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 第38章

统筹改革、 科技、 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顺,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由于缺少系统设计,目前一些城市管理是“多龙治水”,造成一些乱象。比如,由于城市道路保洁、绿化带保洁、下水道疏通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导致环卫工人将路面垃圾扫入旁边的绿化带,园林工人将绿化带中的垃圾倒入下水道,市政工人又将下水道中清掏出来的垃圾直接堆放到路面上,使得一堆垃圾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而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因为分不清责任又难以作出处罚。这听起来像个笑话,然而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

城市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当前的重点是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完善建筑市场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对违规企业要严格依法处置,对有关责任人员要一律依法追责。目前,城管执法事项涉及二十七个大类九百零八项,涉及中央二十个部门职责。中央已经制定了相关改革方案,各地要积极推进改革。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要推进市县两级政府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城市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首要任务开展。这个问题,我在二〇一三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重点讲了,要切实加以推进。当前,农民工新增数量大幅下降,很难再靠增加数量获得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提高存量效率,比如延长农民工劳动年龄时间,使现有大约四十岁左右就退出城市的农民工再工作二十年。这样也有利于降低工资上涨压力,有利于扩大高技能蓝领队伍,增加他们一生的总收入。户籍制度改革涉及多方面利益调整,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现中央确定的到二〇二〇年解决一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建设用地指标分配要适应城镇化趋势,同落户人口规模相挂钩,同时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将农民的户口变动与“三权”脱钩,以调动广大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积极性。

深化城市改革,包括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特别是要把互联网、云计算等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加以支持和布局,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城市建筑是人类劳动和创造的结晶,承载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建筑也是富有生命的东西,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每一个建筑都在穿行的岁月里留下沧桑的故事。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长期积淀形成的城市文化特征,决定着城市的品味。我国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城市是一个主要载体。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蕴藏着极为丰富且极具智慧的思想观念、理论原则、技术方法。周代就形成了营城制度,把城邑总体布局纳入礼制轨道,形成特有的空间秩序。中国建筑自古以来在世界上就具有重大影响,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相对于另外两大体系,中国建筑历史更加悠久、体系更加完整、更加注重自然和生活。时至今日,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们要借鉴国外城市建设有益经验,但不能丢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在,许多不当开发和建设行为对城市文化造成了损害。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不重视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工作,对文化传承理念的理解不够正确,存在着仅从短期政绩出发盲目造景偏向,导致城市风貌乱象横生、缺乏特色。有专家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同文化越来越远,同浮华越来越近;同传统越来越远,同西化越来越近。对这个问题,要全面清理一下。

我们讲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现在,很多建设行为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轻蔑,做了不少割断历史文脉的蠢事。

我讲过,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