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 > 第67章

第一节 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的中国方案

第一节 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的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尖锐,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国际社会正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对这些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独特回答。集中为一点,就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良好形象,为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指明了正确方向,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一、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展现了习近平同志作为世界级领导人的责任担当。2013年3月,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明确提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思想。2015年9月,他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第一次作了全面系统阐述。2017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次作了深刻阐释,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2020年3月,他在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2]2020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提出了“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这个倡议的提出,无疑为当今世界陷入迷茫的国际关系,为纷争不已的世界各国,指明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前进方向和现实路径,因而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构建平等相待、互谅互让的伙伴关系。各国要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各国应该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推动各国走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努力营造公平正义、总体稳定的安全格局;推动打造地区安全对话合作平台,建立平等透明、开放包容的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架构,共同消除引发战争和危害安全的根源;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推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国际合作齐头并进,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经济发展是人类存续的物质基础,繁荣富强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基石。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既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又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增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各国都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使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打造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规范格局;都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都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应坚持文明多彩、平等、包容原则,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加强对话。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各种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让世界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汇聚更多方面的文明智慧、开创更有选择的美好未来。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要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推动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坚持呵护自然、不凌驾于自然之上,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需要沿着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个基本路径前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质,就是要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积累条件。

早在2013年3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指出,面对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4]为此,既需要超越传统国际关系中那些不适应时代潮流而且也应该被摒弃的思想和原则,诸如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你死我活、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等;也需要很好继承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演变积累的一系列公认的原则和精神,包括37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更需要在继承中积极倡导和坚定践行各国相互尊重原则,共同追求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互利共赢。

相互尊重是前提。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该受到尊重,各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应该得到尊重。要反对出于一己之利或一己之见,采用非法手段颠覆别国合法政权。这些都是硬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任何时候都不应动摇。

公平正义是准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让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的命运,共同商量办理世界上的事情;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使各方都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不能搞双重标准和歪曲国际法,反对以“法治”之名行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和平稳定之实;共同推动国际关系合理化,使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体现各方关切和诉求,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合作共赢是目标。“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是普遍适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领域,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各国都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是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各国都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国都要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三、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他鲜明提出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2019年5月,中国成功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同志在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诠释了文明自信、文明互鉴、文明包容等主张,为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奠定了基调。这是中国推进文明对话与互鉴的实际行动,对亚洲、对世界有着深远示范意义。

坚持和而不同,维护文明多样性。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都应该得到承认和珍惜。各国各民族既要珍惜和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又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既要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又不能搞自我封闭,不能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的文明在注重保持和彰显各自特色以及标志性符号的同时,正在交流交融中形成越来越多的共同要素和标识;来自不同文明的各国各民族交往越多越深,越认识到别国别民族文明的悠久传承和独特灿烂。世界不存在可以传播甚至强加给其他文明的所谓“普世价值”,开放包容、多元互鉴、多样一体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大家园的主基调。那种一个文明高高在上、其他文明趋附追随被边缘化的格局正在消解;那种把自己的文明作为唯一的中心或强势文明,对其他文明进行贬低甚至要加以改造的意图和做法只会严重破坏文明成果,最终必将危及自身。

坚持平等互尊,加强文明对话交流。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5]文明之间应秉持谦恭互尊的态度,避免傲慢偏见和片面狭隘认知,反对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一种文明如果居高临下对待另一种文明,那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不能了解这种文明的真谛,不能借鉴这种文明的长处和精华,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如果看到其他文明与自己的文明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加以攻击和贬损,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把自己的文明强加于人,就只会扩大分歧甚至引起冲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平等和尊重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文明霸权和“文明冲突”只能给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带来灾难。

坚持包容互鉴,促进文明发展繁荣。习近平同志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类历史本来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和合融通的宏伟画卷。当然,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只有通过平等的交流互鉴,才能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才能引领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引领优秀文化精神得以弘扬。也唯有如此,人类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各国各民族才能找到实现共同发展之道、携手应对挑战之道,共同开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注释

[1]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10页。

[2]习近平:《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求是》2020年第8期。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页。

[4]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6页。

[5]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

[6]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56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