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 > 第26章

第二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第二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是党的使命之所在、价值之所在、生命之所在。

一、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根本体现

习近平同志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没有资格称为共产党人,就没有资格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没有脱离于群众之外的特殊利益,党员没有超越于群众之上的特殊地位,任何党员不允许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的全部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核心是站稳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站在人民一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立场问题不是虚幻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真正的主人,资本逻辑是社会的主导逻辑,权力听命于资本、受制于资本,也服务于资本,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政党只能代表资本的利益。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真正的主人,代表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利益所在,始终站在人民一边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使命所系。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自觉站在最大多数人民一边,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干事业,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离开了这一条,就从根本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背叛了这一条,就从根本上背叛了共产党人的事业。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关键是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中,体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习近平同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比如,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强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调“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所有这些,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更具现实感和针对性的重要要求,已经转化为党和人民卓有成效的实践步骤和具体行动。

二、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美好生活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关注其显著特点。

第一,需求的领域大大扩展,已经满足的需要又会引起新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饱含深情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4]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无疑涵盖更广、层次更多、领域更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人的需要不仅包含维持生命活动的生存型需要,而且包含追求自我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发展型需要,追求幸福生活的享受型需要也前所未有地提了出来;人民不仅追求客观性的生活需要,而且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尊严感等主观性的需求纳入美好生活的范围。

第二,对城镇特定人群的特定困难需要重点关注和切实解决。特定人群包括城镇低保人口、老年人、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因其各自特点,这些群体面临的困难也各不一样,解决的办法也要各有侧重。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有1800万左右的城镇低保人口,对他们而言,要通过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来保障基本生活;对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要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增强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对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要让他们逐步公平享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对上千万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等其他常住人口,要让他们有适宜的居住条件;对900多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要让他们有一门专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和稳定收入;等等。”[5]总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多做雪中送炭、增进民生福祉的事,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美好生活”定位生活新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更要在政治生活上追求民主法治,在文化生活上追求精神文明,在社会生活上追求公平正义,在生态文明上追求美丽中国。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奠定了人民幸福的基础,但人民不仅希冀获得更高质量的社会公共产品,更期盼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绿色的生活环境,一个“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社会环境,一个民主有序、执法公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环境。这样,人民才能真正不断获得更多的“美好”感受。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突出工作重点。任何时代,人民关注的利益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有轻有重、有缓有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牵住“牛鼻子”,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没有重点就没有头绪、没有章法;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没有主张。解决人民关心的利益问题,单兵突进不行,齐头并进也不行;畸轻畸重不行,同等发力、同步推进也不行;一哄而上不行,纸上谈兵也不行。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抓好以下重点很有必要。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未来。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二是精准发力抓好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三是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四是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用。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强化政策衔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六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保证人口安全。

第二,兜住民生底线。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底线思维”就是要敬畏底线,守住底线。就民生工作而言,底线是老百姓的生命线、安全线、希望线,是退无可退、必须捍卫的边界线。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民生工作要守住底线,兜牢底线,根本道理就在这里。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在坚持这一原则前提下,特别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格外关注困难群众,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第三,完善制度设计。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是民生工作的有力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关键是作出更有效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努力营造保障公平、捍卫底线的制度环境。人们普遍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缩小收入差距、治理环境污染、司法公正、反腐败等民生问题,归根到底都要通过制度来落实;有了公平正义的制度,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有坚实的根基。

第四,合理引导预期。预期是对未来的期待与展望。良好的民生预期往往能转化为心平气和的社会心态、健康有序的社会行动,使人们有动力、有耐心、有信心针对现实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民生预期不稳,势必对社会悲观失望,出现惶恐不安的急躁心理和负面情绪,造成风险集聚,给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带来挑战。特别是在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合理引导预期更显得至关重要;只有理性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认识补齐民生短板不可能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才能汇聚起攻坚克难的信心与力量,才能更好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注释

[1]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8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0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