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第7章

首篇

首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体会

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党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强远的历史根据,深厚的理论渊源,坚实的实践基础,鲜明的主题主线,科学的理论体系,创新的理论观点,扎实的哲学依据,通俗的话语特色,重要的历史地位,重大的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提供了行动指南。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全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新时代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社会实践的产物、时代精神的精华。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新方位,新征程新要求,呈现出许多新特征,提出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回答。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基于毛泽东同志,开创于邓小平同志,推进于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发展于习近平同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接力探索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是在前一个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奠基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开创时期,以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推进时期,如今进入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共同创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拉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大幕,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经过短暂的和平恢复过渡,成功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革命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征程。他率先提出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领导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前提和物质基础,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准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起点和准备。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解决了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他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第二次伟大革命”的进程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不断谱写新的历史篇章,成功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时期。江泽民同志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胡锦涛同志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历史成就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鲜明特征和时代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是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发展新时代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提出的。“新时代”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具有特有的鲜明特征和中国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新变革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困难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重大的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所实现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社会主义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些变革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影响之深,在党的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同志客观分析我国主要矛盾变化得出的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政治结论。1981年,党恢复并发展了1956年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内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从人民需要来看,过去人们还停留在对较低层次的物质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现在人们在继续满足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更加强烈,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人民的需求已然提升到包括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对“美好生活”全方位、高层次的需要了;另一方面,从社会生产来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极大增强,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生产相对落后的提法显然已经不符合当前实际。但是在某些领域短板突出,凸显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正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一个重大的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继续抓住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必须清醒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了,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是判断我国发展新历史方位的客观依据,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新特征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一是执政方式和基本方略有了重大创新。党带领人民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决策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二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党领导人民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理念导引下的新的发展方式。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集中体现了新阶段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转折。

三是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形成深刻变化。党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准确把握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特点,顺应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新要求,指明破解发展难题新路径,主动适应发展条件的变化,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是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出现更高期望。新的发展阶段给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注重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不断提高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社会发展变化的新阶段、新特征,显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历史交汇期新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之始,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50年代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世纪末,前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进入21世纪,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重大时代使命,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承续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效衔接,抓住从十九大到二十大这五年的重大历史节点,找准工作坐标,把当代中国发展得更为繁荣昌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历史交汇期的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党的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创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努力,不断推进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创新: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高全社会的思想凝聚力、向心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些实践创新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实践创新呼唤并产生理论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创新理论。实践和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说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

习近平同志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内涵,明确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和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时代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时代概念是从历史观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大的“历史时代”的判定。狭义的时代概念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社会发展某个历史阶段的判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时代的概念,是从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出发,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对大的历史时代的判定。要把历史观上从社会形态出发判断的时代与从其他角度出发判断的时代区别开来。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大的历史时代的科学判断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当今依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判定的“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1],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全世界成为主导社会形态的历史时代。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今,资本主义社会时代有近400年的历史,资本主义历经革命兴盛阶段,已进入衰落下降阶段;尽管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社会形态从1917年成为现实,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发展,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世界上仍不占统治地位。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一确立,就充满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条发展道路的斗争,且历史越前行,这种斗争越激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至今没有改变,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趋势没有改变,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社会形态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没有改变。

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趋势和必然性是什么呢?邓小平同志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2]。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角度,按照社会形态演变理论及其揭示的演变规律,对大的“历史时代”所作的历史观判断,也就是说,人类由原始社会时代,到奴隶社会时代,到封建社会时代,到资本主义社会时代,再经过社会主义的长过程,到共产主义社会时代,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关于大的“历史时代”的判断是绝对不能否定的,如果否定了,就会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就会误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存在了,误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使用的时代概念不是历史观上的大的“历史时代”概念,是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这两种时代概念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既有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的:从党和国家事业出发认定的时代服从于广义的大的“历史时代”,大的“历史时代”又是由狭义的具体的时代所组成。依据唯物史观所作出的大的“历史时代”的结论是正确的;新时代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这个重大政治判断也是正确的。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4]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大的“历史时代”的广阔视野中,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特定角度上,将两种时代判断角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也只有深刻理解新时代的伟大意义,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价值。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格局,在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我们现在已经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强起来的时代主题,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正致力于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中华民族是人类最伟大的民族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中华文明。然而,在17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中华民族却停滞了巨人的脚步,落后于时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逐步沦落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欺压剥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那时起,中华民族有志之士为了中华民族的重振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不懈奋斗。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起义,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海战,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华民族先进分子所发动的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一次一次遭受失败。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5]这些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

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6]从失败的教训中,从比较借鉴中,在十月革命的启发下,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深刻认识到,当人类历史进入到资本主义历史时代,资本主义列强绝不允许落后国家独立自主地选择资本主义的富民强国之路,只能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只有选择社会主义、走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建了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

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了成功的希望。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旗帜,不断前进、不断探索、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社会主义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不到百年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几百年所取得的成就大得多、快得多。社会主义道路和前途,给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无限希望。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目标不但要提前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要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更加雄厚,道路更加宽广,保障更加有力,精神更加振奋,力量更加强大,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格局。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发展的新纪元,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变成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日益走向世界工人运动实践,日益成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运动,成为世界普遍性的客观存在。这是人类历史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列宁成功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在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带动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上半叶迎来一次高潮,民族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形态,嵌入资本主义世界,登上世界历史舞台,成为历史的真正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自身的主客观原因,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强大攻势及“和平演变”下,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程中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最终导致20世纪后期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挫折,进入低谷。

正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了极不平凡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遭遇了重大曲折。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始了通过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同志带领全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胡锦涛同志带领全党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带领全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挑战,在治国理政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入了一个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改革开放近40年,党以强大的战略定力,牢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住了社会主义低潮的考验,西方敌对势力搞“颜色革命”的考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考验,抵制了西方所鼓吹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在2008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繁荣局面,有力地打破了所谓的“共产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有力地回击了“社会主义低潮综合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最新社会形态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有强大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替代的。

如果说20世纪是社会主义拯救了中国,那么21世纪则是中国拯救了社会主义。正是中国在21世纪扛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以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伟大目标再次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原创性成果。正如十月革命在20世纪初开辟了人类历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纪元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21世纪初揭开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驶出低谷走向发展的新纪元。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通过非资本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历史”理论。他认为,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代,把世界连成一片,人类历史由此进入了“世界历史”时代,即资本主义时代。在“世界历史”时代,先进入资本主义而成为世界列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了,它们从自身资本利益出发绝不允许落后国家独立自主地走资本主义的强国之路,强迫后发国家变成自己的附庸,服从自己的剥削利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悲惨遭遇就是铁证。

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社会,研究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提出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出一条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即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而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这就是著名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科学设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发展使这个科学设想成为现实,为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和赶超提供了新希望新选择,人们已经看到了经由社会主义而进入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曙光。

资本主义囿于固有的本质,总是竭力阻止其他国家的独立发展,以利于自己转嫁危机和掠夺资源,它们不仅动用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力量来制约其他国家,而且动用意识形态机器,利用文化软实力向全世界兜售所谓的“普世价值论”“西方现代性”等观念,打造西方现代化模式唯一性的神话。综观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深陷这种神话的陷阱难以自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争得独立的新兴国家,选择走资本主义民主道路的,罕见有成功的,要么发展不起来,要么即便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也摆脱不了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控制而难以获得完全的独立。一些国家为了捍卫独立主权和利益,拒绝接受西方现代化模式,则往往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制裁或“颜色革命”而陷入了混乱境地。如何开辟出一条新路,既实现快速发展又保持社会稳定,既对外开放吸收世界先进文明又保持自身的独立自主,既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竞争中合作又不成为它们的附庸,成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共同追索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破解了这个难题。它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等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表明,中国作为一个曾经相对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折磨,走出一条非资本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极大地拓展了发展中国家通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有什么样的时代,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时代主题,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时代人物,解答历史提出的时代课题。只有彻底把握理论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和经验积累,才能深刻洞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历史、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根据。大的“历史时代”和在该时代大的历史框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宏大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和十八大以来的新鲜实践,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经验积累。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主题鲜明、主线突出、思想创新、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有什么样的时代,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时代英雄。伟大的时代,产生杰出的代表人物,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代表人民的时代意愿,把握时代社会规律,回答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时代实践,从而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时代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当代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同志抓住时代特征、定标历史方位、揭示主要矛盾、提升实践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责任担当和理论智慧,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大的历史时代视野中,人类走向何处,中国走向何处,这就是经过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新的社会形态的大命题;在中国独特的时代视野中,中国人民走向何处,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命题。习近平同志把两个时代视角有机结合起来,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突出主线和明确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抓住且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问题,是其鲜明主题;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如何治国理政、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其突出主线;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其明确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根本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这个根本主题。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率先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伟大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论断的思想源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直接理论来源。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牢牢抓住并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首要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江泽民同志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深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同时,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创立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进一步深化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就突出地落脚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课题上。习近平同志紧紧抓住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时代条件和新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涵。

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这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

习近平同志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基本方略从具体操作上,从理论和实践的实际落实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十四个坚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个坚持”从行动纲领和实际举措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深刻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际展开。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整体系和创新观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极其丰富,是一个包括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的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思想为内在依据,包括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法治、军事、生态文明和党建思想,治国理政,民族、宗教、反腐倡廉、统一战线、外交、“一国两制”等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从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层面上系统地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而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观点。这些创新观点主要是:关于在新时代坚持和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观点;关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的重要观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观点;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新时代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的重要观点;关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的重要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发生新的变化,但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的重要观点;关于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观点;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观点;关于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观点;关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观点;关于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的重要观点;关于必须高度重视实体经济,把制造业、创新驱动搞好,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实施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的重要观点;关于中国经济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的重要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观点;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观点;关于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重要观点;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制度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观点;关于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观点;关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观点;关于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观点;关于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观点;关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重大意义及其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的重要观点;关于坚持和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的重要观点;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新时代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观点;等等。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攀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高峰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这个时代精神精华的体现,都必然以时代哲学强音作为内在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精神的高度凝练,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精华,开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第一,在立场、观点、方法层面上提出了新论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大本大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哲学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并带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邃哲学内涵的新观点。

首先,阐发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方面有了新认识。

始终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立场。习近平同志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创造性地坚持了这个核心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特色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原则,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作判断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习近平同志突出地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伟业。

其次,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方面有了新认识。

生产的、阶级的、群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基本观点。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生产观点,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重大跃升。他运用阶级观点分析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我国社会现阶段国内阶级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体,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他坚决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突出地强调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红线。

最后,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方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方面有了新认识。

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习近平同志特别善于应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当代国际局势、国内问题、时代特征、历史方位,坚持抓重点、抓关键、抓节点、抓主要矛盾,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的基本原理,如关于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重大政治判断;关于开展伟大斗争的重大提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实际运用和充分发挥。阶级分析法是矛盾分析方法运用于阶级现象分析的基本方法。他创造性地将阶级分析方法运用于现实社会生活,如关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关于牢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体不动摇;关于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开展反腐败斗争;关于抵制西方反动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关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等,都突出地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出色运用和实际发挥。

第二,在思想路线、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理论、辩证思维和认识改造世界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新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原理及其应用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力量在于其真理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其生命力在于永不枯竭的思想创新,其内在要求在于同具体实践相结合。习近平同志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领,从变化发展的实际中提炼出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实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首先,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在阐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方面形成了新见解。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实际出发,决不能离开这个实际陷入空想;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切实做到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必须把党领导人民发展奋斗中产生的丰富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他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互动,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其次,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辩证关系,在丰富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规律理论方面形成了新见解。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马克思主义所揭示“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没有改变,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个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明确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正在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我们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这个事业的本源和依据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我们依据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这样整个逻辑才成立。如果前提都不要了,就完全变成了实用主义。要回到我们的本源上去认识。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前提和理论依据,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事情而忘记了根本,只关注当下而忘记了初衷。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但决不能因此就不去努力,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既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也没有脱离党的最高理想。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壮大综合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扎扎实实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

最后,阐释了富有时代特点和哲学意蕴的科学方法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方面形成了新见解。

习近平同志出色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和阐述了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科学方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方法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处处闪耀着战略思维的光辉。习近平同志认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和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谋划得科学,赢得主动,事业就大有希望。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7]他从战略上对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谋划: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向世界描绘了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图景及其路线图,也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足中国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形成了一个个战略矩阵,例如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东北振兴、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战略;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构想。

系统思维就是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去把握和思考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强调系统思维是要求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盲人摸象,不能以偏概全,以整体考量实现驾驭全局,以统筹协调实现协同推进。他提倡系统思维,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作为一个完整统一体,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展现了“一个目标、三个支撑点”的系统思维,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和前进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和路径方法。“四个全面”各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内在统一的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践之中。他指出,系统思维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具有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整体意识和互补意识,注重把握好事物的整体性、协调性、次序性和各要素之间的衔接性,推动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入。

关于辩证思维,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公开场合的阐述就多达60多次。他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8];“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9]。他把辩证思维运用到各项工作的部署之中。比如,在干部工作上,强调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

习近平同志提出正确认识新时代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正确认识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做到两个“必须认识到”,从变中看到不变,从不变中看到变。一是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在继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好全面和充分发展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二是必须认识到,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关于主要矛盾、基本国情、国际地位、基本路线上的“变与不变”辩证关系的重大论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创新思维就是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解放思想、超越陈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锐意进取,通过思想认识的创新打开工作新局面。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创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使用“创新”一词超过千次之多。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0]他把创新思维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方方面面,贯彻到重大战略和发展理念中,形成了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战略等。

法治思维是与人治、特权思维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强调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11]“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12]习近平同志把全面依法治国即把法治思维运用于各项重大工作之中,注重用法治的方式来认识分析和处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

习近平同志一向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思维的培养,要求用唯物史观来认识社会、指导实践。他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13]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观察和认识中国,要从大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是一脉相承、不可割裂的,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在谈到中国道路的由来时,他明确提出这条道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4]。树立历史思维就必须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历史。在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关系问题上,他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5]。他在国家治理问题上提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底线思维是辩证思维方面的新提法。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则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坏结果。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管控风险、守住底线,这是决定工作成败的重要前提。他针对各项工作指出底线或“红线”:对于有的地方在经济建设上急于上项目搞开发,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的承受能力,从而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情况,提出要严守资源消耗的上限、环境质量的底线、生态保护的红线;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对于国家主权的底线,宣示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国家都不用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坏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对于贪腐问题,提出干部要守住做人、做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对法纪制度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不入“歧途”。

精准思维是一种强调精细务实的辩证思维方式,要求具体和准确到位,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去解决问题,拒绝那种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抓工作的做法。习近平同志重视精准化做事的方式方法。精准思维首先要求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抓住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对策,无论是作决策、定方案,还是抓落实,都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不放,在问题的症结点和关键点上做文章、出实招。他提倡精准思维突出地体现在“精准扶贫”理念上。他强调,首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即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其次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16]正是在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零点六以下。

第三,在系统完整性、逻辑严谨性和实际操作性方面提出了新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的提法,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外交、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的系统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第一个明确侧重于国家发展层面,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和战略步骤,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界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特征。第二个明确侧重于人的发展层面,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愿景。第三个明确侧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要求建设充满自信的社会主义中国。第四至第七个侧重于保障条件,分别从改革、法治、军队、外交四个方面,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动力、法治保障、军事安全保障和外部环境保障,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蓝图。第八个明确侧重于政治保证和领导力量,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八个明确”逻辑上层层递进,内容上内在关联,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障等问题,构成内容极其科学、丰富、严谨的思想体系。

其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的提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化,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实对策和实际举措,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

“十四个坚持”从领导力量、发展思想、根本路径、发展理念、政治制度、治国理政、思想文化、社会民生、绿色发展、国家安全、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国际关系、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和思想要义展开具体阐述,形成了可付诸实践的战略策略和对策举措。“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一起,成为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具体方针和行动纲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质。

最后,从时代与哲学的关系上深刻回答了当代中国与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解决当代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纵览人类哲学史,学派林立,观点众多。如何判断一种哲学的历史价值,如何标识一派思想的哲学高度?归根到底要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来说明,要看这种哲学是否回答了时代的根本问题,能否以巨大的理论穿透力和现实影响力来引领时代前进。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时代的格言。黑格尔在论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时曾经写道:“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17]黑格尔敏锐地看到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但没有找到推动时代进步的真正物质力量并进行理论上的提炼,只能回到“绝对精神”这种抽象的精神形式去说明世界历史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壮丽的日出,破天荒地建构起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破解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18],使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仅拥有了“心脏”,而且拥有了“头脑”,不仅获得了强大的物质武器,而且获得了锐利的思想武器,真正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哲学引领时代。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不同于思想史上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特质所在、品格所在、力量所在、高度所在。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要求在思想中进一步把握时代、推动时代、引领时代的哲学标尺也在不断攀升。在漫长而曲折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有高潮,也有低谷,当前则正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新时代而迎来恢宏的勃兴。历史发展不存在终结,它总是引导人们从现实的深层眺望未来。通观我们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可以看到,时代的命题、时代的呼声,一方面随着社会现实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又具有内嵌于自身社会形态的稳定性。这就是中国向何处去,共产党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这是当今时代最本质、最根本、最深层的理论问题,是需要思想家耗费无穷心血智慧去加以探索解答的哲学最高命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这个时代问题作了解答。习近平同志思考问题,从来不是局限于一时一地,总是从大的历史尺度和全球大视野出发,立足于问题的深层和本质进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广阔的历史视野、邃远的理论思维、科学的哲学创造、博大的天下情怀,聚合中国十三亿多人民攻坚奋进的磅礴力量,总揽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五百年的兴衰沉浮,放眼人类文明丰富多彩的发展道路,“从世界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19],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哲学境地和哲学深度。

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里程碑式的伟大意义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重要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理解和深刻把握党的这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深远意义、历史地位和重大价值。

第一,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深厚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其运用必须同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现重大的历史性飞跃,形成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原则。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了第一次伟大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提出“第二次伟大结合”的任务,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牢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第二次伟大结合”,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第二次伟大结合”,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撰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续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精髓和活的灵魂,以当代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为背景,以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践基础,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对全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根本要求、总体布局、战略格局、发展理念、军队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再次“伟大结合”,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以坚定的决心、空前的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实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习近平同志是主要创立者,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一方面,它牢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和理论精髓。另一方面,它以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以当代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为背景,不断深入总结实践经验,推进理论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深入思考并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拓展了新视野,作出了新概括,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丰富。一方面,它继承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牢牢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主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另一方面,它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创造性地阐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形成了一个主题鲜明、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既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又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创立者。习近平同志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评价和衷心爱戴,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用为创立党的理论作出决定性贡献的党的领袖来命名理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通行做法,比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但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他为这个理论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重大作用,用他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而且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成熟和自信。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传承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创新性等理论特色。

科学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没有哪一种理论可以超越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比马克思主义更能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彻底尊重,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彻底坚信,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彻底遵循,对客观世界的实事求是的彻底把握;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形成创新性的思想理论来指导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使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打开了新局面。

传承性。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地坚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释放出耀眼的真理光芒。它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高度。它以包容的胸怀和宽广的视野,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治国理政的良好经验,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站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制高点上。

时代性。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响应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深刻认识到了我国和世界的新变化动向,准确把握了我国和世界发展的新时代特征,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而且适应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复苏的新需求,同时为全人类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人民性。它牢牢坚持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将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彻底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创新性。它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践,直面国际国内的困难与挑战,讲了许多前人没有讲过的新话,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新表达,前瞻性地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功指导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和重大突破,并将长期持续引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具有鲜明的话语特点。习近平同志的话语表达具有独特的风格,活泼生动、简明、接地气,为普通群众所喜闻乐见。一是引经据典,文采彰显。他善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对经典的古代诗词运用驾轻就熟、画龙点睛,使论述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引用“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说明生活奢侈糜烂就会导致危急败亡;引用“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提醒党员干部经常用明镜照照自己,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虚心接受批评。二是贯穿俗语,活泼生动。善于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网络用语加以形象化的比喻,去阐述深刻的道理。例如,引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强调作风建设必须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用“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来描述部分干部的作风散漫;用“风来一阵雨,雨过地皮湿”警示作风建设必须抓常抓细抓长;用“牛栏关猫是不行的”,强调必须改进制度疏漏、规章笼统、纪律松弛等问题……这些话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增强了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三是通俗易懂接地气。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讲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说明正人先正己;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等。这些语句口语化味道浓,对接大众话语体系,轻松自然,很容易让人接受。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我们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发展规律和举措路径,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它源于实践、指导实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将它确立为党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符合党心民意的重大决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理论武装要紧跟理论创新的步伐,新时代新任务新实践需要新的思想来指引。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必须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当前,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是首要政治任务。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领会其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下功夫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同把握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贯通起来,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把握好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更加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的时代重托不懈奋斗。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

[5]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6]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7] 《习近平〈之江新语〉文章选登(十一)》,《思想工作研究》2013年第11期。

[8]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7页。

[9]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9页。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9页。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42页。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45页。

[13] 习近平:《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6月23日。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9—40页。

[1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页。

[16] 《习近平总书记谈精准扶贫》,《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3月7日。

[17]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序言”,第12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