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第5章

第一章 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明确了制造业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二节 确立了制造强国建设的新方略

第一章 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制造业战略地位、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强国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多次就制造业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作出重要论述,明确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战略地位,把制造业的重要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一、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1]。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们的战略选择就是要继续抓好制造业。中国是个大国,必须要做强实体经济,不能“脱实向虚”[2]。中国是有着近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国,粮食要靠自己,实体经济要靠自己,制造业要靠自己[3]

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强国。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世界强国,都依靠强大的制造业实现崛起,虽历经经济萧条的洗礼,依然稳居强国之列。瑞典、意大利、比利时、韩国等国家,也都是依靠其在制造业方面的独特竞争优势,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反观一些拉美和东南亚国家,由于缺乏制造业的支撑,没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可以说,是不是实现现代化,是不是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制造业的强弱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其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产业结构陷阱”,甚至是“制造业陷阱”。回望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特殊的国情背景、庞大的人口规模、独特的发展道路决定了我国从粮食生产、纺织轻工、石化冶炼到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谁也不能靠,谁也靠不上。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矢志不渝发展制造业、推进工业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千辛万苦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摆脱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逐步掌握了发展主动权,以蓬勃生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前,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矛盾和风险比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时更多更复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始终把制造业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制造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4]。中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5]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链长、关联性大、带动力强,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原料、设备、动力和技术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行业的发展水平。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一切科学技术成果,只有根植和服务于生产实践,才能转变成现实生产力。长期以来,制造业都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制造业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奠定了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强国的经济基础,更造就了其引领未来的强大科技创新能力。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与我国依靠比较优势迅速发展壮大的制造业密不可分,要跻身世界强国,也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制造业通常还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生产效率最高、提升速度最快的部门,要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效益,离不开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没有高质量的制造业,就难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制造业,重点也在制造业,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制造业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6]

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工业革命浪潮酣畅淋漓地奏响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辉煌乐章。产业变革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和社会商品的极大丰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积蓄和迸发出巨大能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螺旋式上升、不断向更高阶段跨越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一变革历程中,制造业成为构筑发展战略优势的主阵地。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技术群广泛渗透、交叉融合的格局逐步形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芯片、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成为重要突破口。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做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大文章,努力实现制造业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

四、制造业是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7]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国际经贸格局加速调整,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变革,国际产业竞争博弈的焦点在制造业,制造业成为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控制力和话语权的角力场。制造业国际竞争格局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重振制造业战略,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前瞻性布局,推动新材料、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制造业快速发展,力图巩固其技术领先优势和制造业全球竞争力。2019年11月,德国正式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提出要坚持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将工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提高到25%。美国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等政策文件,提出聚焦发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高性能材料和量子科技等关键领域。新兴经济体国家如印度、越南等,也利用其相对较低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快速推进其工业化进程,塑造国际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既是我国快速融入全球市场的主体力量,也是我国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能否持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否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五、制造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

制造业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的产品和服务,覆盖了衣食住行、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方方面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产品品种由短缺到丰富、生产能力由不足到充裕、产品品质由低端逐步迈向中高端的根本性转变。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全球第一。从20世纪70年代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80年代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90年代的空调、音响、彩电、录像机,到21世纪以来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小汽车等,再到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我国不断提高的产品生产制造能力,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生活需要。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依托完备的产业体系、雄厚的制造业综合实力,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构筑起强大的医疗防护物资和应急物资生产供应体系,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和需求结构持续升级,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持续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强实体经济、持续抓好制造业,着力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发展主线、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微观主体等多个维度,指明了新时期制造业发展方向,确立了制造强国建设的新方略。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9]。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10]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但结构性供需失衡突出。我国供给体系产能十分强大,但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总体不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相当大比重,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我国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大量消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一定程度上导致消费外流。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脱实向虚”等现象,大量资金、人才涌向金融属性较强的行业,造成实体经济要素支撑不足,“失血”“抽血”问题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要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具体来说,要着力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要着力优化供给结构,通过调整产品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深层次上解决供给同需求错位问题,满足产品和服务需求。要着力优化产品和服务功能,大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供给,以此来创造新的需求。

二、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战略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11]。振兴制造业,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12]

先进制造业既包括新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包括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流程、材料、管理等改造提升后的传统产业,具有技术先进、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等特征,是制造业中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也是价值链上高利润、高附加值的领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制造业快速增长的成本优势趋于弱化,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趋紧,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必须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制造业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充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先进产能比例,能够有效扩大中高端供给,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战略性任务,以创新引领驱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以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导向,做强增量和调优存量并举,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推动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5G等制高点领域创新突破;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工艺、技术、产品、品牌、商业模式等创新升级,着力优化产业供给结构,实现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时不我待,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4]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面临出口国限制甚至“断供”的风险,这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制约之一。据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调研显示,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中,32%我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我国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大飞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卡脖子”风险,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既有利于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15],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16]

产业基础主要包括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要素,产业基础能力是上述基础要素对产业发展的保障程度和支撑力度。产业链是指产业内部及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逻辑,演化形成的纵向、横向链条式关联关系、时空布局和分工形态。产业链现代化体现在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增值、企业链上下游分工的有序协同、供需链连接性的效率与安全均衡、空间链区域布局的集聚与扩散协调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创造了世界奇迹,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但也要看到,同世界制造强国相比,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产业基础和产业链脆弱问题仍比较突出。在核心基础元器件领域,进口依赖现象依然突出;在基础工艺领域,长期以来“重型号、轻工艺”“重冷(加工制造)、轻热(成形制造)”,先进基础工艺发展滞后。由于产业基础薄弱,我国产业链部分环节受制于人,存在“卡脖子”风险,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面临挑战。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要素协同性不强,产业配套不完善,影响了产业链的韧性和整体效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没有强大的产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的产业链,就谈不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更谈不上建设制造强国。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政策协同为保障,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工程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增强自主能力。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五、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17]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体现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是我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实现引领型发展的关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明显,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目前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谁能够抓住机遇、抢先布局,谁就能够跑在前头、抢占发展制高点。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超前谋划、前瞻部署、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先机。

六、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体制机制,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18]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指地理邻近的企业和机构围绕先进制造领域分工协作、链接互动、共生发展形成的产业组织形态,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一般来说,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指以先进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以集群化网络化分工为重要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高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通常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研究机构,集聚一批世界一流创新人才,形成高度协作的网络化组织体系,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耦合紧密,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产业分工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如美国硅谷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波士顿健康产业集群、日本丰田城汽车产业集群等。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集聚化集群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产业集聚区,但一些集聚区内企业主要从事单一的加工、组装和改装,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不高、程度不深,技术溢出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充分,产业链体系不完整,企业更多体现为物理空间上的集聚,还没有形成高度协作的网络化组织形态,整体上属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竞争力不强、影响力不大。加快培育建设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汽车、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等行业为重点,立足现有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双轮驱动,坚持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促进科技、金融、人力资源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由“物理相加”转化为“化学相融”、由集聚发展的初级阶段升级为集群发展的高级形态,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七、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制造业强,企业必须强。纵观世界制造强国,无不拥有一批掌握关键技术和拳头产品、对产业生态和行业发展举足轻重的世界一流企业,成为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甚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壮大,制造业各行业一批骨干企业脱颖而出,竞争力不断增强,并逐步走向国际舞台,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技。2019年我国有119家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制造业42家,而2004年仅有4家。但企业“大而不强”仍然是我国制造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技术创新能力、产品附加值、企业盈利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不高,整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尽管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占总数的35.3%,但利润总额占比仅为13.5%。根据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据,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 236亿元,仅相当于当年微软公司利润的80%左右、苹果公司利润的60%左右。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品牌影响大、市场反应快、管理水平高,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论述,从生产力布局、结构调整、产业融合等多个方面,指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为制造业不断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指明了发展路径。

一、必须优化生产力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19]

生产力布局是指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生产力布局合理与否决定了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组织系统功能的发挥。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五”时期的156个重点项目、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展的“三线”建设在内陆地区布局的一批工业项目,到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地区先行对外开放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等,我国制造业生产力布局逐步形成基本框架并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制造业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但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现实和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区域间制造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部分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程度接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上限,制约了要素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提升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加强统筹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安排重点行业重大生产力布局。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破除要素资源流动障碍,加快补齐土地管理、能源消费、生态补偿、社保统筹、转移支付等制度短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制造业增长动力源。要着力提升中西部、东北地区产业配套环境和承接能力,创新区域间产业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有序转移,加快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制造业区域发展格局。

二、必须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政府要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20]

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主要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一些企业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投资,加剧了产能扩张;部分行业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由龙头骨干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导致行业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严重;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与此同时,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政策、规划、标准、环保等引导和约束不到位,投资体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及时,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落后产能退出渠道不畅,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加剧。产能严重过剩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企业经营困难、地方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累等,都与产能严重过剩密切相连。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必然带来阵痛,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遏制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引导好投资方向,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化解过剩产能作为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根本途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持续深入推进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持续巩固化解过剩产能成果,积极推进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坚决遏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加快建立完善市场化、法治化的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畅通落后产能退出渠道,促进行业良性循环发展。

三、必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21]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关系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当前仍然有部分人对传统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存在不足,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给传统产业贴上“旧动能”的标签,片面追求发展新兴产业,过度淘汰传统产业,甚至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首先,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85%以上,固定资产存量占工业的75%以上,对吸纳就业、创造税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主体”;其次,传统产业为实施科技创新提供了平台和空间,很多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的“母体”;最后,传统产业既包括国民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产业,也包括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终端消费品产业,是支撑我国大国地位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载体”。可以说,我国传统产业仍然是稳定实体经济的基本盘,当前和将来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动能。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必须推动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22]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消费和制造领域扩散,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同时推动着制造业产品、装备、工艺、管理、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新技术可以从加快数字转型、促进降本增效、拓展业务空间、发展服务型制造等多个方面,加快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型升级,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例如,“智能+”将带来数据驱动型创新,不仅能够直接催生许多新业态新模式,还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环节,大幅提升良品率、有效控制生产管理成本过快上涨。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加快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五、必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2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不断深化,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共生现象不断涌现,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产业融合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产业融合通过产业渗透、交叉和重组等方式,可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附加值提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例如,美国较早地重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大力支持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和制造业信息化升级,接近60%的制造企业同时提供产品和服务,通用电气实施“技术+管理+服务”模式转型,服务业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超过2/3。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但还存在融合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水平不够高等突出问题。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可以巩固增强我国制造业传统发展优势,补齐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等短板环节,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向两业融合的新型制造模式转变,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拓展转型发展新空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顺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趋势,通过鼓励创新、加强合作、以点带面,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使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24]。要大力创造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各类要素汇聚到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大潮中。

一、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25]。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5G、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信息、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领域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关键症结在于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有待提升。科睿唯安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中,美国有39家、日本有32家,我国仅有3家入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尊重创新人才,释放创新活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建立以创新引领和驱动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

二、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27]。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28]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优化现代金融服务,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近年来,我国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出现发展失衡问题,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增加的货币资金很多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在金融系统自我循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不高,“脱实向虚”现象明显。如果制造业得不到高效的金融服务,其发展必然受到制约;如果金融脱离了实体经济需要,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使金融回归本源,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要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着力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中来,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三、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中小企业、年轻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29]。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30]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人力资源支撑。纵观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优秀人才实力,谁能够形成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谁就能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可以让实体经济发展保持“源头活水”的持续性竞争优势。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结构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兴产业领域、跨学科前沿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创新型、高技能等高素质人才占比偏低,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育企业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厚植人才成长成才土壤,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四、把降成本作为保持制造业持久发展动力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放水养鱼意识,尽一切努力把企业负担降下来[3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各地方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不断取得新进展。

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的关键时期,却面临成本较快上涨的问题。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工资成本持续上涨,土地、能源、物流等综合性生产成本相对偏高,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成本等仍有较大下降空间。成本上升成为影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持续巩固和增强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保持制造业持久发展动力。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把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为企业“松绑减负”,使企业“轻装上阵”、迸发活力。同时,要大力引导企业眼睛向内,通过完善治理、加强管理降本增效等,不断提高竞争力。

五、把优化政策制度环境作为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32]。我们的政策基点要放在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上[33]。要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清理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文件,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34]

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是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前提。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制度环境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制度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财税、监管、标准、统计等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制造业政策制度环境还有差距,如市场监管体系还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完善,环保、安全、质量标准约束还不充分等。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把振兴实体经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在优胜劣汰、竞争合作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要更好发挥结构性政策的作用,增强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健全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增强制造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1]在陕西考察时的讲话(2020年4月20-23日),《人民日报》2020年4月24日。

[2]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7年4月19-21日),《人民日报》2017年4月22日。

[3]在黑龙江齐齐哈尔考察时的讲话(2018年9月26日),《人民日报》2018年9月27日。

[4]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的讲话(2018年9月25-28日),《人民日报》2018年9月29日。

[5]《习近平向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致贺信》(201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2019年9月21日。

[6]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2019年9月16-18日),《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

[7]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7年3月7日),《人民日报》2017年3月8日。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版。

[9]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14-16日),《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7日。

[10]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15-17日),《人民日报》2019年4月18日。

[11]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2018年10月22-25日),《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

[12]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2月28日),《人民日报》2017年3月1日。

[13]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

[14]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2018年10月22-25日),《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

[15]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8月26日),《人民日报》2019年8月27日。

[16]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12月10-12日),《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3日。

[17]在浙江考察时的讲话(2020年3月29日-4月1日),《人民日报》2020年4月2日。

[18]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12月10-12日),《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3日。

[19]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15-16日),《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7日。

[20]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0-13日),《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4日。

[21]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8年3月5日),《人民日报》2018年3月6日。

[22]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12月8日),《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0日。

[23]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9-21日),《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2日。

[24]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年1月30日),《人民日报》2018年2月1日。

[25]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5年3月5日),《人民日报》2015年3月6日。

[26]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2019年9月16-18日),《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

[27]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7月14-15日),《人民日报》2017年7月16日。

[28]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9-21日),《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2日。

[29]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9年3月10日),《人民日报》2019年3月11日。

[30]在甘肃考察时的讲话(2019年8月19-22日),《人民日报》2019年8月23日。

[31]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2月28日),《人民日报》2017年3月1日。

[32]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7月17日),《人民日报》2017年7月18日。

[33]《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2015年10月29日),《求是》2016年第1期。

[34]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11月1日),《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