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第59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伟大进程的70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伟大进程的70年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从1949年10月1日到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七十华诞。经过7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国共产党不间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间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间断地引领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创新发展,不间断地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 一条根本的经验: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永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70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70年。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善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求解放、谋幸福的真理,然而任何真理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就会误导实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从遵义会议前的多次严重挫折失败中深刻总结出来的根本经验,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经验。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说到底,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从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四项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消灭了两千多年的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三是开展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和理论前提;四是进行了改革开放第二次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由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四次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两次伟大结合,完成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一次伟大结合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二是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同志领导开启了第一次伟大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完成了第一次结合。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之初,提出并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第二次伟大结合的时代任务。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二次伟大结合,也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组成: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酝酿准备阶段。从1956年党的八大开始,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前提;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大幕,在40年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创立和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跟时代潮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历史依据,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天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的新结合,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 一条基本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间断地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双向互动

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间断地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以实践创新带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展的运行逻辑和发展线索。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不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进程。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基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旦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再好的理论也会成为僵化空洞的教条,在实践中就会犯“左”或右的主观主义错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到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结合、每一次飞跃,处于不同实践条件下,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课题。不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何种理论形态,但都始终贯穿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红线。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我们党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解放思想是法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又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进程。解放思想始终是我们党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在政策上的成功调整,在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实现理论上的突破,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就不可能实现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以新的眼光和视野观察新的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就不可能积极全面推进改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大事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上找不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实践在发展,情况在变化,只有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才能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不断地实现实践创新是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不断通过实践创新推进理论创新的进程。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它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实现中国化,在实践中发挥其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主题的转换,随着人民群众波澜壮阔的实践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列宁曾明确表示,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实践的历史性跨越的结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既要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尊重实践权威,勇于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我们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予符合实际的科学回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关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进程。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是第一位的重要问题。是从本本出发,还是从实际出发,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态度的分歧点,是采取什么样的学风的分水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如果学风不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出了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教条,脱离实际,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永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进程。是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是依靠群众还是依靠少数人,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态度,也是能不能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问题。联系实际与联系群众是一致的,联系实际最根本的就是联系群众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最重要的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为主体,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实践的真理检验标准是根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不断地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并运用真理指导实践的进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从思维方式、思想理论以及观念、体制、做法等多个层面入手,纠正、革除错误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打破过时的僵化体制和习惯做法,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破除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上溯至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我们党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归根到底,是科学回答了在新的时代和中国特殊国情的条件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问题,故而能够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闯过一个个关口,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

三 一条繁荣发展的成功之路:不断创新理论内容,永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创造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风格、反映中国需要、运用中国话语、指导中国实践的内容不断创新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两个方面的任务。首先是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创新;其次是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实践,成为中国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真理,继承了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中国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特征,富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精华材料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本土化(或称为民族化)和大众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遵循、为武器,保持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同时,又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实践创新中不断充实、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永续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

(原载《光明日报》2019年9月27日)


[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