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初步认识 > 第7章

第二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重要论述的深刻体会 第一节 牢记实现中华民族谋复兴历史使命 第二节 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第二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重要论述的深刻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总揽全局,蕴含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和大战略,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谋划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必须立足战略全局,站在时代前沿,践行初心使命,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履行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重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并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战略部署和实现路径。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牢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一、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近代以来封建腐朽的清王朝无视世界发展大势,采取了一系列闭关锁国和故步自封的政策,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正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此有了先锋队,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由此而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由此而深刻改变。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挑战考验,付出了巨大代价和牺牲,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结束,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彻底废除,中华民族彻底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摆脱出来进入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时期,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和前提。

回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辉煌历程,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不管弱小还是强大,都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历经近百年风雨历程,矢志不移、奋斗不懈,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实现一次又一次历史飞跃,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付出了艰苦努力和巨大牺牲,使古老的中国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二、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先进社会制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毛泽东同志早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阐明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的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合理的[1]。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确立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不仅巩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而且为当代中国尔后的一切发展、进步创造了政治前提、奠定了制度基础[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由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方面制度构成的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制度建设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时提出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制度目标,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这个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4]。这个总体目标擘画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与党的十九大描绘的未来30年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衔接,必将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有力保障,有助于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世界文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作出的制度安排,必须毫不动摇抓好贯彻落实,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法治建设、制定政策措施,还是部署各项工作,都要遵照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偏差。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这些制度,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标对表。涉及方向性问题,必须以这些制度为准星。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5]

三、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冲破层层阻碍,攻克重重难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改革开放赞歌,振奋了民心、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激发了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使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实践证明,改革的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才能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赢得新的胜利。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党和人民事业阔步前进,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当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节点,既要确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又要在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上开好局。要把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部署改革任务的落实同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把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贯通起来,有针对性地部署推进关键性改革。还要谋划“十四五”时期改革工作,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对待新事物新做法,要加强鼓励和引导,让新生事物健康成长,让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积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和巨大压力,为推进改革发展、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凝聚广泛共识、汇聚强大力量。

开放也是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应当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坚持公平开放、共赢开放、包容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合作新途径。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6]。总而言之,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我们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要统筹研究部署,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更加主动办好自己的事情[7]。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把握本质要求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向上、文明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着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国家富强,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泰而民安,民富而国强。只有国家富强了,民族振兴才有坚实的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的保障。站在历史新的更高起点上,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民族振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民族振兴主要体现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民族振兴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全体中华儿女都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奋力书写新时代民族振兴新篇章,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创造中华民族新辉煌,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更多、更重要的贡献。

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还要看到,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中国梦的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提供了蓬勃生长的空间;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又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一分力量。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坚持基本方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涵盖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战略与策略的结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8]。只要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好“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上“十四个坚持”,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是党在新时代具有很强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行动纲领,必须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三、牢记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9]。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必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还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总的要求是“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0]。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事关我们能否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要按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更为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尤其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牢牢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强大动力。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这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提出来,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奋斗目标、实现路径、前进动力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历史传承、现实任务、未来方向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高度统一,使我们党对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11]

一、进行伟大斗争

伟大事业越发展、伟大工程越前进、伟大梦想越接近,遇到的风险挑战就会越大,就越要进行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党中央对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新特点的高度概括。

就世情来说,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世界加速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就国情来说,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全面深化改革仍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的问题和矛盾,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新情况。就党情来说,一方面,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党内存在严重的政治规矩、组织纪律松懈,管党治党出现宽松软和腐败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国际国内形势环境严峻复杂,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这告诫全党新的伟大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绕不开、躲不过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同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的言行作坚决斗争,毫不动摇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一切削弱、歪曲、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作坚决斗争,在伟大斗争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利益、侵害群众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斗争;必须坚决破除一切阻碍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同一切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顽固保守、不思进取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斗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必须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言行作坚决斗争;必须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勇于同一切风险困难作坚决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12]

二、建设伟大工程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中国共产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必须一以贯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建设伟大工程关键要全面从严治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消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管党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只要始终做到自身硬,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够具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力量,就一定能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建设伟大工程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尤其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必须适应、把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为了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13]

三、推进伟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者的有机统一,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必须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进伟大事业要增强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推进伟大事业要增强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出发,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推进伟大事业要增强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推进伟大事业要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四、实现伟大梦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指明了方向。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伟大梦想,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改革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崇尚担当实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14]。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世界上也没有谁有这样的能力。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


[1]《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624页。

[2]《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求是》2013年第22期,第8-17页。

[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5]《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求是》2020年第1期。

[6]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6年9月3日),《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7页。

[8]《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

[9]《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求是》2014年第1期。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

[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

[1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13]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2020年7月30日),《人民日报》2020年7月31日。[2]《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单行本。

[14]《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8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