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 > 第30章

二、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关键在于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教育发展差距。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把教育“蛋糕”做大,也把教育“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教育发展差距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与全体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实现人民身心健康发展和融入社会的基本前提。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缩小教育发展差距,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激发制度活力,敢于突破,主动作为,在优化资源配置上下功夫,用制度盘活、布局好各类教育资源,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的原则。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优先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人群倾斜,全面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习语

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2015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

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公益性事业,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九大又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均衡发展为重要抓手,整体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把学校布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为一体。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战略任务: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这将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教育信息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当前,我国教育规模世界最大,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还很突出,让全体人民共享优质教育还存在许多现实困难。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要依托教育信息化建设,增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解决教育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2.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牵挂在心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悬崖村”。他说,2016年媒体报道了凉山州的“悬崖村”,他看到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证,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前不久又看到材料,说当地已经建了新的铁梯,这样,心里又感觉到稍稍松了一些。2018年初,悬崖村小学一栋五层大楼已经盖好,村里也建起了幼教点,家长们再也不用为孩子们上下学提心吊胆了。“悬崖村”的变化得益于党和政府对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中西部教育迈上新台阶。

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是缩小教育发展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我国欠发达地区多集中在中西部,与东部沿海省份教育相比,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差,保障能力弱,特别是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教师少、教学条件差,教育质量总体不高,难以满足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新时代加快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致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培养更多扎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栋梁之材,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提供人才支撑。

《将改革进行到底》(节选)

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实现全面小康,贫困地区是短板,贫困地区的教育更是短板中的短板。抓扶贫开发,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习近平同志早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深刻思考了贫困与发展教育之间、贫与愚之间的关系问题。他曾说:“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1]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割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扶贫既要扶智,也要扶志。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推进教育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发展教育脱贫作为“五个一批”来抓,对教育脱贫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教育脱贫,要找准穷根,精准施策,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教育脱贫,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配置教育资源、精准实施扶贫举措。脱贫攻坚期内,要重点做好职业教育培训。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了希望。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教育精准脱贫,要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确保他们也能受到良好教育,同享梦想成真的机会。

发展职业教育 助力精准扶贫

为帮扶贫困家庭,让人人都有就业舞台,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掌握从事某种职业的技术技能,通过教育割断穷根,是国家的重要教育战略举措。图为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室观看职业技能实训,并同师生亲切交流。

3.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的贺词中指出,中国要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发展全民教育,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学有所教。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使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安排,在实现全民教育目标上取得了新的突出成就。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现阶段,“有学上”的问题总体上已经解决,但还没有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上好学”成为老百姓的新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要大力发展全民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学有所教。

办好继续教育,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提高,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办好继续教育,是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选择。让全体人民都接受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党和政府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办好继续教育,要在投入上、制度建设上下更大功夫,提高教育体系的包容性、灵活性、可选择性。以扩宽知识、提升能力和丰富生活为导向,稳步推进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特别是面向在职人员、社区居民、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教育培训。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统筹发展城乡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城市和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学习型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全体人民都需要不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要努力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办好开放大学,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注释:

[1]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014年8月重印),第173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