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价格改革和保供稳价 > 第11章

第六章 “十四五”时期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形势及展望 第一节 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第二节 持续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第六章 “十四五”时期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形势及展望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保障重要民生商品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国内外农副产品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的重要论述,切实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升调控能力,统筹做好保供稳价工作。

一、面临的形势

从当前情况看,“十四五”期间我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的基础将更加稳固,但也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

(一)总体形势

国内生产供应和消费需求变化、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金融属性日益增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等因素,都会对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产生较大影响。

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对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向改善型过渡,对肉类、蔬菜、水果等重要民生商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同时提出了更加绿色、更高品质的要求。

区域生产、全国消费的趋势明显,增大了保供稳价难度。近年来,我国粮食、油料、生猪、蔬菜等重要农副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性生产、全国性消费”的特征越发突出,防风险和稳价格的难度增大。

极端天气和疫情频发,增加了保供稳价压力。极端天气事件趋多趋强,气候风险呈上升态势。此外,突发动物疫情、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农业病虫害,都可能导致部分重要民生商品局部短期供应不足、价格异动。

部分商品对外依存度攀升,加大了保供稳价风险。随着贸易全球化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更加融通,部分重要民生商品对外依存度加大,国内外市场价格联动性显著增强,国际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导致的输入性风险加大,给保供稳价带来挑战。

农产品金融属性增强,放大了价格波动。近年来,全球重要农产品的能源化和资本化趋势明显,现货市场与能源市场、资本市场联动加强,客观上加剧了金融属性,叠加资本炒作,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且放大了波幅。

(二)重点商品供求形势

分品种看,粮食、油料油脂、肉类、蔬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面临不同的形势和挑战。

粮食。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储备库存充足,特别是口粮自给率高,供应保障能力强。中长期看,粮食保供稳价仍面临多重约束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因人口峰值的逼近和收入增长带来的消费升级,口粮消费虽有所下降,但动物性食物消费带来对饲料粮需求大幅增长,成为粮食需求增加的新趋势。二是耕地和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将更加突出,东北和华北两大粮食产区资源性缺水瓶颈日益凸显。

油料油脂。我国油料油脂消费多样化,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消费有所差异。尽管国内油菜、花生、大豆、芝麻、葵花等油料作物种类多样,但油料油脂对外依存度较高。其中大豆进口最多,进口量已连续多年超过8 000万吨,对外依存度达85%以上。考虑到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且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作物单产短期内提升空间不大,保证海外供应来源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肉类。短期内,猪肉仍将在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中占有较高比重,但长期看,随着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猪肉消费占比将有所下降,禽肉、牛羊肉消费占比将稳步增加。近两年,在非洲猪瘟疫情冲击下,生猪产业发展和猪肉价格调控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地区生猪生产自给率过低,一旦交通物流受疫情、天气等因素影响受阻,跨区调运难度较大。二是规模化养殖比例偏低,还存在大量散户,养殖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三是从“调猪”转向“调肉”的基础条件有待夯实,需要形成与“调肉”模式相适应的屠宰能力和冷链运输能力。此外,禽肉生产供应也面临种禽进口依赖度较高、市场周期性波动较大等问题。

蔬菜。今后一段时期蔬菜生产和需求数量仍将稳步增长,但解决产销价格分化严重、“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等问题仍面临几方面制约:一是产能向优势产区集中,全国大平衡供应能力提升,但以城市为核心的小区域供需调节能力弱化,特别是大城市近郊蔬菜生产呈萎缩态势。二是“小生产对大市场”的问题突出,蔬菜生产流通主体规模小、数量多,结构性供需差异较大,经营主体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较弱。三是“买贵”与“卖难”时常并存,蔬菜流通环节多,跨区域长距离流通规模扩大,虽有利于品种互补、供需平衡,但客观上增大了流通成本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农产品产地市场平台建设滞后,商品化处理设施、低温物流设施等仍然不足,流通环节损耗偏高。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制度优势,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基本保障,聚焦“米袋子”“菜篮子”等关系基本民生的重要商品,畅通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提升保供稳价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重要民生商品的有效供给和价格总体平稳。要遵循以下原则,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生产和消费、常规和应急的关系。

市场决定、政府调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价格信号引导生产消费、促进供需平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防范化解市场异常波动风险,弥补市场失灵。

分类施策、精准调控。充分考虑不同品种民生商品的特点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升调控针对性和有效性。

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强化源头治理,注重预调早调微调,提升全链条各环节的综合调节能力,以供应稳保障价格稳、以价格稳促进供应稳,有效缓解“贱伤农、贵伤民”问题。

保障基本、守住底线。立足保障基本民生需要,既要做好市场波动的宏观调控,又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强化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建设,切实兜住民生底线。

三、主要任务

民生连着民心。保基本民生,首要任务就是保障重要民生商品的有效供给和价格稳定。“十四五”时期,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强化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健全稳定生产、畅通供应、强化储备、多方协调、精准调控的政策体系,全面提升保供稳价能力,促进市场供求动态平衡,确保重要民生商品安全和高质量供应,引导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更好保障民生需求。

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引导要素资源向上游农业生产领域配置,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全面提升供给能力与供给质量,增强重要民生商品供给体系对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的适应性与匹配度。

促进产销顺畅衔接。加快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强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调运配送等环节的协调和匹配,提升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组织化水平,强化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商互联,促进产销有效顺畅衔接。

防止价格大幅波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防范化解市场异常波动风险,避免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大起大落。既要防止“贱伤农”,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又要防止“贵伤民”,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对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的承受能力,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坚持关口前移,系统优化重要民生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加强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的协同联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多手段,提升市场调控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切实保障有效供给和价格总体平稳。

一、健全监测预测预警机制

强化资源整合,创新方式方法,夯实数据支撑,着力提升价格监测分析预警的及时性、准确性、预见性。一是完善信息监测制度。加快健全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重要民生商品信息监测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做好面向未来的重要民生商品常态化价格监测、库存统计工作,做到量价信息“汇得全、看得见”。完善农产品成本调查制度,加强对重要民生商品产供储销的成本调查。优化信息采集报送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监测和调查方式。二是健全分析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价格风险预警框架,精准选择预警指标,动态跟踪分析评估国内外风险,开展常态化风险识别、评估、提示和预警。建立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防范重大风险。三是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建立统一权威的重要民生商品信息发布平台,提升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合理确定预警方式和渠道,提升预警功能。

二、完善价格稳定长效机制

从促进产供储销平稳运行和良性循环入手,完善政策支持和多级保障机制,夯实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稳定基础。一是创新完善价格支持政策。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制定最低收购价水平,确保口粮生产稳定。积极发展完全成本保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增强重点农产品生产者抵御风险能力。二是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加强粮食、生猪等重点品种价格调控跨省协作,协作区域内出现供求失衡、价格大幅波动时,统筹采取储备调节、物资调运等措施,增强政府调节能力。三是加快建立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和行业协会在养殖技术、检验防疫、粪污处理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行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稳定生猪供给,减缓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

三、健全多层次的调节措施体系

针对市场风险引发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健全以储备调节为主的调控手段,提升调控能力,有效防止价格大起大落。一是健全储备调控体系。加快构建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常规储备与临时储备、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有机结合的重要民生商品储备体系。优化储备布局,创新储备方式,确保储备调节规范高效。二是完善进出口调节。根据国内重要民生商品供求形势,充分发挥进出口调节作用,实现国内市场供需平衡。三是鼓励重点企业参与价格调控。发挥骨干企业作用,构建保供稳价与应急保障网络体系,提升调控效率和保障能力。鼓励大中城市周边批发市场建设改造,提升冷链物流和市域配送能力。

四、完善民生兜底保障机制

加大保障力度,优化工作流程,创新调节方式,有效化解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切实兜住民生底线。一是完善与物价挂钩的保障机制。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物价明显上涨触发机制启动时,及时向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必要时可发放一次性补贴,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二是创新重点群体生活保障方式。保障贫困地区重点人群、大中专院校学生、养老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粮油肉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和价格稳定。

五、完善政策协同机制

主动适应市场形势变化,优化政策工具组合,提升政策协调性和互补性,形成政策合力,提升调控效率。一是强化价格调控政策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提升调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协调推进长期规则和制度建设,丰富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中的短期调控工具,实现短期调节与长期制度建设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二是完善价格政策与其他政策协同机制。加强价格政策与投资、财税、金融、质量安全管理等政策的协同配合,强化政策衔接。积极引导更多资源进入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的关键环节,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稳步提升保供稳价能力。

针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情况冲击,完善应急价格调控机制,实现应急状态下快速响应,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抑制价格过度上涨。

一、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动植物疫病等突发事件,制定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启动条件、响应机制等。健全应急指挥调度机制,建立应急物资供应网,压实应急状态下基本保障能力。聚焦应急状态下重要民生商品生产、储备、调运、销售、配送全链条有效衔接,强化部门协同,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形成全产业链保供合力,实现调得出、运得到、供得上。

二、健全应急价格监测和管理

完善应急价格监测制度,扩大监测范围,提升监测能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在重点城市或地区建立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应急商品库存报告制度。应急状态下,及时启动价格监测,加强市场和价格动态信息反映。必要时按程序及时启动临时价格干预和紧急措施。注重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供应商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行为。

三、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应急机制

制定上下联动应急工作预案,明确具体办法。在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的基础上,当突发状况冲击超出当地调控能力、存在影响人民基本生活较大风险时,启动上下联动应急机制,迅速增强调控能力,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水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