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作家艺术家体会文章摘编 > 第42章

在文化资源中找到核心价值的“根”

在文化资源中找到核心价值的“根”

文艺理论家◎李树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告诫并将其落实到实践当中,就要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去寻找,找到核心价值观之根和我们的精神家园。

要从节庆活动中寻“爱国”之根。中国是礼仪之邦。礼节、礼仪、礼貌、礼敬,均是我国先人对大自然和特定社会力量因敬畏和感恩而形成的礼俗行为。而中华民族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节日,是人们为了纪念、为了庆贺、为了祭祀而约定俗成的日子。节庆活动是蕴含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心理状态的反映,通过为什么过年、怎样过年、为什么这样过年的一系列生活行为,可以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国人不同的价值取向。今天,当一些传统节日被法定为休假日的时候,以“礼”为核心的文化精髓,就在通过表达对父母、对祖先、对家庭、对祖国的感恩和敬畏之情,不断得到传承。所以,通过节庆礼俗内涵的挖掘和研究,将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家乡、感恩祖国、感恩时代的“礼敬”之心扩大开来,对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要从德育传统中探寻诚信之根。市场经济与“争取利益最大化”的社会风气,直接挑战的就是人的诚信。诚信就是“德”,从德即主张“诚外无物”(子思)的传统思想来看,深刻理解“德”的丰富内涵,也是社会学习和学校学习应当充分重视的。中国,历来是尚德之邦。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今天我们熟识的“德”字,上面是一只大眼睛,有视线;下面是一个心。由于眼睛是别人的,心是自己的,所以中间用一条线隔开了。南唐时期文字学家徐锴对于“德”的解释:“外得于人,内得于心”即为“德”。当别人的眼睛看着你的行为,认为你做得“可以”;你自己扪心自问,也认为自己的行为还“可以”时,你的行为就达到了“德”的境界。而只有诚信,才可能“外得于人、内得于心”。

由于家庭教育多以家长的言传身教为主,所以,怎样形成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怎样形成诚实守信的个人品行,大多是在家庭的长幼成员之间完成并得以传承的。所谓“上行下效”,身教胜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等等,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倡导“爱父母”,培养年轻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以此推进诚信品质的培养,是不能忽略的重要途径。

如果说“家风”对于诚信的建树起着奠基作用,那么,“教风”“学风”“校风”对于年轻人树立诚信的价值观,则是“接力”的重要“一棒”。接受某种思想观念——包括政治思想观念、哲学思想观念,尤其是道德观念等等,则是“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更为重要的环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话,无疑在强调老师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教的同时,指出了“传道”,即传承诚信美德、肩起社会责任、把握人生规律的重要性。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