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 > 第37章

一、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2012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一批特殊的参观者——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仅15天的习近平和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事们。他们走进一个个展厅,仔细观看展览,认真听取工作人员讲解。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把人们带回了近代以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际竞争格局和国家发展大势,阐明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论断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宏伟目标,是对新时代教育地位和使命的最新理论定位和重大思想创新。

1.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国之命脉,重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是大国、强国应有之气象,也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各国实践证明,现代化建设事业越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越加迫切。人才的数量越多,发挥的作用越充分,现代化的发展就越迅速。

习语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新时代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1]没有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当前,中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整体快速发展,人才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应当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还有差距,特别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整体提升国民素质还任重道远。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同时要求教育自身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科技强国、制造强国、文化强国等一系列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而无论什么强国,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作支撑。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无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各种战略,都离不开教育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仅是指在某一方面、某个领域成为强国,而是要求在整体上成为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求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要强大起来,同时也要求把教育做大做强,办好大国教育、强国教育。

2.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总方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总要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又体现了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是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从时间上看,它把原定的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从目标上看,这一安排把原定的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升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从要求上看,它进一步突显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全面要求。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总蓝图。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部署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点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总体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些要求的导向更加明确,指明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努力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等战略举措,对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服务、作出贡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他指出,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整体部署和战略设计。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2018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为新时代开启教育现代化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注释: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