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第7章

第二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深刻体会 第一节 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二节 融合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第二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深刻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企业、厂矿、车间一线考察调研,对制造业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充分理解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眼光、战略视野和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1]。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比较突出,总体上仍处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过程中。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迫切要求,必须把创新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创新成为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创新是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要支持企业创新产业组织形态,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3]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壮大,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位置。但我国制造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更多是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支撑。近年来,这些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再像过去那样通过以要素投入为主驱动发展,既没有当时那样的条件,也非资源环境所能承载。我国制造业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不仅具有规模优势,技术水平、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显著增强,转方式调结构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要坚定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转变,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二、创新是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4]。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各国需要加强合作、互学互鉴,共同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5]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展现出巨大潜力,智能制造、“互联网+”、3D打印、共享经济、无人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蕴含着巨大商机,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十分巨大。与此同时,各国围绕科技和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面对机遇挑战,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的“2020高技术战略”、日本的“科技工业联盟”、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等相继推出。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历史性交汇,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如果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我们与这个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那也可能与这一历史交汇期擦肩而过。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分析、全面权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带来的新挑战,打破惯性思维、创新治理理念,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三、创新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6]。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才能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7]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一些行业、领域、产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我国制造业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远远不够,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发达国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进行战略部署,力图牢牢把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中高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新兴发展中国家以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承接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与我国企业抢占中低端市场。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双重挤压”的严峻挑战,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只有切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巩固和拓展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全面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推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各国经济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耦合联动、融合共生,也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制造业互动相长、融合共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将释放出强大的融合效应,极大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一、融合是制造业赋能升级的助推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大趋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尽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8]。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9]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大致都要经历三次主要的产业升级。第一次是工业化初期的轻纺工业迅速发展,依托快速增长的需求和低成本劳动力,大部分国家都能顺利实现。第二次是由轻纺工业向重化工业升级,许多国家也能够实现。第三次是由重化工业向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美欧等西方发达经济体已经基本完成,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和拓展我国制造业传统优势,带动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等环节发展,加速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大幅提高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能够加快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向两业融合的新型制造模式转变,有效降低制造业中间投入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释放企业发展潜能,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近年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快速推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顺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趋势,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仍然存在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水平不够高等问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但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鲜有突破;装备制造、家电、电子信息等行业融合发展起步较早,其他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领域融合发展还主要沿袭模仿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既有模式,创新性不够,不能很好适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一些企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长期被锁定在加工组装环节,还存在思维惯性、路径依赖,有的企业则习惯于“服务内置化”的封闭式发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尚需时日。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顺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围绕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发挥多元化融合主体作用,激发融合发展内生动力。要充分认识到融合发展在不同行业、领域、环节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规律和模式,因地制宜、分业施策,鼓励不同企业、行业和区域积极探索实践,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融合发展路径模式。打造一批关联度高、服务能力强的融合发展平台载体,大力发展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互促、深度融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升级,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为制造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融合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孵化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将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10]。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11]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制造与服务、制造与信息、制造与数据通过技术渗透、链条延伸、业务关联等方式相互融合,创造许多新需求、形成许多新产品、衍生许多新服务、育成许多新业态,相关产业的范围不断拓展、内涵更趋丰富、路径更加多元,产业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从而不断释放产业转型发展的潜力空间,不断孕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通过研发设计、工程承包、品牌运营以及供应链管理、互联网、金融、物流等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向“制造+服务”的新型模式转变。又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提供关键有力支撑,有助于促进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提升生产效率,有助于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极大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融合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但总体仍处于“点状开花”状态,大多属于发达地区和领先企业的先行探索,还没有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共同认识和普遍形态,在基础条件、发展方式、政策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约。如工业互联网应用、柔性化定制、共享生产平台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必须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基础上,但我国大量的加工制造企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还不具备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转型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抓住产业加速融合、新技术加速应用的发展契机,围绕延伸、拓展、提升产业链条,将新技术、新理念、新管理方法等广泛渗透到市场调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销售、售后服务、产品报废回收等生命周期全过程,不断完善“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打造一批深度融合、协同高效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着力优化融合发展环境,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切实加强融合发展的要素保障,大力培育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融合是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作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12]。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等提供精准金融服务[13]。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14]

产业与其关联要素高效协同、深度融合,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发挥要素保障功能,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产业内生发展动力和转型升级潜力,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美、日及欧洲的制造强国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高水平原创技术和高质量创新成果,技术交易市场发达,金融体系、金融产品发展较为成熟,职业教育体系完备,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较高,掌握着国际规则的话语权,制造业发展与要素协同保障形成良性互动,并据此长期占据制造业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技术以跟随模仿和应用改进发达国家已有技术和产品为主,金融体系发展不健全,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处于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转型升级缺乏强有力的要素支撑,动力不足。

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目前我国在要素协同保障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创新链、技术链和产业链脱节,对传统制造业和企业的创新支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成为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人力资源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制造业对人才吸引力减弱等。但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高素质劳动力“红利”持续释放,特别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和氛围日益浓厚,我国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加快补齐要素保障短板,实现制造业与要素高效协同、深度融合。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引导优质高端要素向制造业集聚,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引擎作用,打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品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体系,下大力气解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人力资源资本化机制,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大幅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制造业发展和要素保障高效协同、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15]。制造业是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重点领域,绿色化发展不仅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绿色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16]。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7]。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18]

我国制造业发展依然没有彻底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制造业仍然是消耗资源能源和产生排放的重点领域,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8.6亿吨标准煤。根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8》,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达到21%,其中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1%,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43%。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等主要排放物大部分来自工业部门排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非常规污染物排放几乎都来源于工业领域。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这些都要求我们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尊重自然规律、顺应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坚定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实现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二、绿色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19]。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业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但是与制造业快速发展壮大相伴而来的,是大量资源能源消耗和排放问题。对此我们需要辩证看待。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与此同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也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绿色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就能实现制造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长江沿岸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是我国重化工产业的集聚区。有媒体多次报道,沿江“化工围江”问题突出,成为长江污染隐忧,加之地方政府担心整治力度过大影响财政收入,进而影响民生投入等,一直对化工企业监管有畏难情绪,造成长江支流及干流总磷污染日益严重。2016年以来,湖北宜昌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制定化工污染整治工作方案,一手抓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化工过剩产能,推进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转、搬”,防范化工污染风险;另一手利用旧动能腾退出的新空间培育精细化工产能,引导化工产业向高端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新面貌。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推广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发展绿色材料、装备和消费产品,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20]。回顾过去,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壮大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展望未来,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

一、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制造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21]。制造业是我国开放时间较早、范围较广、程度较深的领域,也是我国进行国际贸易、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我国制造业正是在不断扩大开放中快速发展壮大,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制造业率先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和营销渠道,进口先进设备和消费品,我国生产的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我国制造业开始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互促共进,产业发展焕发出巨大生机和活力。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品供需格局发生根本转变,彻底告别了“短缺经济”。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1990年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提高到6%,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依托低成本优势,大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2004年,我国制造业规模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2007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2010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一时期,在市场化和国际化双轮驱动下,我国消费品工业持续较快增长,重工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建成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大力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制造业开启了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新征程,制造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台实施一系列利用外资重大举措,基本实现了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效应持续释放,高铁、核电、通信设备和工程机械等领域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涌现出一批享誉全球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现稳步增长,“中国制造”的品牌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对外开放基础条件、外部环境、形势任务等都发生了复杂变化。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我国制造业对外开放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成本、价格优势为主向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优势转变,不断巩固和拓展竞争优势。

二、高水平开放是更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22]。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了由小到大的跨越;面向未来,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各国机遇共享、风险共担、命运与共的利益交融关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闭关自守、独善其身。只有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起来,自觉把外部环境变化当作谋划国内发展不可忽视的重大变量,不断丰富和深化对外开放的内涵,才能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我国制造业正处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深层次改革,将为我国制造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面临更加严峻形势,需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本领,更好运用国际经贸规则,实现我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市场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要发挥我国制造业规模、体系、技术、产能等综合优势,深入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深耕传统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要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国内各种资源要素、发挥我国资源最大效能的同时,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对外投资与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并行并重,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各类资源、集聚创新要素的能力和效率。要用好国内国际两类规则,实现规则有机衔接。推动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规则体系,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坚持内外统筹、破立结合,从制度规则层面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障碍,健全有利于扩大开放、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

三、高水平开放是在全球产业发展变局中赢得主动的唯一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势头不可阻挡,日益频发的全球性挑战也不容忽视。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确保所有国家和人民都能受益[24]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在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紧密联系,各国都是全球合作链条中的一环,日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迅速发展壮大,不仅极大繁荣了国内市场、创造了就业、促进了科技进步、积累了物质财富,也把大量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带给了全世界,极大地提高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全球化带来的重大成果。

近年来,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国际金融市场运行和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发展外部环境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这是经济规律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搞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想人为让世界经济退回到孤立的旧时代,不符合历史潮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才是正确选择,对我国制造业发展而言,坚持高水平开放才是在全球产业发展变局中赢得主动的唯一出路。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客观认识世界发展变化,主动适应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变化,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坚持以开放求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削减贸易壁垒,共同培育市场需求,促进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共同携手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合作,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于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涵盖领域十分广泛,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正在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时刻面对各种风险考验和重大挑战。这既对国家安全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也为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新机遇。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25]。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安全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

一、安全生产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安全生产应该作为发展的一条红线。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26]。这个观念,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

2019年,全国安全生产事故总量、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实现“三个继续下降”,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但风险隐患仍然很多。特别是化工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复杂。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其深刻。分析原因,一些领域安全生产事故多发,主要是没有真正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一些地区和企业未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缺乏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安全发展意识淡薄,安全发展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一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足,隐患排查整改不积极、不主动、走过场,员工安全教育跟不上,安全意识和技能严重缺乏。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丝毫放松不得,否则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层层压实责任,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防范、监督、检查、奖惩措施的落实。深入排查各领域各环节安全生产隐患,扎实推进化工、危险化学品、工业园区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整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基础管理、应急救援到位,确保安全生产;加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体系、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强监管执法和安全服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制造业安全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质量是制造业发展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振兴制造业,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心目中,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27]。质量发展是兴业之本、转型之要,质量不仅关乎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也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制造业发展的生命线。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早已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对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日益增长。我国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消费拉开档次,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随着制造业快速发展,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求相比、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产品质量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一些产品档次、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消费者选择境外购物、“海淘”等,导致大量消费外流;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技术标准水平不高、国际话语权不足,许多产品仍然主要依靠成本价格优势参与竞争;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损害,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市场监管不到位,制假售假屡禁不止。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用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劣势。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展壮大新动能,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发挥标准的“牛鼻子”作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公平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遏制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恶性竞争。对食品、药品等领域的重大质量安全问题,要拿出治本措施,对违法者用重典,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企业质量提升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突出主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

三、确保产业安全是制造业发展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政策协同为保障,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28]。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29]。确保国家产业安全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

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但部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仍然受制于人,长期依靠进口。近年来,先进制造业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战略和行动,力图重振制造业,牢牢掌控制高点,对外国企业开展技术引进、技术合作和跨国并购审查收紧,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必须清醒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产业安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一度濒临中断,我国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原材料、零部件进口受阻,正常生产经营受到严重挑战,也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抗风险能力不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亟待提高。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聚焦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扎实推进稳链、固链、强链、补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增强产业链韧性,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要坚定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走出去”风险防控机制,加快出口管制立法,完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在开放合作中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坚决守住产业安全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30]。这既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倍加珍惜,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31]

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是难以推进的。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是以要素、原材料、产品等的价格为基础的,而价格是生产者、消费者、工人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在市场自愿交换中发现和形成的。通过市场竞争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和优胜劣汰的机制,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使资源配置取得最大效益。当前,市场主体更趋多元、产业分工持续深化、协作配套愈加紧密,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前所未有。与此同时,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需求对生产、消费升级对优质供给的导向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市场的发现机制、试错功能和激励效应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32]。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我们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又要让政府勇担责任、干好自己该干的事[3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市场有效,是发挥政府作用的根本目的,也是政府有为的重要表现;政府有为,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但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地方仍然没有摆脱“唯GDP论英雄”的传统思维,仍然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有的地方对产业发展形势和趋势研究不深不透,缺乏对产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编制规划、制定战略往往不适应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有的地方习惯于事前审批,安排项目、分配资金,对事中事后监管缺乏好的办法,市场监管不到位;有的地方政府仍然存在错位、越位现象,对企业的指导、服务往往变成了指挥、干预。这些现象和问题,必须通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履职能力予以纠正。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办好市场办不了的事,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基本职责,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引导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重视和善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支持各类企业发展作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4]。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35]。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36]。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招商、安商、稳商工作,增强外商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37]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制造业发展的力量载体。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制造业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企业竞相发展、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平等的市场准入和产权保护、公平的竞争条件和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焕发生机活力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影响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主要表现在投资准入、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玻璃门”“弹簧门”等隐性壁垒依然存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市场监管不到位,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等方面。

更好激发微观主体活力,需要瞄准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直击市场主体的痛点和难点,着力从简政、减税、降费、融资等方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继续削减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以加强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着眼“放水养鱼”“轻装上阵”,重点降低作为国民经济骨干支撑的制造业和吸纳就业主力军的小微企业税收负担,降低社保费等制度性收费和要素成本。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增强大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完善金融机构考核机制,着力解决企业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切实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在优胜劣汰、竞争合作中增强企业活力。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调整,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加快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制和社会环境,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落实好减税降费各项政策举措,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使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竞相迸发,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人民日报》2014年8月19日。

[2]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7月17日),《人民日报》2015年7月20日。

[3]在山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7年6月21-23日),《人民日报》2017年6月24日。

[4]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0月1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

[5]《习近平向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致贺信》(201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2019年9月21日。

[6]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2018年10月22-25日),《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

[7]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2019年5月20-22日),《人民日报》2019年5月23日。

[8]《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11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9]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9-21日),《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2日。

[10]《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

[11]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

[12]《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

[13]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9年2月22日),《人民日报》2019年2月24日。

[14]《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

[15]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2月9-11日),《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2日。

[16]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答问(2013年9月7日),《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

[17]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2015年9月28日),《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18]《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

[19]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5月26日),《人民日报》2017年5月28日。

[20]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

[21]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2月5日),《人民日报》2014年12月7日。

[22]在北京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2年12月5日),《人民日报》2012年12月6日。

[23]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5日。

[24]《开创中阿关系新时代》(2018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9日。

[25]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7年2月17日),《人民日报》2017年2月18日。

[26]就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出的指示(2013年6月6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43页。

[27]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2月28日),《人民日报》2017年3月1日。

[28]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8月26日),《人民日报》2019年8月27日。

[29]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2020年5月23日),《人民日报》2020年5月24日。

[30]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

[31]《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15日),《求是》2013年第22期。

[32]《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15日),《求是》2013年第22期。

[33]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2017年1月23日。

[34]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7月21日),《人民日报》2017年7月22日。

[35]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4日),《人民日报》2016年7月5日。

[36]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11月1日),《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日。

[37]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2020年2月23日),《人民日报》2020年2月24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