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共12册) > 第98章

第二章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文化”一词出现达79次之多。而且,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报告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问题作出重要论述,而且在报告第七部分详细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战略任务。应当说,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丰富内涵,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前进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这一重要论述,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科学界定。也就是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才能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才能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抱持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怀有坚定执着的信念。那种数典忘祖、蔑视传统、一味丑化民族文化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坚持“有鉴别对待、有扬弃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运用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国际关系等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赋予中华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使党的创新理论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镜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成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文化来源。

二 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

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苦岁月里,形成了鲜明独特、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诞生了一批批不朽的红色文化经典。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到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等,这些跨越时空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生再造和凝聚升华,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时就曾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3]关于革命文化,邓小平同志曾经作出这样的概括:“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4]

“红船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源头活水。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专程到嘉兴南湖瞻仰红船,接受革命精神教育。2005年6月21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公开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并对“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作了精辟概括,这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这条红船扬帆起航,就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作用。”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是我们党的根脉所在。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在嘉兴南湖,他特别重申了“红船精神”,再次指出,这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全党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最核心的价值追求。“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在于,它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武器、精神支撑和道德力量。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它所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是激励我们党顽强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6]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因和直接来源。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历程中形成的、与中国文化和中国革命发展密切相关的特有的文化形态,具有坚定、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厚重、深沉的革命内涵,是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点。应当强调,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也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壮美诗篇。消解红色经典、抹黑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实是一种文化上不自信或者说自卑自弃的表现。

三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7]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同时,要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和环境条件。[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和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伟大创造。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以及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构成。赢得世界普遍关注和广泛认可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代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正是因为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才有文化自信的充分理由,才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和骨气。

四 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宽广文化胸怀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学习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重视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越是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越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丰富发展。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始终秉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9]在对待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既要反对自卑自弃,也要反对自傲自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10]201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时强调,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实际上,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在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下,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本身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再次强调:“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11]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如果自我封闭、排斥外来,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胸怀。实际上,这就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自信与气度。[12]离开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简单模仿、照抄照搬不行,看不到他人的长处,坐井观天、闭门造车也不行。自我封闭、夜郎自大、自高自傲,而不是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善于反思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其实也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种典型表现。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1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也就是说,我们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对待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继续以宽阔的胸怀,睁开眼睛看世界,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实际上,这也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别样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4]

一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并就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5]

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出发,始终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6]

三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7]为此,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正视和解决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维护和巩固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主流。“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18]

四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着力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党对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19]

五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党的宗旨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多地与精神文化相关。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

六 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1],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执着坚守,对在世界文化激荡交融中保持精神独立性的强大定力。只有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坚定信念和强大定力,才能最终获得推进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鼓起奋发进取的巨大勇气,汇聚创新创造的不竭源泉。当今时代的中国,坚定文化自信,既包括对绵延5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更重要的是落脚于动员全民族力量不断丰富发展和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自信。

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现代化

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一贯重视借鉴民族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的一个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实际”,既包括中国的具体国情,也包括中华优秀文化。正是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并不断壮大。正是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度结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才真正实现了中国化、民族化。

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22]

1943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23]在这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被进一步细化为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三个方面,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被明确纳入“中国实际”的范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944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时指出:“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24]毛泽东同志还有一段话,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证过的:“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26]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7]“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28]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29]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30]

当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更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要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新的视角,对传统文化作进一步的研究、梳理和鉴别,告诉人们哪些是优秀的,优秀在哪里;哪些是糟粕,为什么是糟粕;哪些是核心理论观念,哪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带有旧时代因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明确指出并加以抛弃。即使是精华的东西,也必须实现当代化和现代化的转换,努力用当代的语言、当代的思想、当代的表达方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容易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吸收和借鉴,更持久、更广泛地传承和弘扬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1]只要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灿烂文化。

八 重视党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的系统化、理论化、学理化

理论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先导。离开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就会迷失方向。以理论形态和思想形态表现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标志。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理论和实践的不懈探索,特别是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思想、中国理论、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为更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当前最迫切的理论任务,就是组织精干力量,对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我们党的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概括和升华,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学理化,凸显出其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全新的理论形态。要写出像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那样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对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理论分析,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观、世界观、价值观作出深入阐发,使中国思想、中国理论更加体系化、学理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九 推进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中国化、本土化

毛泽东同志指出:“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32]即使在70多年后的今天,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思想也不仅是富有启发性的,而且也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震撼力的。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继续学习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但是,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33]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努力实现中国化、本土化。也就是说,要把优秀的外来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华文化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烙印;要同中国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使之有利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中国化、本土化的问题,西方优秀文化成果也有一个中国化、本土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西方经济学中的数学方法、模型方法,我们不仅要用,而且要结合中国实际用好。即使是西方优秀的理论和文化成果,无论哲学、历史、文学,还是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也有一个中国化、本土化的问题,都不能绝对化,不能照抄照搬,而是必须立足中国实际,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立足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进行转化和再造。如果离开中国实际,把我们的实践建立在西方理论和文化的基点上,那是绝对不会成功,也是绝对不会持续下去的。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指导各领域、各学科,根据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实际,梳理、辨识外国文化,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努力实现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中国化、本土化。

十 善于主动设置议题,提出标识性概念

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情况是,在许多方面,包括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我们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34]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35]2016年5月3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曾经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是全球舆论》的文章。从文章的标题似乎也不难看出,掌握国际话语权和全球舆论的引导权,对于中国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项任务。

掌握国际话语权,有效引领社会舆论走向,必须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主导和引领国际舆论。还必须善于设置议题,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要让我们设置的议题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话题;高明的议题设置,往往都是时机、技巧、方法的最佳运用。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理论界围绕“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围绕“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公民社会”,围绕“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等议题辩来辩去,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些议题基本上都不是我们自己提出来的,而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或者是从西方发端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是跟在人家后面走,甚至被人牵着鼻子走,主导和引领争辩的不是我们,议题的设置权和话语权不掌握在我们手里,在回应、批评西方提出的议题时,我们往往处于被动局面。自己提出议题,吸引别人来跟我们对话和论辩,并且能够主导和引领国际范围的讨论,主导和引领国际舆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没有标识性概念,号召不了人;没有标识性概念,理论就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要善于设置议题,也要善于提出概念、形成标识。在党的历史上,像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像“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就是硬道理”,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商民主”等,都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标识性概念。我们党就是靠这些标识性概念,去集中体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容,指导亿万人民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像“一带一路”“治国理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标识性概念不断出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重大判断,更是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但是,在我国学术理论界,一些人不理解、不懂得它们是具有标识性意义的概念。标识性概念可以很好地概括理论。对于这些标识性概念,不仅要从政治上去解读,更要从理论上深入阐述。否则,我们党的理论成果就很难得到进一步提炼,我们党的实践经验也很难得到系统全面总结。

在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和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我国各个学科领域都应当提出一些标识性概念,用以概括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展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文化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前,要特别注重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些新的议题和标识性概念提炼好、总结好、宣传好、阐释好,以统领我们的理论建设,提升我们的文化自强,从根本上解决文化自信问题。这既是掌握国际国内舆论斗争话语权和领导权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

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先,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状况。坚定文化自信,当然包括坚定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然包括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国这一重要内容。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树立、提升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文化自信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力支撑和底气所在,哲学社会科学则为文化自信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引领。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党的理论创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37]

二 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

与20世纪相比,与21世纪已经过去的十几年相比,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得到不断提升,但总体而言,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仍未根本改变,中国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很不相称,中国理论、中国话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不够强。中国目前是一个文化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

当前,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风向标。但是,就哲学社会科学而言,我们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作为一个应该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抉择、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不仅要有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还要有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的文化实力。不仅要坚持、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还要以中华文化为深厚积淀,以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为立足点,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努力创建中国学派、中国流派,建构起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使命担当相称的当代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国际关系学,建构起能够与国际学术理论界开展平等对话交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要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解读中国实践,也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38]总之,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国,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和思想理论界必须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

三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39]

(一)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学科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平台。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是,在学科建设方面还存在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等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紧密联系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学科建设和学科体系创新上下更大的功夫。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着眼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着眼于丰富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调整、充实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规划,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成为优势学科,发挥好对其他学科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牢牢占据学科建设的制高点。四是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理论创新、话语创新的重要突破点。五是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不断增强这些学科的研究力量。通过学科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绝学”和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二)着力推进学术体系建设。学术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核所在。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扎根中国大地,突出时代特色,树立国际视野,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学术研究的能力。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现代化;批判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成果,注重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本土化、中国化;科学把握中国发展时代坐标,准确判断世界发展大势,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为研究起点,善于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进一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推动学术理论中国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和实际效果,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评价标准,牢牢掌握和不断增强中国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上的话语权。

(三)着力推进话语体系建设。话语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表现形式。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建设,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已被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话语;又要结合新时代中国实际,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话语,丰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要着力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化,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思想、关键话语体现到各学科领域。要立足中国实践,深入解读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经验,不断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要始终坚持大众化方向,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进去的理论学术观点。要大力实施中国学术“走出去”战略,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断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

(四)着力培养学术大家、理论大家、文化大家。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大厦,必然要有一批大师和大家来支撑;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来代表;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要有一批领军人物来领衔。要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必须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条件下,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我们党要着力培养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术大家、理论大家、文化大家,一大批能够代表党的理论形象、为党和人民立言代言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文艺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等,使之成为党的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

(五)着力推动中国学术文化走出去。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能够对国外精英阶层、决策机构、智库、政党、政府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学术文化,对国外普通群众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也是学术文化。推动中国学术文化走出去,实际上也就是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这既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需要,也是为了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明确要求,组织整合全国力量,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积极支持中国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4]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368页。

[5]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9页。

[6]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

[7]习近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页。

[8]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08页。

[9]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

[10]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人民日报》2013年3月3日第2版。

[1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12]参见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

[13]习近平:《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6页。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42页。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

[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43页。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页。

[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

[2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页。

[23]《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18页。

[24]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1944年7月14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1页。

[25]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2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第1版。

[2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

[2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2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3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页。

[31]习近平:《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6页。

[32]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1944年7月14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3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页。

[3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

[35]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1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页。

[3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3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15页。

[3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页。

[3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22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