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第50章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伟大事业,不断丰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贡献和时代价值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伟大事业,不断丰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贡献和时代价值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之三)

今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实践家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之所以被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不仅因为他创立的学说开创了人类思想革命的新纪元,是迄今为止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峰,而且因为马克思主义引导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力量极其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马克思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在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始终以满腔的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践行者,我们怀着万分虔诚的感情,深切缅怀马克思,追溯他的伟大思想和历史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一定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理论逻辑、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对全党提出的时代使命,也是对马克思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纪念。我们一定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的崇高理想和革命斗志,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开创的事业,不断充实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贡献和时代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颠扑不破的真理体系

科学性,即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指出,“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空前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造成并暴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两极严重分化,经济危机频发,劳动人民备受压迫。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次把哲学变成了一门完备的科学,在人类认识史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指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根源,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证明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从自由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进行了世界大战,革命风起云涌,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不曾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列宁深入研究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认为在资本主义统治链条最薄弱环节可以率先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打开了缺口,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阶段的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出路。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极其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历史命运。毛泽东同志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和中国革命实际,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又成功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伟大的革命实践和国家建设中,毛泽东思想应运而生,并不断丰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结合与历史性飞跃。

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精辟地分析了国内外重大变化,判断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伟大结合与历史性飞跃。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诸多挑战,焦点集中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战略问题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应了时代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向了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进入21世纪,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前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的政治自觉、政治勇气、政治毅力、政治定力,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开辟了光明前景,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攀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新高峰,开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伟大结合与历史性飞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诞辰至今200年的世界风云变幻已经毋庸置疑地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是与时俱进、颠扑不灭的伟大真理,是始终照耀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永不熄灭的灯塔。

二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实践贡献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优于人类一切理论体系的鲜明特质。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又是社会实践的指南。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伟大的社会实践,也必将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指南,必定为全世界的实践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影响之深,在党的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正是这些伟大的社会实践孕育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正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社会实践。

实践探索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的科学理论必须通过伟大的社会实践才能得以创新并展现其真理性。作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实践要求突出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上。基本方略首先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表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沦为空谈。基本方略还规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新格局,全面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新发展理念、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从严治党等“十四条基本方略”。这“十四条基本方略”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遵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贡献。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即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社会主义的长过程,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有人妄言历史已经终结,有人认定只有西方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然而事实证明,这些观点全是井底之蛙所见。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时陷入低谷之时,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康庄大道。几十年来,我们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中国人民的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并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是通向现代化的光明之路,只要找准方向、确定道路、坚定不移、驰而不息,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伟大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宏大的世界视野,又彰显出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情怀。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一带一路”指明了新型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方向,使沿线国家能够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新实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本国实际,自愿选择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痛苦而实现现代化,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全世界全人类最重要的实践贡献。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

时代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时代概念是指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所判定的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大的历史时代,狭义的时代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以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具体状况为依据所判定的历史阶段。这两个角度的时代概念是深刻理解当代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意义的两个重要观察维度。

从两个时代维度看,一方面我们仍处在马克思主义所判定的大的“历史时代”,即人类社会处在世界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而又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大时代。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改变,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趋势也没有改变。另一方面,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大的“历史时代”,又有别于唯物主义历史观所判定的大的历史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是人类历史大的发展时代的时代产物,又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国情。它紧扣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时代特征,又准确把握住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新特征,从而科学回答了21世纪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的时代视野,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奏响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最强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之无愧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开启了新时代,也必将引领新时代。

中国所处的当今世界,既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又是一个正在深刻变革的时代。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世界两极分化进一步扩大,世界矛盾更加尖锐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战争和冲突的阴影之下,很多老人、妇女、儿童依然饱受饥饿和贫穷的折磨,气候变化、恐怖主义、战争流血、各种灾难、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依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发出了“时代之问”。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习近平同志深刻分析了21世纪的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总结了“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三个关键词,明确提出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的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英国著名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指出,要解决21世纪世界面临的难题,就必须思考马克思所提出的问题。在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愈加显现出跨越时代的真理魅力。作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完美地回答了“时代之问”,充分彰显了其伟大的时代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把握历史脉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全人类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