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第36章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扎实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扎实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一次历史性盛会,在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吸纳了十八大以来党的最新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特别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必将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忠诚,深孚众望,必将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豪迈的姿态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取得新胜利。

一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政治判断。

第一,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政治主线,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成功地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5年,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这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防、外交、港澳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这5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新中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这5年来的成就和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取得的。这些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条件和雄厚基础。

第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的重大政治判断。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现实依据。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纠正了对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判断的背离,在重新肯定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判断的基础上,用更为科学的语言表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为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从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充分客观依据。

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为广泛、更为强烈,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中国的现实实际出发,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完全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际状况。从生产力发展方面来说,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长期处于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人民生活需求方面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大大超出物质文化的范畴。尽管影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交织,构成现阶段社会各种矛盾的主要根源。党的十九大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指出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的任务,更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没有改变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改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世纪末,东欧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曲折,弥漫着“历史终结”论调,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了复杂低迷的图景。西方国家借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强力推行西方模式,制造“颜色革命”,加重了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危机。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国扛起了世界社会主义大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雄辩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发展史、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对人类发展史的重大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也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深刻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作出的唯一正确选择。

二 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历史方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灵魂。党的十九大郑重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这一重要思想确定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的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思想上的高度自觉、政治上的高度自信。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诉求。任何理论都属于它那个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化,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的历史重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大问题,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集中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生动反映,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论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实践必然和理论必然。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代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重大问题。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解决“强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双向互动过程中,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深刻揭示中国发生根本性变革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局面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历史站位、宽阔的理论视野、深厚的理论底蕴,高远的战略眼光,反映了时代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以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回应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创新、敢于担当的高度理论自觉。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境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局面。

三 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入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制定适应时代要求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战略全局上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规划和部署,提出了新时代基本方略、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战斗动员令,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第一,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度概括了“十四个坚持”,指出“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总体概括。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领会并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第二,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奋斗的重要特征。根据发展阶段,制定发展战略,一届接着一届办、一代接着一代干,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这5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既明确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重点、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也对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进行了新的战略谋划,作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不仅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三步走”战略安排的进一步具体化,同时也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将当初制定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充分说明我国发展潜力巨大、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战略安排的每一阶段,都提出了相应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国家治理的要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层层递进,不断累积。十九大确立的新目标,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对于充分调动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建设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结合起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部署,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报告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出发,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贯穿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各项方针政策、具体举措中。经济建设各项政策,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政治建设各项政策,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文化建设各项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社会建设各项政策,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政策,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外交军事国防、“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各项政策,也是始终把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厚植了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政治基础。

四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使命

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执着坚守,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政治定力、思想定力、理论定力。

第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报告先后16次出现“理想”,12次出现“使命”,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攻坚克难,创造奇迹,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命运的根本扭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近百年历程中总结经验,深刻指出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承担的历史责任,并用“行百里者半九十”来形容我们距离目标之接近,实现目标之艰辛。这就要求全党必须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第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展现了共产党人强大的斗争精神。为了“牢记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就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建设伟大工程,就要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推进伟大事业,就要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强大的斗争精神和顽强的思想意志。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是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顽强斗争精神的根本原因。在新的历史时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是我们党新时代保持强大的斗争精神的根本所在,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凝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源泉。

第三,以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汇聚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旺盛的斗争精神,要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渗透进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精神品格的深层文化根基;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的高度文化凝聚,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牢固革命根基,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忘的根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使命”的精神动力。以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斗争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五 深刻领会加强党的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

报告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全篇,鲜明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布局、总要求,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战略部署,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第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刻体现了对管党治党的高度自觉。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当前,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危机性和严峻性,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更加重要和紧迫。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就会动摇和瓦解;同样,如果我们让已经初步解决的问题反弹回潮、故态复发,那就会失信于民,我们党就会面临更大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第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体现了对管党治党规律的认识深化。报告根据新时代新要求,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性认识,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条指导方针,就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一条工作主线,就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一个总体布局,就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立体“坐标系”和精准“定位仪”。

第三,以政治建设统领党建总布局,突出强调了政党的政治属性。报告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是统领、是核心,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最终必须落实到政治建设上。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领袖,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报告还部署了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其他7项任务,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落实好这些重大部署,必须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这些新举措、新要求,进一步创新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

(本文系作者2017年11月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所局级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动员讲话的一部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