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 > 第36章

第三节 坚定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

第三节 坚定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的战略安排,既立足当前中国发展实际,也适应未来中国发展态势,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这个宏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重要里程碑。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即将变成现实。

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但要求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目标,更重要的是解决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问题。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到了一鼓作气、决战决胜的历史节点,冲刺阶段尤为艰难,更需要努力抵御各种干扰。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困难较多,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缓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凸显;三大攻坚战依然任务繁重,社会事业领域还有不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

思危方能居安,只有认清形势,才能直面问题和挑战,才能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决战。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七大战略,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置于三大攻坚战首位,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强烈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国面临的重大风险既有国内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有来自国际经济、政治、战略、主权、军事等方面的风险。而且,这些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民族复兴的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就要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摸清风险底数,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应急处置能力,特别要高度关注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有效防范“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冲击,防止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防止个别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当前,深度贫困是横亘在全面小康路上的一块“硬骨头”,必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注重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块最大的短板。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取得明显进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解决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任务。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绿色发展,强化节能减排,同时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和氛围,使生态环境改善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加快发展进程、又要提升发展水平,既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宏伟蓝图、又是一个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这就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切实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拓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广阔空间,有力推动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的全面提升。

第一,着力实现经济现代化,不断提升物质文明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基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实现经济现代化。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物质文明水平。

第二,着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政治文明水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第三,着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提升精神文明水平。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发挥好思想与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彰显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精神动力作用、思想保证作用和智力支持作用。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准。

第四,着力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五,着力建设美丽中国,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一步倡导和推进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革命,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金融支撑体系,真正使绿色生活成为基本生活方式,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使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使全社会生态文明素质大幅提升。

归结起来,就是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引下,通过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使中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注释

[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8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