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 第20章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合作共赢旗帜经得起时间考验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出自元代戏剧《争报恩》。这句话原意为,只有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耐力大小,只有相处时间长了,共同经历的事情多了,才能够识别出人心的善恶好歹;换言之,时间可以检验一切。习近平曾多次引用这句俗语,如2013年4月在博鳌亚洲年会期间会见柬埔寨首相洪森时,他引用这句话表达了对中柬友谊在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之下“始终真诚相待、患难与共,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赞许;2013年6月,习近平在墨西哥参议院演讲时,再次引用这句俗语,表达了对中拉关系在长期实践中加深互信、加强沟通、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

正如“路遥”、“日久”是“知马力”与“见人心”的前提条件,国家之间的交往,也需要在长期的多次互动当中深化了解,加强互信。由于国际事务的复杂性,单凭一国的某一届政府或某一位领导人的话语宣示或个别政策,还不足以判断出这个国家对世界政治的根本看法与国际战略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长期互动与反复观察,一个国家在对外交往中重视什么,坚持哪些原则,是否关心别国的合理利益,是否愿意为国际公共事务承担责任等外交行为的模式和外交风格的“底色”,才得以展现在其他国家面前,成为他国决定与该国亲疏远近的决策依据。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基于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外交政策原则与处理对外事务的基本取向,根植于我国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也服务于当前国际关系的现实需要。合作共赢的逻辑前提在于,要承认国与国地位的平等性,看到各国争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并身体力行,通过相互妥协与帮助,求得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从文化渊源上看,儒家思想主张“推己及人”,倡导“和合”,将共同获利置于一己私利之上,要求用互利合作取代一味竞争。从历史传统上看,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周恩来总理就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合作共赢”思想一脉相承,一直沿用至今。从现实需要上看,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潮流,世界各国的利益早已紧密相连,各国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相互联系当中,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长远性,需要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

历史实践证明,“合作共赢”在中国人这里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一以贯之的外交行动依据。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勒紧腰带无私援助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到2015年提供20亿美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同时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从20世纪70年代初5万多名中华儿女用汗水和生命筑成1 860多公里长的坦赞铁路,到2017年建成通车、全方位移植中国铁路硬件设施与管理模式的蒙内铁路;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当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到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完善,中国坚持践行互利共赢的理念,不断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积极承担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在短短几十年内快速成长为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中国始终牢记自己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始终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真实亲诚的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理念,决不搞“以邻为壑”,绝不以损害别国发展为代价追求自身发展。中国始终牢记自身的发展历史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优势相结合,主动提出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以合作共赢突破大国博弈的怪圈。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司空见惯的俗语,不仅体现了习近平对中国外交传统的深刻理解,更是在公开场合对伙伴国家作出的庄严承诺。展望未来,中国外交有信心、有定力,继续从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让合作共赢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让各国和各国人民共享尊严、发展成果与安全保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