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 第44章

培育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深化伙伴关系内涵

随着微信这一通信应用软件的广泛流行,网络生活中出现了“朋友圈”这一新功能,并且我们越来越离不开这个“朋友圈”了。新朋友见面,扫一下二维码,互加微信好友,把彼此纳入自己的“朋友圈”。通过“朋友圈”,每个人能够知道自己的好友们一天的生活和感触,随时点赞、评论,发表感想,朋友间的沟通因此更加方便。“朋友圈”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丰富了朋友间的交流和沟通渠道。

将“朋友圈”这一与日常生活与交往息息相关的概念,形象地运用到对外交往中,是习近平的创新之举。在2014年11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在随后的两年半时间里,“朋友圈”这一概念在习近平的外事讲话中多次出现。在2016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也提到“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通过这样“接地气”的用词,习近平让民众对我国的外交工作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我国的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育、扩大中国的“朋友圈”。

“朋友圈”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在对外交往中,“朋友圈”的指向是一个大家同样耳熟能详的概念——“伙伴关系”。从字面上来看,朋友关系就是伙伴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伙伴关系”就是中国外交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长期关注中国外交的新闻界乃至普通民众已经对“合作伙伴”、“战略伙伴”、“全面合作伙伴”、“全面战略伙伴”等不同伙伴关系的区别津津乐道。

既然“伙伴关系”概念如此深入人心,为什么还要提出“朋友圈”呢?从习近平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2014年11月底,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由此可见,在新时期的外事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与世界各国广交朋友,结成各种伙伴关系,更要从全局的高度来看伙伴关系。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发展双边关系,形成一对一的伙伴,更应该将伙伴关系联结起来,由点及面,从伙伴关系升级为伙伴关系网络,从单向“朋友”升级为“朋友圈”。习近平明确提出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对过去20多年来我国外交成功实践的提炼和概括,使中国外交关于构建伙伴关系的思路更有战略高度,更具全球视野。

习近平同时还对中国的伙伴关系网络作了明确的界定——中国的“朋友圈”是“共同而非排他的”。中国并不是打着“伙伴关系网络”的旗号在划定“势力范围”,以零和博弈的眼光看待中国外交是错误的。中国所追求的,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可以建立基于共同利益追求的伙伴关系,构建起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结伴而不结盟是中国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提出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以来,我国培育“朋友圈”的工作无论量或质都有明显的提升。一方面,中国与更多的国家结成了各种伙伴关系。在2014年底,习近平刚刚提出这一构想时,我国同67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而到了2016年底,与我国建立伙伴关系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有97个。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我国“伙伴”数量的增长超过三分之一。此外,我国也真正做到了伙伴关系网络的“全球化”:从2014年“基本覆盖”世界上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到2016年实现了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全覆盖”。亚洲的沙特、伊朗、新加坡,欧洲的捷克、瑞士,非洲的埃及、苏丹,美洲的哥斯达黎加等国都是在这段时间内成为中国的“伙伴”,加入了中国的“朋友圈”。

另一方面,除了发展新“伙伴”,我国也在不断丰富伙伴关系的内涵。近几年,关注中国外交的人会注意到,“伙伴关系”的定位越来越丰富、多样化。譬如,2014年,中国宣布与印度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与德国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中国与巴基斯坦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英国决定共同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7年,中国与以色列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继2016年的瑞士之后,“创新”概念再次出现在伙伴关系中。这些变化说明中国与伙伴之间的关系在深化、具体、升华,中国的伙伴关系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有着丰富的实践作为支撑,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共同挖掘其深刻内涵,促进伙伴关系不断发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