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 > 第25章

四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四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1.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

picture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经过长期发展,财政收入、居民收入都在稳步增长,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三五”时期,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回应人民的期待,让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改善民生也会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2.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是民生的主要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民生工作的努力方向。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增进民生福祉,保障改善民生,需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picture

延伸阅读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贫困是长期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战胜贫困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党就带领人民为摆脱贫困而不懈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8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先后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 079元增加到11 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 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 808元,年均增幅30.2%。到2020年,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延伸阅读

2014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名单公布,涉及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贫困县覆盖率最高的是西藏,全区74个县都是贫困县。当时,全国贫困县的面积总和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全国大约每三个县中就有一个是贫困县,完全没有贫困县的省份只有9个。

从2016年开始,我国贫困县逐年脱贫,退出数量在2019年达到峰值。

2020年初,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2019年底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截至2020年11月23日,这52个县全部脱贫摘帽,标志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