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讲党史故事 > 第72章

一辈子的共产党人:杨善洲

一辈子的共产党人:杨善洲

故事原委

习近平同志多次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学习。2011年4月13日,他在学习杨善洲精神、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杨善洲同志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但他用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故事延展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住深山,拼了老命办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在云南省保山市,群众自编这首歌谣赞扬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报恩

杨善洲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的原动力何在?2010年,就曾有记者问起类似问题。老书记的回答实实在在。他说:“说实话,‘为共产主义献身’的道理开始我也不懂,一个农民嘛,说‘献身’啦、‘牺牲’啦、‘完全彻底’啦,还没那么高的思想境界。我家在旧社会是一个‘三无家庭’:无土地、无房屋,甚至无族别,我的爷爷辈,原属少数民族中的布朗族,因为穷,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寄住在一个姓刘的大地主家的一片山地上,成为‘押山户’,没有任何权利,连民族归属都属于这片山林的主人——土地改革时,刘家在族别上填的是‘汉族’,我们杨家就成‘汉族’了。”

他接着说:“1950年施甸县解放,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我作为民兵被招进区政府。一次,一位领导在会上讲,今后的土地要分给广大的劳苦大众。对这个说法,我有点怀疑,就举手提问:‘共产党说话算数吗?’那领导斩钉截铁地说:‘共产党说话历来都是算数的!’我说:‘好!那我今天来了,就跟着你们干,一直干到脚直眼闭!’”

他说:“我杨善洲入党、参加工作,都是在还‘债’——还共产党给我们全家的恩情债。现在的年轻人可能理解不了:一个农民没有土地,等于一个人手中没有饭碗,那是一种什么滋味啊。现在我家里、我手中都有了一个吃饭的饭碗——这饭碗是谁给的?是共产党给的呀!我不报恩谁报恩?古人说‘知恩图报’,一个人连这点都不懂,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畜生、跟猪狗有什么两样呢?”

理解了杨善洲的“初心”,就不难理解他的用权做事——他从未把权力当成自己的,一直秉承着共产党的干部不能糊弄群众的坚定信念。

植树绿荒山

1988年,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任上退休。省委领导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

经过调研,杨善洲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接合部的大亮山。因为长期乱砍滥伐,大亮山一带山不长树、地不产粮,群众一人种三亩,还不够吃。大亮山山光水枯,群众吃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杨善洲说:“山不绿,地瘦薄,是大亮山的穷根子。”

大亮山林场挂牌后,成立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平时,他和林场职工一样,起早贪黑,上山挖塘种树,吃的是一个锅子里的饭,住的是一样的油毛毡窝棚。有的同志看不过去,说他年纪大了,给一点特殊照顾,给他开个小灶,他坚决不肯,执意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御寒,大亮山四季烧火塘,晚上,大家就围在杨善洲住的火塘商量工作。杨善洲乐在其中,说:“白天造林、晚上烤火,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意识到林场要以林养林,要提高经济效益。施甸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遮雾罩,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林场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茶叶加工厂。没有几年时间,林场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但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三分之二的茶树被啃死,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旦。面对挫折,有的人畏缩了。杨善洲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林场把茶园重新建了起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了。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

“无情”是对家人最好的爱护

杨善洲在退休报告中写道:“我认为当党的干部,如何为党多做点工作,关键是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尤其是从区到县到地区,都是担负着领导工作,自己不以身作则,就会影响到全体干部职工。”他不仅这样写,而且也这样做了。

1984年,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慧兰报考县公安局,想让父亲打声招呼,杨善洲严厉批评了她。当时她也符合农转非条件,材料已经递到省里却硬是被杨善洲要了回来……杨慧兰后来回忆道:“当时不理解父亲,还写信埋怨他对自己不上心,但现在理解了。”

杨善洲的大女儿结婚,他千叮咛万嘱咐不准收礼;到二女儿结婚时,他根本没时间回家;家人出远门想搭“顺风车”,他说“配公车是用来干工作,不是用来拉家人”;孙子有了去大城市发展的机会,他却非要孙子到基层锻炼……

杨善洲为官几十年,家人都过着平凡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既没有繁华和奢靡,也没有大起大落,他的“铁面无私”实际上是对家人最好的爱。

2009年,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不少人觉得老书记吃了大亏。杨善洲倒是没那么在意,他只是淡然地说:有人说,我种了20多年的树,已经成材了,根据规定,我可以从中分点钱,一下就成富翁了!可我欠的账,这几座山哪里能还得清?

2010年10月10日,杨善洲溘然长逝,终年84岁。当他的灵车开往家乡施甸坝子时,长达30多公里的路上,沿途数万名农民有的丢下犁耙,有的放下手中的篮子,纷纷赶向路边看老书记最后一眼……

故事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说,杨善洲是用行动践行理想。杨善洲的行动,就是一辈子做共产党人,一辈子向党报恩,一辈子为民造福。当前交通已进入高铁时代,但有的干部离老百姓反而远了;通信高度发达,但有的干部跟老百姓的信息沟通反而少了;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有的干部对老百姓真切关爱却淡了。这值得警惕。杨善洲精神揭示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基本内涵,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希望和期盼。大力弘扬杨善洲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也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义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