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 第70章

鉴得失,知兴替——学习历史,以史为鉴

未知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鉴得失、知兴替”出自《新唐书·魏征传》,原文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鉴”乃镜子,意思是说,以铜作镜子,可以使人的衣冠整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以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习近平引用“鉴得失、知兴替”,鼓励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文化,汲取人类文明精华。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列传》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魏征是唐朝著名政治家,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诫唐太宗以历史教训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此语乃唐太宗在痛失魏征之后的感叹。

“史,记事者也。”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以及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一代代人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因而历史是“前车之鉴”,前人之得,可以效仿学习;前人之史,可以引以为戒。俄国哲学家赫尔岑说:“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这些名言都是从不同角度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知史而后兴。

唐太宗之所以成就了“贞观之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明白“鉴得失、知兴替”的重要性,善于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强调要把读书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能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经常抽出时间读书,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实为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典范。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习近平的这段讲话,实际上是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文化,是就学习历史、诗歌、伦理等传统文化知识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判断所做的精辟论述。学习历史,是培养一个人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和批评能力;学习诗歌,是提高一个人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学习伦理,则是让人明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应该遵循的道德礼仪准则。

作为领导干部,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之下,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本国的历史文化,因为国际化的大环境决定了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是有世界眼光、能吸取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人。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既可以让人具有理解、包容和尊重异质文化的宽阔胸怀,也为我们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提供全新的视角。

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既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本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独立的思考,又具有与世界上不同文化平等对话的勇气和底气,那他就能够真正具有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