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第82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政治理念、价值追求、人格修养、独特品质、社会理想的精华,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根本精神和核心思想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围绕“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一核心思想理念,逐步展开,不断深化,与时俱进。

(一)仁爱:中华文化的核心力量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中国人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面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的仁爱原则。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二)民本: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民本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理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民爱物的仁爱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深厚绵长的家国情怀等,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性,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价值追求。

(三)诚信:中华文化的做人准则

诚信既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之基。“言必信,行必果”是历代中国人待人处世的人生哲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开展以诚实守信、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四)正义:中华文化的伦理原则

正义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体现了社会的整体利益与个人的人格尊严。公平正义历来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中华民族是崇尚公平与道义的民族。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抒发了“朝闻道,夕死可矣”(5)的壮烈感慨和精神追求。

(五)和合:中华文化的独特品质

爱国主义的民族深情、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贵和尚中的思维模式、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

(六)大同:中华文化的社会理想

大同是古人最高的社会政治理想,激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其矢志不渝、奋斗不息,大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6)

因此,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把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独特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重大任务,也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2)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2页。
(3)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页。
(4)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7页。
(5)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页。
(6)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