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 > 第10章

3.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

3.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是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前途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艰苦努力。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有了精神的引领,才能信心十足、勇往直前,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道路、瞄准既定的目标前进。有了精神的助推,才能前行不怠、开拓进取,不断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有了精神的滋养,才能一代又一代地涌现自觉担当大任、埋头苦干的优秀分子,才能让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升,才能让创造活力充分涌流。有了精神的凝聚,才能夯实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让无数人勠力同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人心齐、泰山移”的态势,聚集起全社会的力量去成就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宏伟壮阔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无数鲜活生动的个人梦想百川归海汇成民族的发展洪流。展现伟大事业、塑造伟大精神,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文艺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担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用更多大气磅礴、激荡人心的文艺作品,描绘时代的波澜壮阔、记录历史的狂飙突进,热忱讴歌祖国发展、社会进步、人民伟业,让奋进中的人民从文艺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听到自己的心声,更加朝气蓬勃地面向未来。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离不开文艺。鲁迅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文艺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产物,关乎精神世界的建构,关乎世道人心。文艺作品具有认知功能、交流功能、愉悦功能,更具有审美功能、教化功能、引领功能,是思想精神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其思想情感、精神追求、道德理念、行为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启示和引导。文艺所塑造的典型形象,总是凝结着某种精神特质,会引发受众的自我体认,从而具有精神感染力和引导性。它不仅能带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启发,带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博大;也能带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净化,带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跃升,能够让人们的心灵受到照耀、精神得到充实,思维冲破羁绊、境界不断提升。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关于“人生应当怎样度过”的追问,令无数人终身难忘,主人公身上的钢铁意志、革命精神深深地鼓舞和影响了亿万读者。所以,文艺作品对弘扬、塑造、培育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不可低估。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鲁迅)。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更加需要发挥文艺的重要作用。举精神之旗,就是要发挥文艺的精神引领作用,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给人们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指引,激发人民为实现美好理想、过上更好生活而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立精神之柱,就是要发挥文艺的精神支撑作用,传承和弘扬民族的共同追求和集体意志,构筑民族的精神内核和精神骨架。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中华民族涉险滩、克困境,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精神风骨的写照。优秀文艺作品应当承载、积蓄和传递这种精气神。建精神家园,就是要发挥文艺的滋养作用,鼓励人们以辛勤、诚实、创造性的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让优秀的文艺作品成为人们安顿精神的栖息地,成为滋养民族精神成长的清泉和沃土。

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姚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事业。广大文艺工作者是民族文化的建设者、时代精神的塑造者,理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以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敏锐把握时代变化的趋势,最先感知时代发展的脉搏,最先踏响时代进步的蹄声,最先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要站在时代潮头、领风气之先,使自己和作品成为理想的鸽哨、时代的报春花,成为社会发展前沿猎猎招展的旗帜。

所谓“先觉者”,就是对事物发展变化异常敏锐,能够觉人所未觉,见人所未见,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敏感,以“履霜以知坚冰必至”的预见,准确捕捉时代变化气息,深刻体察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大势。所谓“先行者”,就是沿着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以身作则、率先行动,“敢为天下先”,勇于担当、不负使命,“虽千万人吾往矣”。所谓“先倡者”,就是要响亮地发出时代的先声,勇于站在时代潮头呐喊呼吁,“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毛泽东),召唤和倡导人们群起响应、共同奋斗,推动时代前进。在时代的大激荡、大变革、大发展中,必然有弄潮儿,也有落伍者,有悍然奋起的猛士,也有自甘沉沦的懦夫。作家艺术家要像高尔基笔下的丹柯一样,在危急险峻的环境里,告诉人们“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在最艰难的时候,“掏出自己的心照亮前进的道路”,勇敢坚定地奔向胜利。这就是一个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崇高形象。

作家艺术家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首先要有正确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摆脱历史的局限和现实的束缚,跳出个人际遇的小格局,站在更高的基点,以更宽阔的视野审视和分析现实,分析辨别新事物新动态,抓住本质、把握主流、预见未来,引领社会进步。其次,需要有书写时代、引领社会的责任感,忠实履行反映时代面貌的天然职责,切实肩负起引领人民积极向上的文化担当,就像鲁迅那样发出“呐喊”,以此“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雷雨》作者曹禺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在他们身上,正是体现着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最后,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品位,以高尚的审美境界,去发现美、描绘美、塑造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用优秀作品引领人们追求崇高、向往美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有幸处于一个千帆竞发、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巨变,发展步伐之快前所未有,社会生活的广阔丰富前所未有,人们精神世界的多姿多彩前所未有。在这样的时代要求面前,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作家艺术家都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无所作为,而应当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勇敢地担负起引领时代风气的重要职责,勇于倡导和践行有利于时代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生活,以高超的艺术功力创作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伟大作品,刚健而积极地追求作品的社会意义,使其成为凝聚人心、开启新风、引领方向的强大精神力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