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作家艺术家体会文章摘编 > 第80章

关于“高原”与“高峰”

关于“高原”与“高峰”

作曲家◎傅庚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一语中的,这是当前文艺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就交响乐创作来说,我以为,我国并不缺乏人才。从20世纪50年代“留苏”,到改革开放以后留美、英、法、德、俄等国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数不胜数。我国自己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更是大有人在,他们都受到过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并学习了外国的现代技法,在技术上不存在障碍,可以说“老中青”三代俱在。这些音乐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交响乐事业,为此付出辛勤劳动。仅第一届“金钟奖”参评的交响乐作品就有121部,评出了金奖《土楼回响》。从那时到现在又过去了13年,又有几百部作品问世。但是,在新中国成立50年、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等庆祝演出时竟很难选出“高峰”作品,而不得不还是演奏“老三篇”:《梁祝》《黄河》《红旗颂》。同时,欧美等世界多国也呼吁要求演奏中国作品。但是,能拿得出去的作品的确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我以为,现代技法中国化,音乐语言民族化,音乐结构科学化,是中国音乐作品从“高原”走上“高峰”的必经之路。在创作思想上要提倡现代技法中国化。现代技法要学,但不能“生吞活剥,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创作实际。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国情的系列讲话,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音乐创作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要把外国的现代技法化解为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作品才能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

音乐语言民族化。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古今中外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无一例外地都有美好的旋律。而这些美好的旋律都与作品反映的国家民族相联系,来自于本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语言。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种说法:“音乐是世界语言。”但这不排除音乐要具有国家、民族的色彩和风格,如果这些具有国家、民族色彩的音乐语言都在作品中消失了,全世界的音乐都一个样,那将多么乏味,也就不能称其为世界了。正因为如此,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才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美好的中国旋律传遍了世界。要重视旋律的写作,要重视音乐语言的民族化。

音乐结构科学化。结构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作者当他的创作进展到一定程度,能否更上一层楼,驾驭曲式的能力将是重大考验。恰当的体裁结构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裁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来取舍,结构的存在和运用有其内在的规律。交响乐里常见的奏鸣曲式之所以沿用至今,就是由于音乐发展的规律,矛盾冲突、对立统一的需要。音乐结构科学化,是要遵循音乐发展的自身规律,为作品的思想内容提供恰当的形式、完美的表达。

我们热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怀抱理想信念,脚踏祖国热土,朝向美好未来,勤奋耕耘,精益求精,充满激情地创作出无愧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峰”作品。

(作者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