尊重学术自由,正确处理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探索和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大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必须吃透精神、领会实质、掌握要领、真学会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集中回答了面对新形势“发展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怎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全面提出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样一项战略任务。科学阐述了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地位和作用;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五个面对”“五个迫切”需要更好发挥作用;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任务;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创新哲学社会科学根本保证等这样五个方面的重要思想。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要紧密结合“一个核心问题”“一项战略任务”“五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全面地深刻领会和把握以下重要论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关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的重要论述;关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关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的重要论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的重要论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担负起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光荣使命的重要论述;关于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加快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要论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要求的重要论述;关于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的重要论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才抓起,久久为功,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的重要论述;关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切实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生活上关心照顾的重要论述;关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的重要论述;关于落实“双百”方针,提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营造哲学社会科学风清气正、互学互鉴、大胆探索、积极向上学术生态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的重要论述;等等。

我们一定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学深吃透,切实用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地位和方向,始终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这个政治保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富有中国话语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建设总思路,有针对性地着力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实在在地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9页。

[3]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5]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7]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页。

[8]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