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 > 第18章

1.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

1.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涉及文艺的本质,是一切文艺创作思想和创作活动的总前提和“总开关”。文艺作品优秀与平庸的差异、先进文艺与落后文艺的分野,都取决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选择。文艺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为什么人的严肃叩问。

为人民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一重要论述,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和深刻阐释。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对文艺工作都提出过新的战略思想,作出过新的决策部署。但一以贯之的,是突出人民在社会主义文艺中的中心地位。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这些重要的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根本特点,反映了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遵循。

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文艺与其他文艺的最根本区别。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伟大事业。它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人民谋求更多福祉,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文艺是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有着根本上的一致性,与历史的潮流、民族的梦想、人民的意愿高度统一。因此,人民的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最为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的文艺,必然把为人民大众服务作为崇高使命,以发展人民大众的文艺为主要任务,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上,始终写着“人民”二字。正是在这面旗帜下,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坚持对人民深情聚焦、热情礼赞、真情奉献,充分诠释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风骨,形成了近一个世纪我国文艺的主流方向,构成了当代中国文艺的基本面貌。

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论断,用生动的比喻深刻阐释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人民是创造者、建设者和享有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亿万人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了历史的沧桑变化。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全部历史的过程,不是由少数的思想家或杰出人物所决定,而是“决定于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文艺原本来自于人民,既为人民所创造,也为满足人民审美需求而产生和发展。在中外文艺发展史上,许多文艺家曾经表现出体恤民众、关怀民生的宝贵情怀,创作了很多表现普通劳动者生活、在人民中世代流传的经典作品。《诗经·国风》中的许多作品就因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愿望而被人民铭记。汉乐府中的许多优秀诗歌也是如此。唐代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和宋代张俞的《蚕妇》,都为人们熟知。还有很多文艺家和文艺流派,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民和文艺的密切关系,提出重视民众的主张。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活在民族之中的大诗人,就应该总括这些民族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应该成为他们的时代化身才是。”罗曼·罗兰说:“做他们的喉舌吧。当他们听到你们说话时,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但是,在这些作家的认识里,在他们的作品里面,还没有把对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的认识上升到主体和中心的高度,因而在表达普通群众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等方面还不够自觉、不够主动、不够深入,对普通劳动者的性格塑造、心理描写、语言刻画等还不够鲜明突出,更多地流露出的还只是站在精英立场表达一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和怜恤。这种创作态度,恰恰也是一种历史观在文艺中的反映。因为历史的局限,这些创作者还无法形成以人民为主体的创作观的高度自觉。因此,站在人民立场、关注人民命运、肯定人民价值,只能是自发的、个别的、局部的。

总体上看,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广大普通劳动者处于经济上被剥削、政治上被压迫的地位,他们创造和欣赏文艺的权利也被剥夺。只有当历史唯物主义揭开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揭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在历史中的真实地位还给了人民,文艺与人民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被发现,为人民的文艺主张才成为认识上和实践上的高度自觉,从而推动了文艺思想和文艺实践划时代的进步。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新的文艺观也随之诞生。恩格斯在1847年发表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说过,要“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列宁则说过,革命文艺“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就提倡平民文艺,鲁迅更率先塑造了阿Q、祥林嫂等底层人民的形象。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中国文艺面貌为之一新,解放区涌现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表现人民群众战斗和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国统区革命的、进步的作家受其影响,也创作出像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清明前后》,巴金的《寒夜》,陈白尘的《升官图》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民立场,展现出全新的创作追求和美学风格。文艺工作者也不再居高临下地扮演启蒙者,而是融入广大民众,成为普通劳动人民中的一分子。沿着人民文艺的道路,《红岩》、《红日》、《红旗谱》等给人们留下了普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描写了普通劳动者的崭新生活和时代巨变中的进取精神。自觉写人民、演人民的电影、戏剧、美术等文艺作品源源不断地涌现,使文艺获得了更为崇高的目标、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更为丰富的源泉。

坚持“二为”方向,是决定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艺只有牢牢坚持“二为”方向,坚定不移地站稳人民立场,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始终奉行的最高准则,才能获得无穷活力,开辟广阔前途,文艺事业才能欣欣向荣。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生动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真情描绘人民群众在党领导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风貌,不断推出反映人民呼声、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激励亿万人民投身民族解放、国家富强、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些年来,文艺在表现人民、服务人民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同时,文艺创作中也出现一些脱离人民群众的不良倾向。一些创作过于热衷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豪门恩怨、宫闱心机,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基层群众的生活缺乏热情。从总体上看,反映普通劳动人民形象的优秀作品还远远不够。一些创作热衷于小圈子趣味、小圈子游戏,止于对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的琐碎玩味,缺少人民的体温和生活的质感,不问世事,不接地气,人民的主体身份被模糊,群众很难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样的作品,很难有生命力。

实践证明,文艺舞台的聚光灯,一旦对准了千千万万人民大众,时代和历史的画卷就格外生动逼真。文艺只要与人民同在,就一定能从祖国大地母亲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只要全心全意地服务人民,尊重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以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内在能量引领和鼓舞人民,就会大放生机、大有作为。如果背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和基本要求,违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文艺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繁荣的根基和活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让更多普通群众在文艺作品中成为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忠实记载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歌颂劳动者的丰功伟绩,反映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展现人民的精神风貌,让文艺的芳华永远为人民绽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