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 > 第21章

4.文艺要热爱人民

4.文艺要热爱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有热爱人民,才能满怀激情地调动所有艺术灵感去表现人民、服务人民。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

对人民,要爱得真挚、彻底、持久。“情深而文挚”,丰沛热烈的情感是艺术想象的发动机。当作家艺术家的爱憎与人民息息相通,人民的冷暖悲欢、喜怒哀乐才能注入心中,才能激发创作激情和艺术才华,各种美妙的语言和各种生动的意象才会奔涌笔下。当作家艺术家的心与人民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文艺作品才会拥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才会拥有传之久远的生命力。如果没有炽热深沉的爱,没有与人民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就算殚精竭虑,终是“兀若枯木,豁若涸流”。对人民的情感真挚程度、深切程度、持久程度,决定作家艺术家在为人民创作这条路上能走多远、走多好。贾大山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他一直扎根河北正定县这片沃土,始终与基层群众保持着水乳交融的关系,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割裂开。他长期坚持为人民写作,与人民同思考、共反省,创作的《取经》、《花市》、《村戏》及后来的《梦庄记事》系列小说,生动反映了北方农村的现实生活和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充满了对人民的真挚感情,深受人民的喜爱。

对人民爱得真挚,就是要对人民用真心、动真情,以最质朴、本真、诚恳的态度,用滚烫的心去热爱和拥抱人民。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应当牢记,是人民养育了文艺,也是人民赐予了文艺家掌声和鲜花。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要情系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作家艺术家对人民的情感,要像水晶一样透明,像清泉一样纯净,要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发自内心而不是挂在嘴上,表里一致而不是表面敷衍。对人民爱得彻底,就是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内心深处树立牢固的人民立场,忠实地为人民代言。对人民要心底无私,为人民要无怨无悔,在人民的利益面前能够放下所有个人名利得失、毁誉荣辱。对人民爱得持久,就是要把热爱人民作为毕生追求,把服务人民作为永恒使命,对人民的爱要始终如一。艺术生涯有长短,但对人民的爱没有止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心存真爱的作家艺术家,会一辈子为人民放歌,一生为人民塑像,不会忽冷忽热,不会朝三暮四,更不会感情游离。

深入群众和生活,要“身入”、“心入”、“情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作家老舍熟稔胡同京腔、城墙鸽哨,对底层市民生活了如指掌,才写出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赞誉。作家赵树理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农村,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是“真正熟悉农村”的作家。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艺史上不胜枚举。

生活照亮艺术,生活积淀的厚度成就作家艺术家的高度。无论社会生活怎样变化,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一文艺创作的规律不会变。文艺工作者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只有到实践第一线去,亲自体验、亲身感悟,到生活最前沿去观察生活、积淀素材,才能有所成就。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闭门造车,是不能创作出鲜活灵动、富有生气的作品的。现在,媒体高度发达,信息资讯随手可得,可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是,这些资讯是“流”而不是“源”,坐在电脑前“浏览世界”,不能替代与人民的深入接触,不能替代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走进生活深处,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中提炼主题,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方式中获取灵感,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要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现在,有些作家艺术家下去深入生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有些浮在表面、流于形式,采风变成了“一阵风”,这样是很难采撷到生活的精华的。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有多种形式和方法,但重要的是,要带着心下去,带着情下去。作家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的政策时,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就要像柳青这样,长期深入、彻底深入,全身心投入。要走进生活深处、扎根群众当中,成为普通群众的一员,在农村就是农民,在企业就是一线员工,在部队就是普通一兵,和群众融为一体,而不能端着架子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感受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和人民建立深厚感情。

要看到,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文艺工作者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文艺要鼓舞人民前进,让人们看到美好、希望、梦想。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有主流也有支流,有光明也有黑暗。应当看到,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当下有一些文艺作品,以“绝对客观”为借口,过分渲染社会阴暗面,热衷描写所谓的“原罪”,简单化、单向度地“写恶”、“写丑”、“写黑”、“写俗”。这些创作,既背离了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也没有对现实生活作出准确揭示。

文艺来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如果说生活是粮食,文艺是美酒,那么创作就是对生活的酿造。没有这个过程,生活还是原始素材,还不能变为感染人的文艺作品。人民之所以创造文艺,并在漫长的历史中精心守护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艺始终用审美观照生活,发现本真并负载理想,让人类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陶冶,引领和推动人类自身及社会不断进步。古往今来,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家艺术家,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从来不会失去信心,始终站在热爱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传递信心、点亮光芒,鼓舞和激励人们永远不要放弃人生的尊严和价值、追求和希望、勇气和信心。那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有对心灵的理解和对人的悲悯,而且用艺术和情感给人们以正能量,从而催人奋进、引人向上,让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感知光明,让人们认识到历史滚滚向前、荡涤尘埃的趋势,认识到真诚美好、团结互助、惩恶扬善的主流。这些作品中多的是正气、朝气与和气,少的是邪气、暮气和戾气,多的是积极、热情、豁朗的胸襟,少的是孤独、消极、压抑的情绪。作家路遥的作品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饱尝生活艰辛的他,在作品中洋溢的是人间的友爱和真情,是温暖和希望。《平凡的世界》20多年长销不衰,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身处逆境而不气馁,以高昂的精神姿态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由衷地说,“《平凡的世界》改变了我的人生”。这样的作家艺术家,永远为人民需要和喜爱。我们的文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离开了历史责任感和人民立场,失去对人民博大而深厚的爱,就会看不清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支流,就会异化为对现实矛盾的片面放大、对社会问题的偏激攻讦,这样很难与时代前进的脚步合拍,也难与人心的向背合拍,当然也就难以展现文艺作品的深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