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第46章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型智库建设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型智库建设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次盛会举世瞩目,对中国、对世界具有深远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新时代的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时代主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理念,立时代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思想先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下面,我想围绕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同志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一位的政治要求。社会科学院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必须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好“真懂真信真用、为什么人、怎么用”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研究和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理念,勇于创新创造,多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学术成果,努力培养忠诚服务党和人民事业、值得党和人民信赖、对党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一要深入学习、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实践创新的同时,进行着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次党的十九大对这一成果的历史地位作出评价,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严谨的逻辑,丰富的内容,科学的体系,实践的品格,博大精深,意义深远。社会科学院的同志们一定要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下功夫学原文、悟原理,不断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用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自觉性坚定性。要围绕这一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在各学科领域确立一批研究选题,组织精干力量,深入研究阐释,推出更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定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规划,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入脑入心、书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三要密切关注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开展理论研究。要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充分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进程。

二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一要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大力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具有龙头作用的优势重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形成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

二要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瞄准学术前沿,着力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逐步提升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的产出能力和水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概念、新理论,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体系。

三要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展示中国学术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着力体现中国思想、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推进评价体系创新,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抢占学术评价制高点。

三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就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重要论述。2015年1月,中央又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意见》精神,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大家一定要切实肩负起这一光荣使命,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积极投身新型智库建设,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多的智库产品。

一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密切联系世情国情民情社情变化实际,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任务,结合东北振兴实际,深入研究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亟待回答与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问题,以及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开展政策研究,推出一批系统性、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具有现实性、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提高党和政府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立场上做学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使命,真正践行为人民做学问,自觉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与党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出谋划策,为解决人民疾苦和提高群众福祉而集思广益。做到与时代共奋进、与国家共荣辱、与人民共呼吸,努力成为忠诚服务于党和人民事业、值得党和人民信赖、对党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三要坚持尊重人才、人才为重,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型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功底扎实、熟悉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具有理论创新能力和政策对策阐发能力的高端智库人才,培养一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答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对策性研究人才。要重视学者型人才向智库型人才的转变,促进学术研究成果向对策建议的转换,增强智库专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保密纪律意识,积极主动为党和政府决策贡献聪明才智。

四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能量,围绕智库功能加快传播平台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坚守好宣传思想舆论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打好主动仗,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就要重点加快期刊、图书馆、网站、数据库等学术媒介建设,使其成为拓展智库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办好各类学术会议、论坛等活动,打造学术传播品牌、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不断提高学术传播的质量和水平,探索创新学术传播手段,充分挖掘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效力,把握好时、度、效,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原载《社会科学辑刊》2018年第1期;本文系作者2017年11月24日在辽宁丹东召开的东北“三省一区”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