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 第84章

四、处理好优化存量和有序增长的关系

第五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做好“十四五”能源发展工作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做好“十四五”能源发展工作,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全球视角、长远视野、全局角度,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着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高能源行业市场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十四五”是党的十九大确定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做好“十四五”能源发展工作,必须分析我国能源发展的基础和现状,梳理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以及能源各品种所处的发展阶段;立足国内,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进而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定位以及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结能源发展基础和分析内外形势,明确发展定位

全面分析我国能源发展的基础是做好“十四五”能源发展工作的先决条件。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结构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科技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关键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能源发展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这些能源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做好“十四五”能源发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准确把握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是做好“十四五”能源发展工作的前提。从国际看,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能源治理格局更趋复杂,从而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我国能源安全风险加大。从国内看,现代化强国建设对优质能源和安全供应提出更高要求,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达到历史性拐点,清洁能源将逐步成为增量主体,有望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加速替代。

二、梳理能源发展问题,明确主要思路

准确梳理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提出“十四五”能源发展的主要思路。我国能源领域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从努力满足需求、解决“有没有”,转变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好不好”“绿不绿”。“十四五”能源发展必须聚焦这一主要矛盾变化特征,紧紧抓住可再生能源成本优势逐步凸显的战略机遇,持续推动能源革命。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到,我国能源供需衔接、能源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能源科技创新、能源国际合作等环节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矛盾,必须抓住这些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提出针对性举措。“十四五”时期,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效化解主要矛盾,重点破解各类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提出“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

针对我国高碳能源结构、较高油气安全风险以及区域能源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在能源结构上,要努力保持煤炭消费持续下降趋势。同时,要优化煤炭生产地布局,保障主要煤炭消费区的煤炭供应。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稳定国内原油产能,用好国际市场,保障石油供应。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稳步扩大天然气的生产和进口能力,采取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方式发展风电和光伏产业,加快电能替代的步伐,把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作为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

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可持续转型。2050年我国能源系统将发生巨大转型,而能源基础设施具有生命周期长、路径锁定效应强的特点。如何既满足当前形势需求,又能适应未来能源系统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尽可能避免大量资产搁置,“十四五”时期能源基础设施如何科学布局非常关键。此外,在新形势下,能源跨界融合发展方式层出不穷、方兴未艾,许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创新融合。这既是时代的新要求,也是拉动庞大能源投资市场,形成巨大绿色经济增长点和绿色新动能,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

三、预测能源供需结构变化,构建指标体系

准确预测能源供需结构性变化,是构建适应“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随着我国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能源需求正加快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升级,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领域用能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三者之间的比重关系也将随之调整。另一方面,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能源供应结构也在深刻变化,清洁能源比重将持续提升,化石能源供应布局和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更重要的是,经济、产业、能源、环境大系统的结构变化,能源供需之间的有效衔接,需要综合性研判和进一步的分析预测。只有全面把握这些结构性变化,才能建立有效指导和评价“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作的指标体系。因此,“十四五”的能源发展应该更注重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控制住“总量”。

四、研判能源品种发展阶段,提出发展目标

准确研判能源各品种所处的发展阶段,才能提出“十四五”能源的具体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各品种一改“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呈现分化态势,其中煤炭已处于峰值平台,石油增速不断趋缓,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等发展迅速。展望“十四五”,这一趋势将得以延续,煤减、油稳、清洁能源继续增长的特征将更加明显,甚至一些地区煤炭消费将不断下降、石油消费率先达到峰值。研究提出“十四五”能源的具体发展目标,必须要对能源结构演变的内在逻辑和能源各品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制定“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把“绿色、安全、经济”作为发展方向。

五、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十四五”期间,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总方针,把握“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总方向,推动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全面建设现代能源供给体系。深化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约束,持续淘汰粗放低效、安全隐患大的落后产能,为清洁能源培育发展留足空间。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持续快速发展,推进生态友好型水电开发和核电安全高效发展,强化煤炭和油气绿色高效开采,加大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力度,推进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和跨界融合发展,以优质能源供给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大力构筑现代能源消费体系。坚持节约优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行国际先进能效标准和节能制度,加强能源系统集成优化和效率提升,努力构建节能型生产消费体系,加快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握产业结构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各用能领域电气化、智能化发展,切实提升终端用能清洁低碳、智能高效水平。

三是加快培育现代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紧紧把握世界能源技术变革方向,强化能源领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持续提升既有能源系统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积极培育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充分发挥能源科技创新对现代能源体系的支撑和塑造作用。不断完善能源科技创新制度,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搭建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加大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各类主体技术创新活力,全面提升能源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深入构建现代能源治理体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油气体制改革,优化能源市场结构,健全能源市场交易体系,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进一步激发能源领域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深化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能源法治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宏观管理和服务职能,健全能源监管体系,建立以法律法规、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和监管服务为主的现代能源治理框架,进一步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是持续打造现代能源国际合作体系。继续扩大能源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着力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国际合作,加大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力度,打造安全有韧性的国际能源产业链条,确保我国能源安全供应和我国能源企业参与国际公平竞争。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合作与治理体系变革,全面融入全球能源合作、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体系,积极倡导区域能源治理,努力成为全球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推动清洁低碳能源发展和化石能源清洁发展,是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一、推动非化石能源持续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各类非化石能源发展迅速。2019年,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能源种类累计装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在建核电站规模也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国,也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各类新能源发电、储能、电动汽车、能源物联网等也成为绿色投资和经济增长点,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持续下降,“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产业将摆脱补贴依赖,成为我国培育新动能、推动绿色发展最具潜力领域之一。进一步加大非化石能源发展力度,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动选择。

“十四五”时期,我国大力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为:

一是稳妥推动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发展。贯彻生态保护优先,统筹协调水电建设与电网建设进度,创新水电开发和运行机制,有序推进水电基地建设和电力有效消纳。统筹移民安置和市场需求,稳妥推进重点区域和重点河流的生态友好型大型水电建设,有序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健全龙头水库水电开发支持政策体系,建立定量补偿效益协调机制,研究电量保障全额消纳政策,体现龙头水库资源价值。坚持安全为先,稳妥推进核电发展,加快开工建设一批沿海核电项目,积极开展小型堆示范与应用,统筹核电全产业链协调发展,促进核电装机规模稳步增长。

二是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发展。优化风电开发布局,积极发展海上风电,稳步推进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在实现与生态协调基础上,加快中东部地区分散式风电平价上网项目的发展。高标准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风电场,加快推动分散风能资源开发。持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拓展应用模式、推广光伏多元化利用,推动分布式光伏发展。大力推进西部大型光伏电站和水、光互补项目发展,稳步推进太阳能热发电规模化发展。结合泛在电力物联网发展、储能、直流配电等技术应用,使分布式光伏更高效、更便捷地接入电网和能源消费端。

二、形成风电、光伏发电经济高效利用机制

2015年以来,伴随风电、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风、光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已成为西部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与此同时,电网的消纳问题逐渐显现。2016年全国弃风、弃光电量超过500亿千瓦时,西北地区弃风、弃光率更是超过20%。随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风电、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的同时,也进一步保障了风、光消纳,2019年我国弃风、弃光率已经降至合理范围。“十四五”期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还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如何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破除制约风电、光伏发电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是“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亟待解决的关键。

“十四五”时期,我国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经济高效利用的重点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为:

一是继续推动风电、光伏发电成本持续降低。制定促进风电、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的管理政策,以技术进步带动风电、光伏发电成本降低,提升风电、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提升风电、光伏发电本地消纳能力。积极拓宽绿色电力应用领域,提升制造业电气化水平,提升化石能源替代;推进电气化铁路运输网络建设,加快推广普及电动汽车;提高工业园区、民用和商业建筑等分布式光伏普及程度;强化需求侧管理,积极推广能效电厂、需求响应、电能替代等,探索发挥电动汽车等生产生活充放电设施在调峰方面的作用。

三是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按照国际领先标准加快推动燃煤机组灵活性改造,鼓励燃煤机组增加高效储能装置。充分利用不同省区用电负荷、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错时特性,打破利益壁垒推动电网开放共赢,建立适应风、光电力特性的优先调度运行体系。推动储能成本进一步降低和多元利用,开展“风电+储能”“光伏+储能”“分布式+微网+储能”“大电网+储能”等发储用一体化的商业应用。加快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智能化需求侧管理,加大“能效电厂”应用,推动“能效电厂”真正成为电力规划、运行调节等的重要资源。

四是完善风、光利用体制机制。深入研究平价时代的市场交易模式、市场规则等,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处理好风、光电力平价过渡时期政策衔接。完善消纳保障机制、绿证政策机制,通过指标引导方式创造持久市场需求。加快电力领域市场化改革,发电侧通过制定辅助服务价格机制,激发储能和火电参与系统调节的积极性。通过用户侧分时、峰谷、可中断等价格手段,鼓励用户开展需求侧管理,鼓励分布式发电、电动汽车和电网互动(V2G)、储能等措施应用,引导用户分担系统压力的同时减少用电成本。提高电网侧跨省跨区清洁能源电力外送电量比例,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引导区域电力互济流动(见图5-1和图5-2)。

img

图5-1 新能源进万家

图片来源:王家林。

img

图5-2 正泰江山200 兆瓦林农光互补电站

图片来源: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三、积极控制煤炭石油增量

长时间高强度的高碳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损害的重要原因。煤炭开发造成西北地区大范围的水土流失,石油开发造成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我国大气污染物绝大部分来自化石能源燃烧,中部、东部地区过高的煤炭消费密度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进一步要求能源结构清洁化。我国超过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高碳化石能源燃烧。再者,随着我国石油需求持续攀升,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70%,尽管当前国际石油供应过剩、价格大幅下跌,但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我国石油供应安全提出严峻考验。“十四五”期间,强化煤炭减量替代,有效控制石油消费增长,将是统筹应对能源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举措。

“十四五”时期,我国控制煤炭消费、抑制石油增量的重点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为:

一是推动煤炭消费稳中趋降。一方面,继续强化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减量替代。对民用散煤持续加大清洁替代力度,民用散煤治理环境效益好、民生改善益处大,应强化农村建筑节能改造,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民用散煤可持续削减。对工业锅炉用煤,既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淘汰中小燃煤锅炉,又要提升管网设施服务能力,推动工业企业开展锅炉煤改气、煤改电。对炼焦、钢铁、建材等冶金用煤,主要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煤炭消耗,同时在陶瓷、玻璃生产中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另一方面,加强规划指导约束作用,严控各地新增煤电产能,提前规划布局并稳妥推进现代煤化工项目示范。研究清洁能源发展与煤电协调健康发展机制,进一步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增强煤电调峰能力,适当延长部分煤电机组的寿命。

二是有效抑制石油消费增长。构建以公共交通为骨架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大中城市要建成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和公交出行系统,小城市在公共出行的基础上配合慢行交通方式和电动私家车,实现城市出行的低碳化。探索特大型城市在核心区拥堵收费、停车收费改革等措施,提高私家车出行的成本。引导社会形成“小而美”“小而精”的汽车消费理念,鼓励汽车厂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精致微型车型选择。加快发展电动汽车,强化电动车科技研发,重点突破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鼓励电动车的示范和产业化发展,适度超前建设充电桩网络,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充电桩行业和小区配电线路改造领域,推动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和市场,加大电能替代石油的力度。推广天然气车船和生物质液体燃料,对重型卡车和船舶等运输工具重点推广天然气和生物质液体燃料,因地制宜适度推广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质液体燃料。借助新技术、新模式降低交通运输工具能耗,鼓励汽车共享公司和租车业务发展。

四、处理好优化存量和有序增长的关系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19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39.7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高达48.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比重均超过20%,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油气开采、煤炭开采、煤电、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等固定资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展望“十四五”,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强度还将一步提升,增量规模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十四五”期间,必须处理好优化存量和有序增长的关系,在确保能源供给安全的基础上,稳住化石能源的供给、实现清洁能源增量替代,同时发挥出已有能源设施的最大效用。要利用好能源供需总体宽松的形势,继续将优化能源结构摆在优先位置,坚定清洁低碳发展方向,持续加大清洁能源发展力度,继续降低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比重,继续降低能源落后低效产能比重。同时,要进一步提升煤电机组提供辅助服务的灵活性,在降低煤电机组运行小时和减少煤炭消费量的同时保障煤电的经济性,从而在保障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为可再生能源发展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能源安全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必须审时度势,借势而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把握好能源安全与系统效率的关系,协同保障能源安全高效发展,夯实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基础。

一、发挥好煤炭的基础性作用

我国的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清洁能源技术不断发展,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持续下降,2019年已降至57.7%。但是煤炭产业仍然是中西部一些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另外,天然气、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供应要占据主导地位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尚需时日。因此,“十四五”期间必须继续发挥好煤炭在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煤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为:

一是根据科学产能要求优化煤炭产能规模和生产布局。完善煤炭“科学产能”评价方法,有效指导区域煤炭开发规模与布局,不断提升科学产能的比例。继续关闭淘汰落后小煤矿,以及与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重叠、安全事故多发的煤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发展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环境保护水平高的科学产能,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应。根据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切实做到压减东部、稳定中部、合理开发西部。重点解决晋陕蒙宁甘区域和新疆地区煤炭生产与生态环境、水资源和运输的协调问题,根据科学产能控制煤炭开发规模。

二是推动煤炭绿色开发和智能化生产。严格以绿色化无害生产和煤矿区生态修复治理为标准,大力推进煤炭行业的绿色化生产水平,建设绿色矿山。建立煤矿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因地制宜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加强煤矿生产的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矿山体系。做好传统煤炭产业与新产业的转换衔接,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利用,利用采煤沉陷区、关闭退出煤矿工业场地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现代农业等产业。

二、补齐战略储备和应急调峰能力短板

“十四五”期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能源安全形势将更加复杂多变,对我国能源安全态势将产生多种可能影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能源安全风险,补短板、强弱项,坚决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夯实以我为主的安全基线,确保国家发展大局稳定。

“十四五”时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点是补齐关键短板,主要着力点为:

一是建立分层级安全应对机制。做好不同情形下的预测、规划,建立国家能源安全分层级预警应对机制。密切跟踪热点地区能源地缘政治变化,综合研判事态演进,分层级进行应对。建立健全涵盖国家、部门、地方以及重点供能用能企业的分层级分领域能源安全预案体系,制订分层级应急预案,明确不同级别启动条件和应急调节次序。

二是提升和保持油气自我供应能力。深化改革,放开准入,广泛引入社会资本和技术,稳妥吸引外资进入上游勘探开发领域,促进国内油气增储上产,根据新探明资源可进一步提升产量。同时,因地制宜,巩固和提升煤制油气技术创新储备,维持一定规模的产能,有效保障各种情形下的能源安全。

三是增强油气战略及应急储备能力。完善油气储备法律体系,将油气安全纳入法制化轨道。创新石油储备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提升国家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整体水平,在国际油价较低的情况下,可以迅速增加储备;在国际油价较高时,可以释放储备稳定国内市场。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上游供气企业、城燃企业和大工业用户的储气设施建设主体责任,加快建立与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天然气应急储气体系。推动区域油气储备设施共建共享,协同保障区域能源安全。

四是提高应对非传统能源安全风险能力。构建电网安全综合防御体系,强化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防控,提高“网络攻击”防范能力。增强油气管网安全运行能力,完善油气管网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及应急处置预案。提升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保障国际国内能源供应链安全。

三、把握生产安全与系统效率的关系

我国能源系统效率较低。为了确保安全,供应能力大都按照满足最大负荷需要设计,造成系统设备利用率持续下降,也导致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局面。电力、热力、燃气等不同供能系统集成互补、梯级利用程度不高,既未能有效发挥能源系统节能潜力,又不能发挥协同保安全的作用。处理好能源生产安全和能源系统效率的关系,协同推进系统效率提升和生产安全保障是未来能源系统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十四五”时期,必须把握好能源生产安全与能源系统效率的关系:

一方面,以构建电力系统灵活调峰能力为重点,加快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龙头水电站等优质调峰电源建设,适度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加大既有热电联产机组、燃煤发电机组调峰灵活性改造力度,改善电力系统调峰性能,减少冗余装机和运行成本,提升系统安全运行水平。

另一方面,强化能源系统集成、安全高效发展。加强热、电、冷、气等多能源生产耦合集成和互补利用,在新城镇、新工业园区、新建大型公用设施、商务区等新增用能区域,实施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工程,因地制宜推广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分布式再生能源发电、地热能供暖制冷等供能模式。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改造,在既有工业园区等用能区域加强余热余压余气、工业副产品、生活垃圾等能源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

四、提升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前,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要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同时,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国际合作的重点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为:

一是继续深入对外开放合作,做好资源安全保障。“十四五”时期,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仍将提升。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国际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我国应积极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稳定,加大能源领域投资,提升全球能源供应能力。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继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能源务实多元合作,巩固和加强与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等地区的能源合作,开展大能源全产业链合作,重点聚焦油气勘探开发、管网互联互通等,增加区域油气供应能力,多元化拓展进口来源渠道,探讨建立国际储备机制,共同维护国际能源生产和输送通道安全,打造能源命运共同体,增强能源供应抗风险能力。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合作需要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拓展领域,挖掘潜力,从油气资源延伸至技术装备服务,以及清洁能源产业,做大共同利益“蛋糕”。

二是增强技术经验交流,促进区域能源转型。群策群力、合作共赢是开放条件下能源领域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是各方的最大利益契合点和最佳合作切入点。各国在能源技术上各具所长,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各尽所能,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方潜力,整合技术资源形成合力,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继续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先进适用技术,包括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技术、替代燃料技术、动力替代技术等,根据国情因地制宜开展项目示范;联合研发能源领域高端关键技术和装备,借助国际资源补产业链短板,逐步增强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鼓励企业以直接投资、收购并购、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等多种方式,深化能源国际合作,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此同时,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在能源领域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国外企业参与国内能源市场业务。

三是依托多双边合作机制,完善全球能源治理原则。在持续融入现有能源治理机制基础上,继续加强与IEA、OPEC、国际能源论坛(IEF)、IRENA、能源宪章等国际组织合作,积极推动多边规则改革进程。借助G20、APEC、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非合作论坛、中欧峰会等平台,运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增进能源领域多边对话,构建反映世界能源现实并体现发展中国家关切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通过交流沟通协调各国间能源政策规划和务实合作,维护国际市场稳定,提升发展中国家相应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区域能源定价机制,提升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注重国际能源标准制定合作,推动标准对接与认证,助力我国技术标准国际化进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同能源经济深度融合,把新型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明珠”。

一、推动能源技术升级和应用

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科技创造未来的能源。能源技术创新在能源革命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摆在能源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新的能源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正在并将持续改变世界能源格局。主要能源大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采取行动加快能源科技创新。我国能源科技水平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和引领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顺应世界能源科技变革大势,贯彻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要求,必须加快能源技术升级,培育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能源创新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为:

一是以技术创新推动能源成本下降。健全“领跑者”制度,全面推动风电、光伏发电新项目平价上网。推广应用煤炭绿色无人开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着力降低传统能源开发成本。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先进科技在能源领域应用推广力度,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构建能源生产、输送、使用和储能系统集成、经济高效的能源互联网。

二是推动能源新模式和新业态应用。积极推进多能互补能源服务模式发展,供应侧推进风、光、水、储多能互补发展,需求侧加强热、冷、电、气等能源生产耦合集成和互补利用。开展储电、储热(冷)等多类型、大容量、高效率储能系统示范工程。推动能效电厂、需求响应电厂等新模式发展,推广智能化分布式光伏及微电网应用。

三是鼓励引导能源技术突破和示范应用。重点支持新型建筑保温材料、高效燃气轮机、新一代储能设备、氢燃料电池、钙钛矿电池、石墨烯等领域基础创新、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应用。加大全产业链氢能技术研发力度,推动氢能利用场景示范。

二、加快电气化和智能化发展

“十四五”期间,随着制造业、服务业全面升级,加之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能源服务的清洁、安全、便捷、舒适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可承受度也相对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与之相对应的能源服务也必须要向高质量方向升级,顺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大趋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电气化、智能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为:

一是推动工业能源电气化和工业余能回收利用。提升电力系统供应能力和质量,支持工业电力消费加速增长。推进工业余热、余压、余能应用。推进用能系统优化,通过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余能资源整合,建立工业用能高效智能、经济便捷、利益共享、多能互补的能源利用新模式。

二是全面推广高质量清洁取暖和散煤替代。把建筑保温节能改造作为高质量清洁取暖的第一步。制定相对统一的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方案,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实现散煤燃烧取暖的长效、经济替代。东北地区重点推广生物质固体燃料,西北地区重点推广太阳能热利用取暖和可再生电力取暖,华北地区和两淮地区重点推广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取暖。

三是在衣食住行领域全面推广节能低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广高效用电和可再生能源就地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和共享经济新模式。鼓励购买绿色建筑、采购高效节能家用电器。倡导开窗通风、晾晒衣物等绿色生活行为。倡导公交出行、地铁出行,鼓励消费者利用共享汽车、共享单车。推动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

三、推动能源与相关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十四五”时期正处于世界能源低碳发展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互交融,我国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在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能源需要与相关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能源革命需要相关科技、产业创新支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相关产业体系新支柱,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与相关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为:

一是弥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短板,着力推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依靠基础研究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和跨学科交叉融合,有效改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把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二是聚焦产业发展和需求融合,推动能源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探索能源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新场景新业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统筹好现有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实现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着力推动能源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

三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四、鼓励能源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作为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与各类基础设施互相匹配、互为保障,共同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但是,当前能源与各类基础设施普遍面临约束与限制增多、风险与挑战加大的复杂局面。立足“十四五”、面向中长期,亟待通过各类基础设施之间协同融合发展,拓展新空间、迈上新台阶,以高质量保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引领我国集聚发展新动能、厚植发展新优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基础设施与其他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为:

一是加快能源系统智能升级。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牵引作用,统筹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以跨界融合促进能源系统智能升级。促进传统能源效能提升,提升新建煤矿智能化水平,提升天然气管网智能化建设运营水平,推动天然气与氢能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与“新基建”协同进化,推进停车场与充电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通过车联网(V2X)等平台实现“车—桩—网”运行优化一体化。加快推广充电桩与双向互动智能电表集成式基础设施,开展V2G应用试点示范。

二是促进基础设施整体优化和跨界协同支撑。聚焦既有基础设施体系短板,瞄准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目标,推动基础设施梯度优化、错位探索、协同创新。一方面,发挥“大能源、大交通、大物流”优势,破解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北方城市群煤、电、气、热协同工程,加快跨区域热力管网规划建设,推动电厂余热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在北方城市群形成以余热承担基础取暖负荷、天然气承担调峰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发挥热、气、水等设施灵活高效优势,护航新一代电力系统建设。推动储能电站、光热电站、虚拟电厂等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多种电源与储水、储热、储气设施集成互补,推动电、热、气、水系统集成互联示范工程建设,构建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协同支撑体系。

三是推进各类基础设施融合复用。转变基础设施发展路径,以多功能性促进各类设施融合,探索区域城乡综合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畅通基础设施循环复用。推动长距离调水与供热一体化发展,开展北方沿海地区能源基础设施水电联产、水热同输示范,开展南方地区污水处理与余热供暖集成示范。提升水利设施防洪、发电、调峰一体化水平,研究风、光、水、储多能互补一体发展模式,发展光、储、柔性直流新型能源系统。连“断点”、通“堵点”打造基础设施闭环,统筹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处理设施与配套发电供热基础设施一体化设计、集约化管理,构建“静脉”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变废为宝。依托既有能源设施建设5G基站,重点在杆塔复用、综合管廊等方面取得突破;依托既有变电站建设充(换)电站,推动充(换)电站、退役电池回收站、储能电站与光伏电站“多站合一”。加快能源与交通技术设施融合发展,在高速公路沿线推动光伏电站建设与利用。

五、深化能源重点领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近年来,我国大幅取消和下放能源领域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进电力、油气等领域体制改革,激发了能源领域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但是能源要素市场化改革依然滞后,适应能源革命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而且市场决定能源价格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煤电矛盾长期不能有效化解,“油荒”和“气荒”时有发生,煤炭、煤电等传统高碳能源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仍继续扩张产能、经济效益堪忧,反过来制约全社会用能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随着能源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十四五”期间必须紧紧围绕让市场发挥配置能源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推动能源治理方式现代化两大目标,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直面挑战,攻坚克难。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点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为:

一是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为核心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统筹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深化配售电改革,完善输配电价体系,理顺电价形成机制,确保电力市场建设有效衔接。努力打破省际壁垒,推动区域和全国电力市场建设。建立以“准许成本+合理收益”为核心的电网输电定价制度,健全电网有效投资认定和审查办法。

二是以扩大各环节竞争程度为目标加快油气体制改革。推动完善油气勘查开采管理体制,科学确定准入门槛,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推动制定勘查区块竞争出让、退出办法,盘活探矿权存量,探索建立风险勘查市场。健全油气管网运营机制,重点配合做好管网资产有序交接,推动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平稳运营,健全管道业务利益共享机制,完善管网公平接入机制和投融资机制。油气加工环节,加强税收、质量、安全和环保监管,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销售环节,允许各类型企业参与批发和零售环节业务。

三是构建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的能源信息发布机制。依托现有统计力量,构建全社会能源信息大数据平台,及时公开发布各类权威能源市场信息。鼓励各类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数据信息接入,建立信息分享、甄别机制,提高能源信息传播效率和质量。基于各能源期货、现货交易中心数据,构建全面的能源市场指数,向全社会及时发布,引导市场预期。

四是推动政府能源治理与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相衔接。推动政府能源治理理念和方式变革,真正与能源市场体系建设有机融合。新发展理念下,政府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又要与市场更好衔接,更多运用经济手段,有效激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去共同实现国家战略规划目标。专项规划、产业政策、调控政策等要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加强与企业多层级沟通,充分考虑市场主体情况。

能源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需要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协调既是发展手段也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要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掌握节奏和步骤,使相关改革协同配套、整体推动,统筹推进全国各区域、各领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作。

一、统筹能源布局全国“一盘棋”

能源布局应当坚持全国“一盘棋”原则,服务于国家大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布局必须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对能源发展的新定位,研究促进能源发展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合的方式和途径,加快推进重点区域能源生产消费革命,服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效支撑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十四五”时期,我国统筹全国能源布局的重点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为:

一是尊重客观规律,明确各自定位,发挥比较优势。能源布局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齐步走”,必须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优化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加快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能源消费革命。在山西、内蒙古等能源资源大省,通过强化能源总量、结构及环境质量约束,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不断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实现本地能源绿色化利用;逐步降低煤炭开发利用强度,弱化对煤炭资源型发展模式依赖。加快能源消费地区能源供给革命,推动分布式清洁能源优先发展,逐步摆脱敞口式能源调入模式。持续提高能源效率,尽可能减少煤炭利用、扩大清洁能源消费,大幅提高终端电气化水平。

二是注重统筹谋划、做好规划引领、实施有序推进。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需求进入低增速、低增量新阶段,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未来我国能源需求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必须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充足保障。为此,“十四五”时期全国能源谋篇布局需要更高站位更远眼光,兼顾各品种、各区域、近远期目标。要增强系统思维,统筹各地改革发展、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种资源要素,以更加经济合理、安全高效的方式保障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推动能源体系从集中式向集中式与分布式融合转变,既要发挥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优势,通过能源调运满足东部地区能源消费需求,又要保障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控制西部资源产业集中度,同时倒逼东部推进清洁低碳转型。

三是推动互联互通、共商共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想让能源布局全国“一盘棋”形成合力,需要将各自为政的孤立式发展改变为区域协同的联动式发展,要充分发挥省际协商合作机制作用,着重在“共”字上做文章,推进各地区能源规划有效对接,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清除市场壁垒,建立统一市场和规则,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以一体化促进经济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发展。推动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统筹安排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储气库、电力调峰资源建设和布局,最大程度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健全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

面对能源安全风险,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立足国内,着眼全球,构建涵盖能源供给利用、储备应急、监督管理等各方面的综合保障体系。“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推进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强化能源产业全过程安全,保障一次能源自给率。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的重点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为:

一是大力提高能源生产供应能力。能源安全立足国内,首先要保障国内生产规模。油气行业要增加投资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积极推动增加国内储量,确保供应安全。煤炭行业要继续破除低效无效供给,加快释放优质先进产能,有序核准新建大型煤矿项目,合理安排煤电建设投产规模和时序,着力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占比,持续降低供电煤耗。以电为中心促进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是我国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电力行业要持续构建多元化生产格局,支持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推动建成一批平价上网项目,同时科学有序推进重点流域水电开发,安全发展先进核电。此外,还要处理好不同能源品种替代互补关系,增强煤基燃料技术研发能力,积极研发生物液体燃料替代技术,发展替代燃料技术,实现多能协同转换。

二是积极推进能源通道建设。要使生产出来的能源运得出,需在供给侧做好运输保障,加强能源开发与输送的统筹协调,提升电网、油气管线等通道的利用率。积极推进能源大通道建设,提升能源安全输送能力、跨区调配能力,统筹煤、电、油、气网运设施能力建设,建设架构合理、坚强可靠的骨干输电通道,形成全面覆盖的油气管道,尽快形成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增加铁路煤炭运输,提升港口中转能力,实现能源便捷流动、灵活调运。

三是增强能源储备能力。为减少区域性、时段性、结构性能源供应短缺现象,加大能源储备应急体系建设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建立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并重、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分层、资源储备与技术储备结合、战略储备与应急响应兼顾、国内储备与国际储备互补的能源储备机制。要持续增强煤炭储备能力,建立产能储备与产品储备相结合的体系,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为主,与政府储备保障重点相结合,关注主要调入地区燃煤电厂常态存储水平。加快推进储气设施建设,提升天然气应急调峰能力,做好地下储气库、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重点地区内陆集约化规模化液化天然气储罐等建设规划,推进储气设施集约、规模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合作,共担共享储气设施投资建设成本和收益。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保障调峰机组规模占比。鼓励多元化的社会资源投资储能建设。统筹考虑储电、储热、储冷等多种储备方式,发挥好调节供需平衡和能源缓冲作用。

四是加紧提升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调性。以灵活高效的方式推动电力系统源网荷储整体优化运行,发挥气电、水电、光热等灵活性电源的重要调峰作用,促进既有煤电更多承担调峰任务,提升跨省、跨区输电线路的灵活互济能力,探索需求响应与储能等新兴灵活性资源的运行方式随风光电出力优化调整,支撑系统优化运行,促进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实现充分消纳。

三、打造风光水储综合能源基地

积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我国西北地区不但是化石能源富集地,而且蕴含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十四五”时期,应当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发挥重点地区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资源组合多能互补优势(见图5-3和图5-4),打造大型综合能源基地,构建“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挖掘能源清洁生产和就近消纳能力。鼓励传统的化石能源基地转型争当清洁发展的排头兵。

img

图5-3 青海玉树水、光互补电站(夏天)

图片来源:吕芳。

img

图5-4 青海玉树水、光互补电站(冬天)

图片来源:吕芳。

“十四五”时期,我国风光水储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的重点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为:

一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解决大规模并网瓶颈。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随机性和波动性,单独大规模发展面临并网难题。“十四五”时期,对于具备打造风光水储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条件的地区,要以优化存量为主,着重减少弃风、弃光、弃水、限电问题,新建项目优先采用该模式。深入研究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多能源品种互补,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输出的稳定性,增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品质。

二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往能源基地开发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需要配套建设大规模火力发电装机负责调峰调频。风光水储综合能源基地具备流域梯级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太阳能光热电站以及电化学储能电站等多种储能能力。要实现可再生能源与储能设施配套发展,利用水电、光热和储能调峰,替代火力发电装机调峰,降低传统综合能源基地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速推动能源转型。

三是总结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经验,推广示范项目管理模式。可再生能源将在“十四五”时期迎来平价上网时代,技术经济性不再是其发展障碍。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完善制度设计成为当前关键。打造综合风光水储能源基地不但需要能源品种协同发展,而且要求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要形成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完善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价格市场化机制。要建立配套电力调度机制,在跨省区电力输送调度时给予综合能源基地清洁电力更多权重。要支持基地建设融资,将综合能源基地纳入绿色金融项目库,鼓励绿色金融支持能源可持续发展。

四、统筹把握市场改革和保障供应的关系

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能源服务质量,需要能源领域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源市场改革既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又要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和时代进步潮流,做到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综合考虑远期目标与当前实际的市场改革方案将更加科学、完善,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平稳推进服务质量提升,实现市场改革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十四五”时期,必须统筹把握能源市场改革和保障供应关系:

一方面,建立有效市场,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能源市场改革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政府能源治理变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能源行业发展规律,强化市场自主调节。能源市场改革目标要与能源市场更好衔接,既要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和重大项目,又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激励引导,让市场主体有序参与竞争合作,共同实现国家战略规划。发挥我国国内大市场优势,推动建立全国和区域能源市场,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数据信息共享。搭建能源信息大数据平台,及时发布各类权威信息,反映市场运行情况,指导市场主体理性决策。通过区域和全国市场形成公开的竞争价格,引导市场预期和长期决策,并且促进跨区域资源调度和调剂利用,以能源互济实现供应保障。能源市场改革要遵循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原则,调动市场主体的能动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清洁取暖等民生工程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确保清洁的前提下,允许市场根据资源成本、应用场景等综合因素自主选择技术路线,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热则热、宜煤则煤。

另一方面,建设有为政府,更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市场改革涉及行业内全产业链协调及行业间产品互补和替代,为此要统筹衔接政府各部门职能规划,也要兼顾国家战略和地方实际,在改革进程中加强基础制度设计,做好长远战略谋划和精准科学调控,为市场改革的连锁反应配套解决方案,有效应对市场改革可能产生的短期冲击,保障能源供应稳定。

四、处理好优化存量和有序增长的关系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19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39.7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高达48.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比重均超过20%,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油气开采、煤炭开采、煤电、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等固定资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展望“十四五”,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强度还将一步提升,增量规模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十四五”期间,必须处理好优化存量和有序增长的关系,在确保能源供给安全的基础上,稳住化石能源的供给、实现清洁能源增量替代,同时发挥出已有能源设施的最大效用。要利用好能源供需总体宽松的形势,继续将优化能源结构摆在优先位置,坚定清洁低碳发展方向,持续加大清洁能源发展力度,继续降低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比重,继续降低能源落后低效产能比重。同时,要进一步提升煤电机组提供辅助服务的灵活性,在降低煤电机组运行小时和减少煤炭消费量的同时保障煤电的经济性,从而在保障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为可再生能源发展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能源安全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必须审时度势,借势而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把握好能源安全与系统效率的关系,协同保障能源安全高效发展,夯实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基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