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 第16章

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

基因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其基本特性是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在分析中华民族文化特性时,引入基因概念,借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中代代相传的基本元素。借助基因概念,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一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更是中国对世界的和平宣言,用“和平基因论”直击“中国威胁论”,深刻表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综合国力持续快速提升,成为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一些国际舆论,特别是西方舆论,时常炒作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有的舆论认为,中国快速崛起,构成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有可能采取非和平方式获取主导地位,凭借不断提升的实力谋求世界霸权。在这种观点看来,一个崛起的大国必然挑战守成大国,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有可能掉进“修昔底德陷阱”。

实际上这是把基于西方经验的“国强必霸论”嫁接到中国身上。的确,在地理大发现以后将近500年的历史长河里,“国强必霸”似乎成了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逻辑。从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追求海洋霸权,到17世纪荷兰挑战西班牙、葡萄牙的世界海洋霸主地位;从18、19世纪英国、法国争夺世界海陆霸权,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和日本相继崛起后挑起世界大战,再到20世纪美苏争霸,“修昔底德陷阱”成了魔咒,“国强争霸”、“国强必霸”几乎成了国际关系的“铁律”。

用西方经验剪裁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把“国强必霸”的逻辑套用于中国,得出的结论必然偏离实际。2015年9月习近平访美时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为了避免战略误判,应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政策取向和外交实践。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历史上,中国在相当长时期里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对外扩张、称霸的文化传统,没有对外殖民、侵略的记录。郑和七下西洋,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到达数十个国家,带给沿途国家和地区的是瓷器、丝绸和茶叶,而不是殖民、掠夺和欺压。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仁”、“和”理念代代相传,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构成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深明“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此外,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段积贫积弱、长达百年的战祸离乱,又让中国人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即使发展强大起来,也不会称霸,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判断一个国家发展起来以后会不会恃强称霸,单凭这个国家的力量大小就下结论,是十分武断的。力量大小并不能与威胁大小直接划等号。关键要看这个国家的战略意图和政策选择。几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政府多次公开宣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最大的战略意图就是使本国人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也希望别国人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只管自己不顾别人,以武力降服别人,强行谋取发展空间和资源,以意识形态划线拉帮结伙,这种做法在国际上不得人心,也越来越行不通。中国不走这样越走越窄的老路。

中国的外交实践表明,中国不谋求霸权,不搞什么亚洲版的“门罗主义”,也不去争夺霸权,或者搞什么“两国集团”等联合霸权。中国不仅不搞西方列强侵略、掠夺、战争、扩张那一套,还要让中国自己的力量为世界和平服务,用中国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对周边国家,中国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遵循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深化互利合作;对大国,中国主张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国一方面一心一意谋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关注和投入,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建设,推进发展议程。

未来,中国日益增强的实力和影响依然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积极因素。世界将看到,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以自己的外交实践打破“国强必霸”的所谓历史铁律。正如习近平所说,“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