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共12册) > 第10章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既是科学世界观,又是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既是科学世界观,又是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1]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都应该系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学会辩证思维,善于运用辩证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主张,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观察分析处理一切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法看问题,照辩证法办事,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照辩证法办事,就要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一分为二地而不是绝对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学习和掌握辩证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

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2]唯物辩证法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观察、认识、说明一切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又是指导人们处理一切问题,努力推动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发展的思想利器。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人类认识史上,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多典故都是批评和讽刺形而上学的,如盲人摸象、郑人买履、坐井观天、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等等。”[3]形而上学把世界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并且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外力推动的。

和形而上学相反,唯物辩证法的根本任务是揭示事物最普遍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4]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辩证法分析复杂事物,全面把握事物变化及其关系,通晓辩证思维方式和辩证分析方法。他关于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看到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看到意识的反作用,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坚定不移地、大胆地推进改革开放,又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反腐倡廉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既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又必须要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既要重视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开放既要循序渐进又要竞相突破,既要胸怀全局又要抓好局部;深化改革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战略上既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又要稳扎稳打;社会治理既不要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又不要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既要把握国情又要了解世界;既要看到国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例。

世界上的事物总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否则往往会出现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问题。”[5]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法第一原则,普遍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重要观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理论自觉。

联系是普遍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宇宙间任一事物,都是同其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脱离他事物而单独存在;事物内部各个要素(部分)之间也总是互相依赖、互为作用的。这也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6]

联系是客观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7]联系是事物固有的属性,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否认和无视客观的联系,编造和臆想虚假的联系,是主观主义的通病,是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反映。“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想当然办事,都是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的固有联系的表现。我们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联系是有条件的。物质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任何事物都受具体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制约。条件分为事物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这里就产生了外因论与内因论的区别。谈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腐败问题的关键,在于腐败者自身道德素养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金钱、美色等私欲诱惑。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8]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是量变到质变的进展,是旧事物的衰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前进、上升运动。

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事物不是处在量变之中,就是处在质变之中,整个世界就是量变和质变交织的活动过程。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体现。关于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9]从最初的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再到全方位的改革,从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到沿海沿边开放,再到内陆地区的开放,中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飞跃。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就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飞跃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的、曲折的,这里体现的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终究战胜旧事物。关于如何看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何评价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梳理了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发展的六个阶段,论述了社会主义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探索发展的过程,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由思想到运动,由理论到实践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进而说明了我们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如何历经千辛万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1]问题就是矛盾,树立问题意识,就是要牢牢把握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矛盾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是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在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社会发展。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12]世界充满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前进的。毛泽东同志把对立统一规律形象地称为矛盾规律,矛盾观点是对立统一观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通俗表述。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否认和排斥社会矛盾,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3]“和谐”不是简单的无差别的“同一”,而是有差别的协调和统一。正是“不同”、差异使生活丰富多彩,使世界色彩斑斓。有效地协调各种矛盾关系,创造良性运行的社会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任何忽视矛盾、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这些矛盾许多是这个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是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14]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一切事物发展的任何过程、任何阶段。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直面矛盾不回避、解决矛盾不退缩,就能推进事物向前迈进,取得成功。

把握矛盾的共性个性,“找准症结、对症下药”。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长春召开的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事物发展总是与各种矛盾相伴相生。目前东北地区发展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这其中有全国“三期叠加”等共性方面的原因,也有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个性方面的原因。深入研究在注重质量和效益前提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举措和办法,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找准症结就有的放矢、对症下药。[15]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无个性即无共性。矛盾的个性决定了客观世界普遍存在不同性质的矛盾,而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毛泽东同志认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16]共性和个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是不同矛盾中共同的东西;个性是不同矛盾中独自具有的东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找准靶子、点中穴位”。“集中教育活动要搞好,必须批批接续、层层压紧、环环相扣。上面的问题需要下面配合解决的就上题下答,下面的问题根子在上面的就下题上答,需要地方和地方、地方和部门、部门和部门联合会诊的就同题共答,前后照应、左右衔接,使查摆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17]把握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上题下答”“下题上答” “同题共答”,找准问题根源,挖掉病根。“四风”问题表现形式不同,解决方法措施也不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取得疗效。

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不仅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方法,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是强调社会主义的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是强调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鲜明个性。[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抓住“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这两个关键,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开辟了共产主义发展的新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坚持系统的观点,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19]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宁在《共产主义》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20]。毛泽东重申了这一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2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抓住特殊矛盾,有针对性地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矛盾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所谓矛盾特殊性,就是具体事物所具有的具体性的矛盾。所谓矛盾普遍性,就是一个一个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普遍性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运用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去具体地解决具体矛盾。否认矛盾的普遍性是错误的,看不到矛盾的特殊性也是错误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分析矛盾的具体的条件、原因和变化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世界观和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22]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要学会“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牢牢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邓小平同志在批判“两个凡是”时说:“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23]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各种矛盾,如果脱离了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既无法回答,更无法解决。既不能用抽象的概念和原则代替对事物矛盾的具体分析,也不能从自我感觉出发而主观臆断,必须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矛盾具体解决,还要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做出重要批示,他强调,要狠抓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2016年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公开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党的领导,维护中央权威。一方面,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中央的精神是综合全局的所有个别情况提出来的,属于共性的东西,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因而必须贯彻落实。要防止和克服地方或部门本位主义、保护主义,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能在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搞变通、作选择”。另一方面,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都必须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善于把中央的精神同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避免依葫芦画瓢、千篇一面。

矛盾分析方法,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个方面,叫“两点论”,即“全面论”,又要看到矛盾的重点,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叫“重点论”,即“主要论”。辩证法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要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起来,把“全面看问题”和“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24]他要求我们要熟练掌握唯物辩证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奋斗。关于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也要辩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痰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统一相结合是一个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分析矛盾,就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25]。矛盾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易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一物两体”“相反相成”等都是我国古代哲学对矛盾观念的理解和表达。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统一物是由对立面组成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从对立面的统一中去把握对立面”。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对于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26]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统一于宣传思想工作过程的始终。正确认识矛盾的这两重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的统一。

研究事物矛盾,就要研究矛盾双方是怎样同一,又怎样斗争,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才会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27],反对相对主义、反对形而上学。

“稳中求进”,推进辩证发展。稳中求进,“稳”是条件、是前提、是基础,“进”是目标、是发展、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4—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8]。稳定是发展的基石,行稳是致远的前提。“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增长稳定性增强,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消费对增长的贡献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快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绿色发展初见成效。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才能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才能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知难而进、以进促稳。我们要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到各个方面,切实做到稳定大局、不断进取、奋发有为。

“蹄疾步稳”,把握适度原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做到“蹄疾步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充分调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条件和规律性,统筹、协调好事物矛盾发展的方方面面,做到胸中有数,把握好适度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质与量的统一就是度。认识事物的度,要注意掌握适度的原则,把握好分寸和火候。有一个成语叫“过犹不及”,“不及”是达不到一定的度,“过”是超过一定的度,“不及”与“过”二者不同,但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把好事办砸,变成坏事。把握适度原则,就是要按照事物度的发展规律办事,也就是要按照矛盾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规律办事,适度而为。

面对我国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状态,只有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高超境界,冷静观察、从容应对,才能把握大势、保持定力,才能做到“蹄疾而步稳”,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从而换来增长、就业、物价稳中向好,速度、结构、效益同步改善。经济建设如此,思想舆论建设等其他工作也是这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找对方向,拿准尺度,掌握火候,把握好舆论引导的边界和底线,做到舆论引导冷热均衡、疏密得当、深浅适宜。

牵住“牛鼻子”,抓住“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推进这‘四个全面’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29]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众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在矛盾的双方中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我们党正确解决战略和策略问题的哲学指南,也是我们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矛盾存在的特殊条件决定了事物的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总是发展不平衡的,这就形成了在事物发展中起着不同作用的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认识不同矛盾在事物矛盾系统中的不同地位、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认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捕捉住它,解决它。

关于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30]只有领导干部认识上去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以上带下,带动全社会推进从严治党、依法治国。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徇私枉法等问题,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信,损害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的正常秩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影响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做出重要批示。《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纳入“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正是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其中,强调要“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31]无论什么时候,既要分清主次,抓中心工作,反对平均使用力量;又要全面安排,统筹兼顾,防止“单打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运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客观规律。他精通辩证法,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分析复杂事物,全面把握事物变化及其关系,通透辩证思维方式和辩证分析方法。他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同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一定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更好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更好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更好贯彻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发展战略、政策措施,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以战略思维谋大势。战略思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从全面、根本、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32]他强调,要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要善于从全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一切方面,也不能忘记当前;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策略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运用战略思维,必须把握好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的关系。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33]要想实现发展的战略目标,就要善于应对挑战、利用机遇,做到“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挑战和机遇往往共生共存,化解了挑战,就可能迎来大的机遇;不能化解挑战或者被挑战压垮,已有的机遇也可能丧失。要善于识别机遇、捕捉机遇乃至创造机遇,同时也要重视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忽视机遇、错失转机,可能会导致满盘皆输。事物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没有战略思维,就难以把握机遇,难以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根本问题上,要有很强的战略定力。在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患得患失、行动上的犹豫不决、战略上的摇摆不定;很容易举棋不定,随波逐流,进退失据,乃至丧失战略行动能力,错失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战略定力,一方面要有战略思维的有力支撑,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做到凡事望得远一程,想得深一层,看得透一成,不断提高战略判断和战略抉择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事关战略目标、战略大局、战略重点、战略途径等重大问题上,不为现象和议论所迷惑,不为诱惑和压力所动摇,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实施党和国家做出的战略决策。“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引领中国的发展。

以创新思维添动力。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进取,不断推进思想进步、实践进步、发展进步。[34]创新思维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理念运用于创新发展,提出了创新发展战略。他要求,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解决深层次矛盾和新出现的问题,改革创新是关键一招。事业发展永不停步,创新发展没有止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一是要破除对“本本”的迷信。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5]任何“本本”,包括马列主义的“本本”,都不能成为教条,都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二是要破除对“经验”的迷信。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总结经验是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但是,经验来自过去的实践,而对过去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机械地盲目照搬。反对经验主义,是创新思维的必然要求。三是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尊重权威、学习权威,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攀登,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客观要求。但是,如果把权威视若神明,顶礼膜拜,盲信盲从,就堵塞了创新思维的通道,成为创新的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36]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的进步,就没有中国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写好这部创新史,才能无愧于前人,无愧于后人。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解放思想的新境界,推进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做到既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体现工作的时代性和创造性。”[37]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开创改革创新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使命。

以辩证思维增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自觉运用,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它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体现了目标任务与科学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有机统一,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了典范,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光辉。[38]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家本领,学会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和辩证智慧。

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和重点,全面洞察事物发展规律。[39]恩格斯指出,如果把辩证法当成“可以用来套在任何论题上的刻板公式”,“用来在缺乏思想和实证知识的时候及时搪塞一下的词汇语录”[40],辩证法就失去了生命力。客观事物是充满矛盾的,真正的辩证法就要分析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灵活具体地运用基本范畴。辩证思维是最根本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在实质上也都是唯物的、辩证的。坚持辩证思维,必须克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刻蕴含着辩证思维的哲学智慧。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针对我国发展实践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的。针对世界经济竞争激烈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矛盾,创新重在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协调重在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针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绿色重在解决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针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客观要求与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高的矛盾,开放重在解决发展内外联动不充分的问题;针对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矛盾,共享重在解决发展为了谁的这一根本性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既相互贯通又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根本体现。

以法治思维促改革。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思维,就是基于对法律和法治的信仰和遵守,自觉运用法治理念、原则和逻辑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这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4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利益分歧和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张力、化解各种冲突,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领导干部要率先确立和运用法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42]主动学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法治观念。自觉守法,是领导干部的行为底线,守住底线是树立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善于用法,是实现法治思维的实践手段。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善于用法治深化改革,强化法治对改革的规范,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用法治推动发展,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运用法治理念、法治手段促发展;用法治化解矛盾,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化诉求和需求,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协调关系,维护人民权益、保障社会稳定。

以底线思维控风险。底线思维,就是考虑问题、办事情要留有充分余地,从最坏处着眼,从最好处着手,善于做转化争取工作,掌握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决策、办事情,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43]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预先知道事情的可能发展前景,预先看到事情发展可能遇到的困难,预先防止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预先为争取事情最好发展结果而做好各方面准备。这样,事情就一定能立得住、站得稳、取得成功、获得胜利。

领导干部必须善于运用底线思维。一是要有原则意识。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明确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和基本目标,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要有政治定力。”[44]越过底线,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对于那些不能改的,再过多久也不能改。二是要有短板意识。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正确处理好亮点、成绩与安全阀、稳压器和保险杠的关系,防止一着不慎而导致满盘皆输。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诸多民生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直面挑战,需要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也需要管控风险、防守底线。三是要有边界意识。对党纪国法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党纪严于国法,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不入“歧途”。四是要有小节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大家,“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在道德修养、生活情趣方面,要落细落小,时刻自励自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只有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攻坚克难,“中国号”巨轮才能直挂云帆、长风破浪,驶抵胜利的彼岸。


[1]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2]参见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3]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4]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5]《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7—8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7]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8]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第1版。

[9]《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4—55页。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2页。

[11]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1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0页。

[13]参见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1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0页。

[15]参见习近平《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内生动力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7月20日第1版。

[1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17]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

[18]参见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1—22页。

[19]《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报》2016年1月19日第1版。

[20]《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页。

[2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

[2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第2版。

[2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2017年7月27日,新华网。

[2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1页。

[26]《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

[27]参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0—281页。

[2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7日第1版。

[29]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30]《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8日第1版。

[3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2页。

[32]参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6页。

[33]《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第1版。

[34]参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7页。

[3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3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集汇编》,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37]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38]参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78页。

[39]参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7页。

[4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0页。

[4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45页。

[4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载《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78页。

[43]参见人民日报社理论部编《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页。

[44]《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9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