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共12册) > 第31章

第五章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提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在发展规划蓝图制定之后,更为重要的是要以一种开明开放的心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培育出创新型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及其他各类人才,只有这样,中国梦的目标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2] 当前,我们正在实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应用好创新的人才决定这项事业最终的成败。2018年3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3]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

2012 年11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 之后,他在多种场合反复阐述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引领,为我们党发挥政治引领功能奠定了深厚基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对求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性任务。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性任务,近现代广大中国仁人志士奋起抗争,进行了各种尝试以求救国,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在民族危急关头,真正担当起上述任务、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使中华民族得以重新掌握自己命运的是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只有50 多名党员的革命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数千万党员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本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其历来十分重视人才。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在组织上积极开展人才工作、广泛吸纳优秀人才,才使得其成为中国人民坚定的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他还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加快形成人才制度优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制度保障。

创新的事业必须由创新的人才来干,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才对实现中国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作出了判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5] 中国梦的实现渴求人才、个人成才梦想的实现有赖于中国梦,二者是有机结合、并行不悖的。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而言,中国梦将个人梦与民族梦联结为一体,“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7] 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抓人才工作,制定了党管人才的方针。2014 年 5 月 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2013年工作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8]。这充分体现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重视,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管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管人才的原则,就是通过党的核心力量,把全国人才的努力方向集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目标上来。

(二)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它满足国民需求、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决定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综合国力的发展,每个国家都力求占据最有利的地位,拥有相对于别国更大的优势,由此决定了各国之间必然要展开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蔓延,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

基于对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当前发展目标条件等的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9] 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形势,我们必须顺应潮流、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吸引更多人才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人口红利”转到主要依靠“人才红利”上来,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根据香港具有较多爱国爱港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复香港两院院士来信时强调,香港要加强与内地的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越来越密切。与贸易、资本、技术等的全球化进程相伴,人员的国际流动已成世界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员国际流动不断增长的同时,人才的国际争夺不断强化。“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11] 由于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国际争夺日趋白热化。各国为谋取长期竞争优势,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都在加紧制定实施人才战略,特别把引进人才作为重大战略选择。

(三)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13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强调,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世界经济史证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靠创新引领的发展,是创新促使经济发展。进入21 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这场新科技革命,将依赖现代化进程强大需求的拉动,将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创新的驱动。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经济规模很大却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却快而不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改弦更张,从创新中找出路,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实现突破的唯一途径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12] 2014年8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要从要素投入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必须依靠创新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

“十三五”期间,面临着发展环境复杂,发展任务繁重,发展难题较多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13] 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要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14]

创新人才培育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稳定的政策及长效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这个指挥棒,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15],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一)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

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发展首先是建立在执政党强烈的人才意识基础之上的。早在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就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和爱才之心、识人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反复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2013 年6 月,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17] 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才,把人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2013 年10 月,他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18]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19]

一个执政党是否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体现在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以钱学森、钱三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留学人员毅然回国,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提出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要大力培养优秀人才,使得改革开放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21世纪之后,我们国家又制定了人才强国的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强调要尊重知识和人才。2016年4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放手让广大知识分子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20]

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最终还是要在使用人才时各尽其能,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就是要坚持以用为本,使各类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要牢固树立人才以用为本的观念,让人才在使用中得到成长,在使用中增长本领,在使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把人才素质能力与岗位需要结合起来,让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中“尽其能”;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让人才在其人生的黄金时期、最佳时机“尽其能”。

(二)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创新人才培育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是教育。人的成长与成才,一靠实践,二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多次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2013 年9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21]201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的讲话中强调,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在这里,他再一次提到了要推动教育改革。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2]

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需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 年8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科技部汇报时指出:人才工作很重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产学研结合等,都与教育工作紧密相关,科技教育要搞好分工合作,同时要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的一系列政策,现在已有的人才计划要做好。

人才强国战略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基础战略、核心战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2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进“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战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则明确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为我国实现“十三五”各项任务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保障。

(三)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

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基础是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才体制机制问题有许多论述:人才政策,手脚还要放开一些;要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完善凝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抓住了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和要害,要求我们敢于攻坚克难,向顽症痼疾开刀,扫除体制壁垒和身份障碍,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应该说,改革越深入,越会触及深层问题、体制弊端。比如,由于体制壁垒,社会阶层流动凝固、身份固化趋势明显,不同阶层的人才群体横向和纵向流动渠道受阻;再比如,如何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和身份歧视,让人人享有公平发展机会,还缺少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此外,还存在人才管理中行政化、“官本位”痼疾,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弊端以及科研成果转化难、收益难等问题。改革之路崎岖漫长,需要凝聚社会共识,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2016 年3 月21 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文公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探索建立人才“绿卡”,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方面的思想,就要从提高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去谋划人才工作,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破解人才工作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实效的新的人才体制机制,为人才脱颖而出释放出体制机制最大的牵引性动能。要建立创新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对于创新人才一定要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促进人才优化配置。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流动。完善工资、医疗待遇、职称评定、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开展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继续实施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工程。”[24]《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建立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优先落户制度。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与此同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还提出:要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研究制定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政策措施。

(四)把握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培育和发展人才队伍,最紧要的是把握和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研究规律,按规律办事。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只有尊重规律,才能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013年工作报告上的重要批示中指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2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作为一种智力资源,市场自然也要对其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市场规律,违背了这个市场规律,人才的成长就会严重束缚,缺乏动力,难以为继。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做好人才工作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即要求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规律通过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得以实现。人才市场供求机制通过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不平衡状态形成各种人才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人才生产(或流动)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在人才成长和培养开发过程中,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在教育培训机构、人才个体及用人单位三者之间实现供需协调。市场规律的作用贯穿于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全过程。

除了遵循市场规律之外,还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什么是人才成长规律?就是人才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必然要求。比如厚德育人规律。古人讲,德领才、德蕴才、德润才,不养德修身,难以成为有用人才,更难成为大家、大师。把握这一规律,就要把厚德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努力造就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如循序渐进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26]。又如竞争成才规律。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有竞争才有活力。人才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相互竞赛、比学赶超、拼搏前进的竞争过程。把握这一规律,就要让规则尽可能公平公正、程序尽可能科学公开,激励人才在竞争中增强动力、开发潜能、脱颖而出。再如在实践中成长的规律。这是人才成长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杂交水稻、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伟大实践,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此外,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还需要促进人才的正常流动。有鉴于此,需要抓好政策创新的顶层设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破体制壁垒和身份界限,使流动配置机制转起来,让“国内国外”“党内党外”“存量增量”人才都能为我所用。

那么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党管人才与“两个规律”之间有何关系呢?该如何辩证把握?应该说,“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与遵循两个规律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坚持党管人才,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人才成长发展,离不开市场驱动、市场激励等外部环境条件。市场发挥作用也要遵循基本的人才成长法则。“在人才工作中,科学把握党管人才原则与 ‘两个规律’,协调好、规范好 ‘看得见的手’ 与 ‘看不见的手’ 的关系,才能增强人才发展动力。”[27]

发现创新人才、培育创新人才,目的是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要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凝聚创新人才,要让创新人才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事业中充分施展才华,实现其理想抱负,让每一位创新人才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和出彩舞台。

(一)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

人力资源的核心思想,是将所有人纳入资源范畴,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效益最大化配置,目标是人尽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一人力资源大国,拥有庞大的人才资源存量。但是,应当进一步将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这样才能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我国13 亿多人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29]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方面的思想,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资源的意识,把一切管理的着眼点定位在服务于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上,把管理的落脚点定位在让人力资源释放最大能量上,从而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恢宏大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我国人才资源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一流领军人才十分匮乏,是我国人才资源的短板。领军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一个重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了领军人才,才能够使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使资源更充分地发挥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30],“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32] 2016年3 月21 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坚持人才引领创新发展,将人才发展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区域、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杠杆,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

(二)加快集聚一批站在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集聚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需要一定的抓手和积极举措。重大人才工程是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为更好地统筹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造就宏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实施了“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分别针对外国专家和青年海外人才,实施了“外专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计划”。同时,各部委也基于相关职能,提出了相应人才引进计划,如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

实施人才工程,是打造人才优势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明确要求,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为进一步发挥“千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对引进国外人才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对现有的国家“千人计划”进行总结,把最吸引人才的地方梳理一下,看看吸引力在什么地方?短板在什么地方?才可能对下一步人才引进工作会起到推动作用。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我们要深入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稳定规模、确保质量、优化结构,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在基础前沿领域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能产生重大突破的世界顶尖人才,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外国专家的引进力度。同时,要严把人员质量关,研究出台入选人员退出管理办法。要完善海外人才引进使用、管理服务机制,加强对海外引才工作指导。

我们还要全面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万人计划”,形成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大重大人才工程统筹协调力度,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重大人才工程质量。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地抓好“万人计划”,以更灵活的政策支持、更完善的管理机制、更宽松的创新环境,选准用好各类高层次人才,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帮助人才创新创业。要以人才为本,多为人才着想、多解人才之难、多办人才之需,让各类人才安心工作、潜心科研、放心创业。

留学人才一直是我国人力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留学人员工作的方针政策,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创造良好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显示,中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约为四五十万人。其中,超过50%的硕士留学生和95%的博士留学生选择留在国外;80%—90%的理工类人才留在了美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将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我们热诚欢迎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广大留学人员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33]

(三)要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和吸引人才,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他强调:“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34]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35]

2016年4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互联网主要是年轻人的事业,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解放思想,慧眼识才,爱才惜才。”[36] 培养网信人才,要下大功夫、下大本钱,请优秀的老师,编优秀的教材,招优秀的学生,建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

要创新人才培育的体制机制,在体制机制上保证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化、科学化。要改革原有不适合、不科学的创新人才培育体制,勇于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保留、使用的政策制度,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要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的支持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面向需求的应用研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更大力度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 ‘万人计划’),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支持方式。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统一的人才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各类科研、基地计划相衔接。按照精简、合并、取消、下放要求,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青年的成长。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指出,“青年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能量和活力”[37]。要充分认识青年的这种特质,适应这种特质去拓展工作,否则就会落后于青年。在对青年关心的基础上,他希望年轻一代坚定创新超越、产业报国的远大志向,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多作贡献。同时提出要为优秀青年和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提供平台舞台、创造机会条件及兑现待遇保障。

(一)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总是属于年轻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而在这些科研人才之中,一线青年科技人才是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38],“对年轻干部中确有真才实学、成熟较早的,也要敢于大胆破格使用”[39]。在对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育,树立创新人才是创新事业第一资源新理念,让创新人才培养成为真正的“一把手”工程。实践证明,只有党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才能又好又快地培养创新人才。其次,对于青年团来说,一方面,团的工作要注意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把蕴藏在青年身上的创造能量和活力激发出来,使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另一方面,团组织要善于关爱人才、发现人才,加强对社会各方面青年的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一些有才华、有能力、有创意的青年的工作。再次,要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2016 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改革博士后制度,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有条件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拓宽国际视野,吸引国外优秀青年人才来华从事博士后研究。最后,青年自身一定要有创新超越和历史担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40] 与此同时,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还指出:“要教育和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创新,报效祖国,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41]

(二)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充分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即社会要激发每一个人的活力,创造条件,提供环境,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人才价值如果得不到社会认可,人才的作用就不能有效发挥,就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才尽其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人才创造更多的成果,真正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让人才作用充分体现和发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42] 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43],“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44]。整个社会既要为人才创造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也要为人才提供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真正营造出全社会爱才、惜才、尊才、护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切实养成识才的眼光、爱才的品质、敬才的风范、育才的本领、用才的胆识,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为千千万万的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沃土,让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动。

在要求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45],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2014年8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人才,首先要用好科学家。要想让科学家多出成果,必须给他们创造条件。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科学发现是有规律的,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学说”。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还可能引发学术不端。有的科研人员戏言,现在“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组织科学家们参加国家重大专项、计划、基金项目是必要的,但不要用这些东西把科学家捆死了。

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46] 这就是要对拔尖创新人才在“对口项目”申报、手续审批、税费减免方面打开“绿色通道”,扩大融资规模,提供项目发展资金,帮助搭建产品推介、销售平台,真正为拔尖创新人才服好务、铺好路。

(三)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强化激励,用好人才,使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要强化激励,就需要在激励原则上,坚持以价值体现价值,以财富回报财富。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47]“要采取特殊政策,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把优秀人才凝聚到技术部门、研究部门、管理部门中来。”[48]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对人才要“增强大家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强调让人才有获得感,就是要完善激励措施,提供人才成长空间,搭建事业平台,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2014年8月18 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他指出:用好人才,重点是科技人员。科学家毕竟是少数,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力军。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名就是荣誉,利就是现实的物质利益回报,其中拥有产权是最大激励。

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保护工作,让创新人才的合法利益不会轻易受损。《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出台职务发明条例。研究制定商业模式、文化创意等创新成果保护办法。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建立人才引进使用中的知识产权鉴定机制,防控知识产权风险。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49] 同时还要为创新成果转化创造便利条件,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和激励力度。“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除事关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允许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转让转化。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50]

要用优厚的待遇留住创新人才,要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尽量创造出让创新人才发挥最大效率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创新生产率,让他们工作舒心。要让创新人才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要改善创新人才的住房、医疗、交通、通信等生活条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户口、家属安排、子女入学就业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工资、医疗待遇、职称评定、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完善业绩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51]

习近平总书记在选拔任用人才方面体现了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魄力,他提出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与此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学习。他指出,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他强调,解决本领恐慌唯一途径就是加强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一)必须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

从我国目前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来看,在思想观念、视野胸怀上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前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中国是从13亿人中挑选人才,而美国是从70 亿人中挑选人才。为此,需要以“全球村”的战略格局来审视我们目前的制度建设是否具有吸引和使用全球人才的体制机制,以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思维衡量我们的政策措施是否站在了世界顶层,是否具备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国际竞争优势,并且在思想观念上积极主动、自觉自信适应世界大势。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52]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对此,要求我们首先在人才视野上要开阔,“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53]。只有实现人才开放,才能真正实现对外开放。2014 年5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外国专家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如果人思想禁锢、心胸封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外开放。”[54] 人才开放,不仅要求我国的人才要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敞开胸怀,将工作岗位和发展机遇开放给全世界的人才。“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55]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指出:“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56]

进一步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学习和应用世界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57]

(二)积极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选择人才的范围,不能仅仅着眼国内,而要放眼天下,纵览全球,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选择人才。2016 年,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提出“脑子转弯”问题,他说:“对我国来说,改革开放初期,资本比较稀缺,所以我们出台了很多鼓励引进资本的政策,比如 ‘两免三减半’。现在,资本已经不那么稀缺了,但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依然稀缺。我们的脑子要转过弯来,既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子要进一步迈开。”[58]

当前,我们在选拔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方面,视野不够宽、站位不够高,今后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 ‘千人计划’),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对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支持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设立引才项目,加强动态管理。”[59]这将进一步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彰显我们面向全球引才聚才的博大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外国专家主管部门要继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60]

长期以来,以留学人才为主体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一直是我国人才引进的重要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就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大量吸引海外学子和力邀留学人员回国效力,改变了当时国内人才极度匮乏的局面。目前,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72%是“海归”, 81%的中科院院士、54%的工程院院士也是“海归”。[61] 这些归国人才,为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广大留学人员不愧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不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党、国家、人民为拥有并将更多拥有这样一大批人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62]

要进一步加强引进海外华人之外的国际人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业发展的“热土”。2013 年,有超过61 万人次的境外专家来华工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这些来华境外专家,有相当一部分是海外华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 月22 日在上海举行的外国专家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其中有一大优势,就是海外有很多华人同胞。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一批人先进来,带着感情进行投资、创业,也带来了海外很多先进的理念、技术。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社会的进一步融合,光吸引华人就有局限性了。有关部门和引进人才的地区、院校,还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扩大开放的有关政策,引进更广泛的人才。

(三)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2015年5月23 日,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山东青岛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 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63]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一个“学习大国”的概念。他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需要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他还指出,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长江之水,挡也挡不住。“学习大国”的提出表明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将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收全世界优秀文明的成果,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知识智慧,通过做学习型大国来推进人才工作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他还寄语广大留学生,希望他们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炼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堪当大任、能做大事的优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积极投身创新创造实践,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有上下求索的执着,脚踏着祖国大地,胸怀着人民期盼,力争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有所建树。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64]

人才的根基是能力,能力的关键在学习。学习既是一种层次、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当代人可能会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65] 他强调,解决本领恐慌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强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66]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4页。

[2]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第2版。

[3]参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圳商报》2018 年3 月15日第1 版。

[4]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36页。

[5]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第2版。

[6]习近平:《中国梦,复兴梦》,载《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页。

[7]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第2版。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4页。

[9]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第2版。

[10]参见《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 支持香港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人民日报》2018年5月15日第1版。

[1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第2版。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页。

[13]习近平:《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报》2016年1月19日第1版。

[14]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17页。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1页。

[16]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25页。

[17]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44页。

[18]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第2版。

[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页。

[2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7—28页。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1页。

[2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

[2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4页。

[26]习近平:《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128页。

[27]《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系列解读之二——遵循规律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中国组织人事报》2014年7月23日第1版。

[28]习近平:《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页。

[29]习近平:《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页。

[30]习近平:《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99页。

[31]习近平:《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99页。

[32]习近平:《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页。

[33]习近平:《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8页。

[34]习近平:《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页。

[35]习近平:《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99页。

[36]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

[37]《汇聚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载《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

[38]《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光明日报》2014年1月7日第1版。

[39]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49页。

[40]习近平:《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页。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1—112页。

[42]习近平:《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页。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4页。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5页。

[4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人民日报》2013年7月18日第1版。

[46]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

[47]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

[48]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

[49]《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民日报》2016 年3 月22日第1版。

[50]《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民日报》2016 年3 月22日第1版。

[5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24页。

[5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页。

[5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页。

[54]《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 年5 月24日第1版。

[55]《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 年5 月24日第1版。

[56]《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 年5 月24日第1版。

[5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5页。

[58]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24页。

[59]《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民日报》2016 年3 月22日第1版。

[6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5—116页。

[61]参见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225页。

[62]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第2版。

[63]习近平:《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7页。

[64]参见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第2版。

[65]习近平:《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6页。

[66]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 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3日第2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