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开启新征程的科学指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交流会文集 > 第80章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主要体现在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7月考察湖北、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等几次讲话中,以及7月底总书记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和9月在访问中亚四国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等文献中。学习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一是要研读原著原文,准确理解其丰富内涵和精神;二是要全面系统把握其科学体系。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多重要论述,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在生态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生态决定文明兴衰的客观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论断是对人类文明史的科学总结。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无不起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生态良好的大河平原,也无不是因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而导致了文明衰落或者文明中心的转移。

(二)在生态文明与中国梦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的科学论断

中国梦也是一个美丽的梦,包括美丽中国、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论断,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也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一定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上的文明高度进步状态,是既引领人类文明方向,又超越传统中华文明的新的文明发展阶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与文明进步状态。

(三)在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他指出:“在发展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说到底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这一论断大大丰富和升华了党关于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自觉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四)在生态环境和民生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科学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环境。因此,他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论断既是对生态文明理论和民生理论的创新,又是对人民群众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强烈关注的自觉回应。“生态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的提出,已经大大超出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不再为单纯的物质追求所束缚,而是更关注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和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自然界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及后代人都应公平地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共同承担起在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的道德责任,从而创造高度的生态文明。

(五)在生态保护的策略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根本之策的科学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六)在生态文明制度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根本保障的科学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他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强调要用法治的方式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