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社会建设 > 第21章

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宁夏永宁县闽宁镇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实践与启示

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宁夏永宁县闽宁镇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实践与启示

【引言】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摘要】1990年10月,西海固地区西吉、海原两县贫困群众搬迁到永宁县,在戈壁荒滩上建立了玉泉营和玉海经济开发区两处“吊庄”移民点,这里便是闽宁镇的前身。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 把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为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帮扶关系。闽宁镇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结晶。

确定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关系以来,两省区探索建立了五大机制:联席推进机制,确保东西部扶贫协作落地落实;结对帮扶机制,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进程;产业带动机制,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互学互助机制,更新干部和人才的思想观念;社会参与机制,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23年坚持不懈,两省区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和“马上就办”的作风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闽宁镇实现了“天上没飞鸟,地上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的“干沙滩”到“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的转变。闽宁协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长期性、持续性、互惠互利的帮扶模式。

【关键词】东西部扶贫协作 移民搬迁脱贫 产业扶贫

一、背景情况

西海固位于宁夏中南部, 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形势严峻,水资源极度缺乏,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1972年这里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认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传统、思想观念落后、人口严重超载、植被大面积破坏、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困住了西海固的发展。百姓的生活面临着“五大难题”。一是“吃水难”,由于气候原因,这里十年九旱,老百姓要肩挑驴驮,到几十里外取水。天不下雨,几十万人畜没有水吃。二是“行路难”,这里纵横交错的沟壑梁峁阻隔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大部分村落不通公路。三是“上学难”,到1988年,还有大量的适龄儿童失学,其中女童占84%,回族儿童占92%。四是“看病难”,医疗资源极度贫乏,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了长期困扰西海固的顽疾。五是“种粮难”,当地人口超载,25度以上坡地被大量垦殖,水土流失加剧。原始的耕作方式和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导致大旱年份颗粒无收。

1990年10月,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支持下,宁夏组织西海固地区西吉、海原两县1000多户贫困群众搬迁到贺兰山东麓的永宁县,在戈壁荒滩上建立了玉泉营和玉海经济开发区两处“吊庄”移民点,开始了西海固地区有组织的生态搬迁扶贫。这里便是闽宁镇的前身。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决定实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 把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为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帮扶关系。同年10月,福建省成立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组长;11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州主持召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闽宁协作的历史长卷也由此展开。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率团到宁夏调研考察,深入宁夏南部贫困山区访贫问苦。在他的建议下,同年召开的闽宁两省区第二次联席会议确定,以玉泉营开发区黄羊滩“吊庄”移民点为主体,集中力量共同建设以福建和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闽宁村,作为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的示范窗口。从此,贺兰山东麓这片毫无生机的“干沙滩”开始沸腾起来,并逐步发展成接收生态移民、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沙滩”。

闽宁镇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习近平同志先后5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2次到宁夏实地考察指导,推动建立了“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机制,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指明了方向。闽宁两省区始终遵循中央扶贫开发的大政方针,把对口扶贫协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二十余载春去秋来,昔日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已变成了6万多“西海固”移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特色小镇。

二、主要做法

从单向的扶贫解困到相互间的经济合作、产业对接,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到教育、文化、医疗的多领域合作,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到政府、企业、社会协同的对口协作新机制,闽宁两省区党委、政府咬定目标,砥砺前行,将闽宁镇打造成为东西扶贫协作样板、生态移民样板、美丽乡村样板,创造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奇迹。

干净整洁的闽宁镇移民新村原隆村

(作者提供)

(一)建立联席推进机制,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落地落实

闽宁两省区党委、政府牢记“两个大局”思想,坚持把“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作为指导原则,发挥党政主导的政治优势,始终把联席推动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有力抓手,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条主线,坚持每年召开一次由两省区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及时总结交流帮扶经验,研究解决帮扶重大问题,协商制定帮扶举措,督促协商成果落地见效。

23年来,联席会议轮替召开,从未间断。每次会上都根据宁夏所需、福建所能进行紧密对接,签订各类合作协议,协作内容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涉及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干部培养等,扶贫协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高。

联席推进机制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从1996年到2002年是创立奠基阶段,闽宁两省区建立了省(区)、地市和县(市、区)三级扶贫领导机构协作机制和市县(区)结对帮扶机制,探索和实践了企业参与、产业协作、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医疗卫生扶贫和公益事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扶贫形式,实施了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劳务培训和定向劳务输出等协作措施,开展了“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井窖工程”“移民吊庄开发”和闽宁村建设等项目工程,签署了一批对口帮扶协议,闽宁协作取得明显成效。

从2003年到2012年是实践发展阶段,闽宁两省区根据新时期扶贫开发的特点,先后召开了10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以互助互学为主要方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以宁夏“千村扶贫开发工程”“整村推进”“生态移民”“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依托,不断探索新路子、培育新机制,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协作内涵、构筑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对口扶贫协作和经贸合作全面发展。

2013年至今是提升创新阶段,闽宁两省区不断总结完善原来的做法和经验,抓住“一带一路”重大机遇,突出民生援宁、产业对接、社会参与,积极推动宁夏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实施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围绕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闽宁产业城建设、金融服务机构跨区域发展、文化旅游发展及两省区空中、网上、陆上丝绸之路建设等,进一步拓宽思路,提升协作水平,推动闽宁协作全面拓展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仅2019年,两省区就签订了合同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131.2亿元,涉及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轻工纺织、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贸易合作、劳务扶贫等领域,内容充实、成果丰硕。

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长期坚持,使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路子越走越宽,帮扶的效果越来越好,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二)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进程

两省区始终坚持以解决贫困问题为核心,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努力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省市的差距。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两省区实行市县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牵头和导向作用,落实扶贫协作的责任,不让一个贫困县、一个贫困群众在实现全面小康路上掉队。在此基础上,两省区坚持开展的县与县结对帮扶“携手奔小康”,得到国家的认可并推广。

截至2018年,福建省的30多个县(市、区)先后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结成帮扶对子,两省区64个乡镇、34个村、80多个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2014年,福建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镇与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建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与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形成结对帮扶关系,开创了扶贫协作中乡(镇)和行政村结对帮扶的先河。2016年10月,福建省角美镇东山村等6个村和闽宁镇玉海村等6个村分别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书,两地承诺共同开发当地丰富资源,实现双赢,拓展了镇村组“三级”对口协作的新路子。

当前闽宁镇从宏观上已经形成“3+1”共建模式。“3”即永宁县与漳州台商投资区结对共建,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与永宁县闽宁镇对口帮扶,角美镇6个村与闽宁镇6个村交流合作。“1”即永宁县在漳州台商投资区设立开放永宁建设的新平台。“3+1”共建模式,极大推进闽宁镇的发展,已经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创新实践。

在对口扶贫协作中,闽宁两省区始终聚焦贫困地区发展,突出扶贫问题导向,做到了对象清楚、责任明确、目标具体、措施管用,从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宁夏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帮扶、精准发力,取得了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效果,推动宁夏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进程。

福建援建酒庄的工人在检查橡木桶

(作者提供)

(三)建立产业带动机制,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脱贫攻坚的难点之一在于产业扶贫,这是闽宁对口协作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关键。通过引进福建的企业、人才和资金,让老百姓自己学会技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提高收入,实现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变,让自己成为增产、增收的主力军。

在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过程中,两省区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协作为基础,通过共建扶贫产业园、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组织规模化劳务输出等方式,促进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带动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产业扶贫、项目带动的“造血”式扶贫路子,成功实现了援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宁镇考察时强调,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某酒庄拥有10万亩有机葡萄生态产业园。整个酒庄在用工高峰期能解决4000—5000人的就业问题,这些人基本都是从附近的原隆村过来的。酿酒葡萄业的发展,解决了很多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了闽宁镇农民的经济收入。乘坐通勤车上班,这种在大城市才可能看到的现象,如今在闽宁镇已司空见惯。

23年来,闽宁镇各村依托自然优势和种养传统因势利导,集中成片发展产业,同时紧跟市场变化积极调整、顺势而为。栽葡萄、养牛羊、种枸杞、干劳务、搞商贸、兴旅游、建酒庄,多业并举;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土地流转、引进企业,多路并进;有的发挥了地理优势,有的发挥了种养传统优势,有的发挥了劳动力优势,使得闽宁镇“村村有产业,家家有路子”,各自摸索出符合产业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产业致富之路。

从葡萄园、马铃薯和菌草等产业起步,闽宁两省区发挥福建资金、技术、产业和管理等优势,依托宁夏能源、土地、特色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运用资本之手,共建扶贫产业园、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企业投资、产业协作、项目带动,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扶贫的成功之路。

(四)建立互学互助机制,更新干部和人才的思想观念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23年,从资金、技术、经验、市场等领域逐渐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围绕“人”的发展配置资源和项目。两省区立足省情、区情,把互派干部挂职作为互学互助的主要途径。福建先后选派11批183名干部,支教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80批次2000多人次赴宁夏开展帮扶工作,帮扶培训宁夏教师7600多人次,宁夏也先后选派18批306名干部到福建挂职。

在长期扶贫协作中,两省区各级干部增强了“为同一项事业”的意识,强化了“尽同一种责任”的担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的开发思路。福建援宁干部不仅跟踪落实援宁扶贫项目,而且在深入实际寻求精准脱贫切入点、主动联系动员福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项目等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福建企业在宁夏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当地群众打造了劳动致富的新平台。宁夏到福建挂职锻炼的干部则拓展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增长了才干,带回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和发展经济的先进理念,激发了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和创新实干的巨大热情。

(五)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是闽宁协作的重要基础,是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有效途径。23年来,闽宁两省区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拓展对口扶贫协作的空间和领域,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福建省还积极动员教育、医疗、卫生、妇联、共青团、企业商会等几十个部门和社会团体,分别开展“百所学校一帮一”“医疗服务”等援宁扶贫公益活动,参与宁夏脱贫攻坚。同时,两省区建立了社会帮扶激励机制,对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帮扶的组织和个人,定期进行表彰奖励,不断调动各方面参与社会扶贫的积极性。福建省累计投入援宁资金13.88亿元,直接参加帮扶的各界人士超过10万人(次)。经过23年的闽宁两省区密切往来、深入协作,福建倾力帮扶,宁夏奋力拼搏,感情逐渐升温,成效日益显现。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闽宁协作在教育发展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福建省都会派支教教师到宁夏贫困地区进行支教。《“十三五”闽宁扶贫协作规划》指出,闽宁将加强基础、职业、高等教育合作。其中闽宁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将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全覆盖,两省区兜底式招收宁夏“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优质中职教育,福建3所高校对口宁夏3所高校,建立“一对一”长期合作关系。闽宁镇的办学水平得到了持续快速提升,现有中学2所,小学9所,公办幼儿园5所,在校学生11235人,教职工704人。村民的教育意识也得到提升,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23年来,福建省先后派出医疗专家311名、青年志愿者500多名,援建妇幼保健院和各类医疗卫生院(所)315个,为数万名山区百姓开展了义诊和疑难病症治疗。福建省持续多年的医疗卫生帮扶提高了当地的医疗水平,脑外科开颅、干细胞移植、微创外科手术等新技术在贫困地区医院成功应用。福建省捐助的先进医疗设备为贫困地区百姓带来了现代医疗手段。在闽宁协作带动下,宁夏贫困地区县、乡(镇)卫生院基本实现标准化,村级卫生所基本普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了全覆盖,群众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得到缓解。

昔日茫茫戈壁滩,如今已成致富新家园。经过23年的奋斗和发展,在荒漠中建成了闽宁村,又把闽宁村建成了闽宁镇,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功能齐备、现代美丽的生态小城。截至2018年,闽宁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988元,远高于全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到2018年年底,全镇建档立卡户数降至122户、55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7%,5个贫困村全部符合出列条件。

多年来,在闽宁镇的示范带动下,宁夏涌现出了110多个闽宁协作示范村、20多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320个异地搬迁安置区,累计接收西海固地区异地搬迁移民100多万人。百万移民大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大大缓解了西海固的人口、资源矛盾,使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生态修复等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闽宁镇新貌

(作者提供)

三、经验启示

闽宁镇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功案例,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有益探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是贡献给全球减贫治理的中国智慧。

1.坚持党的领导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贫困地区的发展最根本的依靠就是党的领导。在脱贫攻坚阶段,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两省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举措,坚持从“两个大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推进工作,探索建立了以联席会议制度为核心的扶贫协作工作机制,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形成了以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支持为主要内容的帮扶体系。两省区党委和政府每年召开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帮扶事项,共同推进任务落实,共同解决重大问题,23年来从未间断,推动扶贫协作不断向纵深拓展。实践证明,党是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坚强领导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2.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贫困地区要脱贫、要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强有力的支持,更需要从自身出发,增强自身发展能力。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市场机制作用,开对了治理贫困的“药方子”,实现了特色产业发展的突破。两省区牢牢抓住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这一关键,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协作为基础,大力促进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带动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产业扶贫、项目带动的“造血”式扶贫路子。政府作为脱贫攻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战略规划、搭建发展平台、推动脱贫攻坚政策落实上。唱好特色产业发展的大戏,更关键的是让企业把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实现共享发展。

3.扶贫必先扶志是做好扶贫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要想致富,必先有志。贫困地区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帮助贫困人口树立战胜贫困、摆脱贫苦落后面貌的信心,从思想上拒绝“等”“靠”“要”。摆脱贫困既要摆脱物质的贫困,更要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这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一个重要启示。23年来,福建在给予宁夏贫困地区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带来了改革发展的新理念,促进了宁夏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闽宁镇的农民大多是自愿从西海固搬迁来的,他们能让昔日的戈壁荒滩变成今日的特色小镇,靠的就是“能吃苦”的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4.“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确保扶贫协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3年来,每个帮扶人员真情投入、真心付出、接力奋斗,激发了贫困群众的热情和动力,感染带动了宁夏党员干部,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力量。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更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时刻把贫困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脱贫攻坚任务扛在肩上,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和决心,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激情和韧劲,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真正在脱贫攻坚中践行党的宗旨,带领贫困群众奔向全面小康。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

2.闽宁镇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闽宁镇的成功实践,给中国特色扶贫开发及共同富裕道路带来哪些启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