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 > 第31章

第二节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第二节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一、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搞清楚其中的“固然”和“所以然”,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是发展之源,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发展缺乏动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维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将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放在新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1]反复强调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涵盖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贯穿于国家一切工作,具有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坚持创新发展,就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要不断解放思想,以理论创新指导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要不断构建推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各方面制度体系,为保障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科技创新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为支撑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培育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树立崇尚创新的价值观,为推动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需要各方面、各环节、各因素配合联动。协调发展理念是在总结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突出问题提出来的。这里的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内含着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关注发展速度的同时,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平衡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更加注重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更加注重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是内容更全、质量更高的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在实践中要求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确把握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后劲。重点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拓宽发展的空间布局、优化发展的利益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效能;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提升;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推动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全面发展的局面。

绿色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2]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很多,多年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高强度频发阶段。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坚持绿色发展,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3]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在全球化条件下,要想在与时代同行中发展壮大,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扩大开放。坚持开放发展,就要顺应时代潮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要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就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就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就要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主要包括四层含义:一是从覆盖面上看,要求全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从内容上看,要求全面共享。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从实现途径上看,要求共建共享。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程度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四是从推进进程上看,要求渐进共享。共享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必须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要整体理解和把握。坚持共享发展,在实践中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

发展观是关于人类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关于发展的理念、内涵、本质、目的和要求等方面的总体看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其现实形态总是在与具体国家、具体时代、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焕发生机、丰富发展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引领和指导中国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实际,对如何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推动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开创性探索。他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献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全局性重大关系,提出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发展方针,强调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思想观点,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立足于我国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鲜明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推动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理论。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阐明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强调要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等。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完善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环境、条件和目标任务的深刻变化,大力推进党的发展理论创新,鲜明提出新发展理念,把党的发展理论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4]

新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传承党的发展理论,深刻阐明了当前与长远、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对内与对外、人与自然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发展思路与实际举措的有机统一,既科学回答了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原则、发展路径等重大问题,又提出了观念变革、完善体制、抓好落实等有力举措。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的有机统一,既聚焦我国发展中的矛盾、难题和短板,又对解决这些矛盾和难题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发展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有机统一,既关注公平正义与永续发展,又注重发展在城乡、区域等空间布局上的平衡。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的有机统一,既主张推进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各领域共同发展,又关注发展为了人这一根本问题,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新发展理念精准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脉搏,是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化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发展理念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原理。新发展理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加鲜明地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强调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强调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加鲜明地强调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竞争中性原则,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加鲜明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强调推动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全面创新;更加鲜明地强调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强调产业间、城乡间、地区间、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人与人关系的改善,强调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更加鲜明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不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更加鲜明地强调开放是基本国策,强调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更加鲜明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集成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和走向,阐明了当代中国版的政治经济学的要义所在,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飞跃。

新发展理念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引领力。新发展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和实践学说进行了提炼总结,赋予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意蕴,成为解读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经典话语”和“标识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困于“中等收入陷阱”,难以摆脱传统增长模式的“窠臼”,探寻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成为更迫切的课题。新发展理念包含着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得失成败的总结和分析,特别是包含着对各种增长和发展困境问题的深刻探究。新发展理念提出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实践路向,日益成为被国际社会所理解、所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对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产生了重要启示。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再迷信西方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理论,转而研究借鉴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所有这些,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旺盛生命力和世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际话语权。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1页。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7页。

[3]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6页。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