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第53章

文化自信:在改革开放中砥砺坚定

文化自信:在改革开放中砥砺坚定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民族自信,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中国人民的当代文化,其内涵包括当今时代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创建的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传统文化和建设、改革年代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所吸纳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世界优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四种文化因素的有机融合,构成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思想动力和文化坚守,是中国人民的当代文化自信的坚定内容。改革开放四十年,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程,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承继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兼收并蓄世界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愈加坚定的伟大历程。

一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改革开放

物质变精神,精神文明生产随着物质文明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所建立起来的文化自信,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进一步充实、光大和巩固。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突飞猛进的物质文明大跃进,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高歌猛进于强国建设之路。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物质文明大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了深度转型,推动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了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开阔思路和视野的中华优秀文化吸纳和融合了世界优良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基础更加巩固、底气更加坚定。

精神变物质,发展了的精神文明又反作用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随着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砥砺坚定的文化自信构成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焕发了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创造了物质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

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改革开放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保证。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二要坚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三要摒弃反动、腐朽、落后的文化糟粕;四要承继弘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构筑的红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五要兼收并蓄世界优良文化。

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的社会革命,它不仅面临着严峻的政治挑战、经济挑战和军事挑战,还面临着严峻的思想文化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从思想文化上保证改革开放顺利推进,坚定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尤为重要且必要。

改革开放伊始,中共中央就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必须抓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1982年9月,十二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把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党的一个战略方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概括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大方面。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全党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2年,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并在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并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自始至终,我们党都将筑牢思想文化根基作为战略举措狠抓不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建设,他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等一系列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凝练地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反复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指导大力培育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他明确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1]“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他第一次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列提出。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文化建设的密度之大、力度之强、目标之明、效果之好前所未有。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思想共识更加凝聚,精神支撑更加坚实,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正确的思想、先进的文化是在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文化自信要在批评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牢固树立起来。百余年前,鸦片战争的炮声震醒了“天朝上国”迷梦里的中国人,在西方列强的殖民攻势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劣等弱国,在众多中国人心中的“文化自大”沦为“文化自卑”。在逆境中救亡图强的中国先进分子失去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信心,中国传统文化救不了中国,何种文化可以解救中国?中国先进分子苦苦追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的先进思想,并与中国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正是怀着如此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与此同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又得以重构和牢筑。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我们的文化自信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有的借“反思历史”之名,行“虚无历史”之实,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做文章,攻击、丑化、污蔑革命领袖和英模人物,意图反对共产党领导、搞乱人心、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有的借实现“现代化”之名,行“全盘西化”之实,从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到鼓噪新自由主义,贬低中华优秀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宣扬“全盘西化”才是现代化之正途;有的大肆宣扬西方“普世价值”,“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意识形态化”那一套;有的借“继承传统”之名,行“文化复古”之实,摒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企图“儒化中国”,用儒教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试图“回归孔孟道统”,策动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泛滥开来,贻害百姓。今天我们的文化自信正是在与这些错误思想的坚决斗争中砥砺坚定,从而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二 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动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之所以能栉风沐雨、砥砺歌行、自得坚定,得益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得益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益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得益于始终坚持海纳世界优良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得益于始终坚持发挥红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撑作用。

第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精髓灵魂,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

思想是文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价值支撑;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不是排斥或贬低中华传统文化,而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从而提升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创立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使近代以来至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坚定文化自信,丢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坚持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奋斗,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实力等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当前,同一些发达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陷入发展陷阱相比,我国发展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可以自信地说“风景这边独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指导性和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者和创新者,是中国人民革命文化的创立者和发扬者,是世界优良文化的吸收者和融合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中流砥柱。我们不仅要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而且对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建的红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同样满怀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既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也是一种对党的力量的自信。历史和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和人民的拥护爱戴之中吸取力量,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和平崛起,打破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西方中心论”,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力得以重新振兴焕发。面对贬低、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质疑、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红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错误思潮,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无法坚守我们的文化自信。削弱或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会再度丧失文化自信的勇气,甚至会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文化优势,也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之源。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和而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坚定文化自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对开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坚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第五,红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

党领导人民创建的红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扬共产主义的理想风帆,吸纳了世界优良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形式。为中华优秀文化注入了新鲜的内容,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定力,具有强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化,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进入21世纪以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依据。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红色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

三 大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大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灵魂、为指导,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建的红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兼收并蓄世界优良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进入新时代,必须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抓住新机遇,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中心环节,更加自信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坚定文化自信与自觉。

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人心向背。没有意识形态的自信,就没有文化自信。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检验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好坏,不是看口号喊得响不响,关键要看凝聚人心、引领人心的效果好不好。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强不强作为判断意识形态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尺,重在建设,以立为本,破立结合。通过锻造理想认同、确立信仰认同、增强理论认同、汇聚价值认同、凝聚利益认同、形成话语认同、营造情感认同等途径,运用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等方式,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引领人心,要抓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筑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红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重视吸收优良外来文化,做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发展,做好世界优良文化的创新性吸收和融合。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世界先进文化相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始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又向外看;既向前看,又向后看,在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建性结合的过程中,激活其生命力,坚定文化自信。

三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文化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化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要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坚定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原载《求是》2018年第23期)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页。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页。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

[4]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