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案例 > 第45章

案例正文

推动科学普及与舆论引导有机结合*——科技部成立舆论专班开展应急科普的探索与实践

——科技部成立舆论专班开展应急科普的探索与实践

【引言】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

【摘要】一些违背科学的不实信息广为传播,对理性抗疫和公众情绪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设立舆论专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舆论引导工作部署要求,会同有关单位精心设计工作方案,组织策划各类新闻发布会和报道。危机面前,舆论专班迎难而上,邀请权威科学家召开新闻发布会积极发声,组织科普媒体传播科学知识。舆论专班协调组织资源,用大众化语言传播科学实用的知识,沟通了科研专业人士和社会大众,为营造科学理性的抗疫氛围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应急科普 舆论专班 网络舆情引导


2019年末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五花八门的伪科学和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也开始大行其道。2月中旬,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我们不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在与一种信息流行病作斗争。它的蔓延速度比病毒更快、渗透更容易。”

在中国,疫情之初维护科学理性的舆论环境也面临巨大挑战。

科学技术部科研攻关组成立了舆论专班,坚持目标导向,围绕“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着力加强舆论引导和预期管理。在科研攻关组的指导下,舆论专班通过组织系列主题发布活动、专家访谈、媒体报道、网络新媒体传播等方式,通报科研攻关进展成效,宣传科技界团结协作抗击疫情的努力和贡献。另外,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也参与科普,共同为科学抗疫提供专业支持。

信息无序散播影响抗疫大局

2020年1月底,伴随疫情扩散,各种来源的信息加速散播,形形色色的谣言抢在真相前奔跑。由于普通受众缺乏专业的甄别能力,一些真假难辨的传言加剧了社会紧张情绪。

信息污染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3月16日,美国多家互联网公司联合发表声明,要共同打击有关新冠病毒的欺诈和错误信息,提升各平台上的内容权威性。起因是有关疫情的诸多谬误在网上流行,在各国都制造了恐慌。欧美一则谣言声称5G信号会传播新冠病毒,理由竟是5G基站越多的地方感染病例越多。消息传出,就有当地民众破坏了5G基站。再比如,2月2日生物论文预印本网站上传的一篇印度论文声称,新冠病毒可能含有艾滋病病毒插入片段,虽然专业人士很快否定了这一观点,印度研究人员也将论文撤回,但该论文造成的误导并未消失,不少人据此断言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产物,其中还包括诺奖得主、法国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

在国内,疫情开始就有种种经不起推敲的消息广为传播,比如:要喝盐水和醋来消毒,感染者的汗水会传播病毒,患者肺功能不可恢复……

舆论场上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学发现”。1月31日晚上,一则消息通过社交媒体传开: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一出,引发全国多地市民连夜在药店门口排起了长队。一夜之间,各大药店和电商平台的双黄连口服液被抢购一空。

事实上,如张伯礼院士所说:双黄连口服液是一种普通的中成药,它的三种主要成分很多药物也都包含,这类药物具备广谱抗病毒的能力。即使有双黄连抑制新冠病毒的初步试验,也很难说它是特效药。

双黄连口服液抑制病毒的试验还只是阶段性的、不具指导意义的研究,但科学结论在传播中走了样,不仅无益于抗疫,也削弱了科学界的公信力。这也反映出抗疫初期弥漫在舆论场中的非理性气氛。

新机制,舆论专班

疫情初期,舆论矛头指向了公共卫生和病毒研究领域的一些科学家和机构,科研界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同时,官方信息发布屡遭质疑,权威机构的公信力受到挑战。

科学技术部第一时间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牵头成立科研攻关组,并在科研攻关组下建立舆论专班(由科学技术部新闻办承担主体工作),迅速启动应急科普工作,满足公众激增的疫情知识需求。

舆论专班意识到,提升应急科普能力,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机制。首先,应建立应急科普主体的协作机制,让管理部门、专家、媒体、科普工作者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其次,在舆论专班下建立权威的应急科普传播工作团队,解决科普资源分散、碎片化问题,让科学声音跑在谣言前面;最后,建立一支涵盖领域广、专业素质高的应急科普专家队伍,关键时候站出来有效发声。

在舆论专班机制下,科学技术部组织专家讲解新冠病毒知识,澄清不实信息,宣传正确防控方法,安抚大众情绪,使个人的应对和防护更加理性,助力经济社会运行加快恢复。

迎难而上,新闻发布要管用

舆论专班严格落实中央要求,聚焦“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紧密围绕疫情变化设置议题,组织动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药监局等科研攻关组成员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做好新闻发布。

2020年2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领导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介绍科技创新支撑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一是分层发布,体现权威部门公信力。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领导带头出席发布会,用专业声音坚定了抗疫必胜的信念。围绕科研攻关进展、国际科技合作、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等主题,积极推荐领导、专家参加了9场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和10场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数十位领导、专家出席,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近百次。

二是根据疫情走势调整发布频率和主题。在舆论专班积极组织下,疫情高发期科学技术部每一周左右就召开一场主题新闻发布会。如此高频度地开发布会,以前从未有过。一系列主题发布会,紧紧围绕疫情形势和科研攻关重点进展,分阶段有序推进。

疫情发生之初至2月,瞄准“稳民心”,集中发布科研攻关部署、疫情可防可控信息,大大提振公众信心。例如,科学技术部组织的第一次疫情主题新闻发布会,由专家主讲磷酸氯喹等治疗药物的效果和临床进展。从专业知识上来说,这是一场没有门槛的简单科普,效果却超出了舆论专班的预期。发布会相关信息立刻登上微博热搜,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武汉群众中广为传播,显示出老百姓非常信任科学家和专业人士的观点。有关磷酸氯喹、法匹拉韦、恢复期血浆等药物和治疗方法的信息发布,均登上微博热搜。

3月瞄准“强信心”,主要介绍科学防护、重症救治方法、疫苗研制等,消除恐慌情绪。托珠单抗、干细胞治疗以及科学认识粪口传播等信息受到公众关注,微博热搜“我国疫苗及研究进展不会慢于国外”,阅读量达到6836万次。

4月瞄准“得人心”,围绕加强国际合作和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积极发声,提振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信心,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抗疫科研攻关经验。其中微博热搜“中国向世界公开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阅读量高达3.8亿次。

5月瞄准“聚民心”“筑同心”,持续做好科研攻关总体进展和科技合作相关信息发布。5月19日,科学技术部领导及相关司局负责人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就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情况和取得成果等回答记者提问,释放权威声音。

历次发布会均受到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大大增强了公众对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合理预期。

传播知识,也传播信心

舆论专班认为,动态、密集释放有效信息,既能压缩谣言的传播空间,也能缓解公众焦虑情绪。

动态发布阶段性的科学进展,既要尊重传播的规律,更要服务于整体的抗击疫情大局。一开始,舆论专班的工作人员觉得没有那么多重大科学进展可以发布,但后来发现,高频率发布会的舆论引导效果非常好。哪怕是介绍阶段性的科学进展,也能够安定民心。

疫苗信息的发布就是很好的例子。科学技术部及时发布了疫苗的重大研究进展、临床前试验的效果、动物试验进展等阶段性消息,稳定公众预期。

“一方面我们要科学求实,另一方面预期管理和情绪管理也很重要,在这次大灾大疫当中,让科学家去说科学,实际上是要给大家信心。科学技术部的发布会要不停地告诉老百姓科技工作者的信心和底气。”科学技术部工作人员如是说。

恐慌来源于未知。有针对性地讲科学,才能够消除大家的恐慌。比如,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病毒为什么如此厉害,为此,科学技术部专门邀请周琪院士出席新闻发布会。周院士给大家科普了“炎症因子风暴”,并表示针对“炎症因子风暴”的研究工作正在持续推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统计显示,疫情发生后,科学技术部发布的信息受到媒体和网民高度关注,总体舆论积极正面。截至5月20日,媒体有关新冠肺炎科研攻关的报道共计约574万篇,其中网络报道近554万篇,报刊近20万篇,网民留言约416万条,对科技抗疫持正面和中性态度的网民占比超过90%,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持正面或中性态度的达到89%。总体来看,媒体和网民对科研攻关工作评价以正面为主,认为中国科技界在坚持科学性、确保有效性的基础上,加快疫苗药物研发,尽快拿出了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携手筑起抗击疫情的科技防线。

让社会听得进去科学家的话

舆论专班的科普工作,一方面要树立科研人员的良好形象,一方面也要指导科研人员与公众进行沟通。

一是要让公众听得懂。在科学技术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很多时候请来的专家都是科技界“大腕儿”。组织者反复跟专家强调:不要觉得这是学术报告,不要讲得太专业,这是要对着全中国的网民讲话。因此,如果太深奥,大家听不懂,就白讲了。有时候,有的专家对于他们要讲的题目如此“初级”“外行”颇感奇怪,但实践证明,在内行看起来不值一提的普通知识,在群众那里却能顶上大作用。

二是要充分考虑社会影响。有一些研究结论可能会在特殊的舆论环境中造成误导,成果发布应合理评估社会影响。比如,1月31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通过媒体发布了他们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的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此消息一出,不仅让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中成药冲上热搜,民众排队抢药;同时质疑声也铺天盖地。这就是一次典型的误导。

三是科学传播要全面。对民众的预期有重大影响的观点,一定要做好科普宣传和解释工作,话一定要两面说、严谨说。比如2月舆论曾经高度关注新冠病毒是否会粪口传播。舆论专班对此十分谨慎,认为科学家可以提示粪口传播的可能性,使大家有所警惕和防护,但同时“不能只说前半段话,不说后半段”。专家在科普粪口传播的同时,要讲明粪口传播的特定条件、防护措施,这样才能消除相关的恐慌。不能只说可能存在粪口传播而不提应对方法,否则可能就会有人臆测:一个人得,全楼都跑不掉;只要病人手摸了,都要传染。

用新媒体打破“信息茧房”

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时,大家对在线信息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在一些观点相似者集中的网络社区,相比权威人士和专家的信息,人们更愿意接受与他们想法一致或更具亲和力的内容生产者。网络世界所谓的“回声室效应”或者说“信息茧房效应”,即人们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听到无数遍相似的观点,误以为这就是事实的全部。

引导舆论的一个经验是,当发现谣言主导舆论,也许相比义正词严地公开谴责,不如尝试用更灵活的沟通方法、更通俗易懂的科学话语和更富人情味的故事劝说。即使不能立刻说服所有人,也不放弃沟通。

传统媒体的方式相对比较古板,面向的是能坐下来看电视的人群。但每天都坚持在固定时间点去看节目的年轻人不多,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相对灵活的方式,来展现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用简短的小微视频,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以供快速浏览。

毕导是知名的科学趣味视频制作者,在疫情之初曾经制作了两个“爆款”小节目:一个是可视的数学模型,让大家看到自我隔离和减少接触是如何控制疫情传播的;还有一个是梳理了疫情初期中国科学家发表的上百篇论文,告诉大家科学家为控制疫情作出了多么实质性的贡献。

3月3日,科学技术部邀请毕导等科普“大V”一起交流。几天后,科学技术部再次专门与毕导沟通,希望就他感兴趣的抗疫科学话题做节目,由科学技术部匹配相关专家资源。在科学技术部协调下,毕导与疫苗研发专家深入交流,做了一条关于疫苗研发的视频《认真地聊聊新冠疫苗》,介绍世界和中国疫苗研发进展,科普疫苗研发路径和研发意义。视频发布后得到广泛转载,在B站等年轻人聚集的视频网站引起巨大反响,短时间内总点击量超过400万次,点赞超20万次。

政府部门的专家资源和自媒体的特色表达成功结合,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在科学知识的层面和科研精神的层面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善用传统媒体满足公众关切

在用好新媒体的同时,科学技术部也利用下属的科技日报等传统媒体及时发声,扎实科普。如科技日报社与舆论专班密切合作,在信息获取、专家推荐、稿件审阅把关等方面形成及时推送、反馈的链条,保证了抗疫研究进展报道的准确、权威。

在舆论专班指导下,“科技战‘疫’进行时”“白衣战士抗疫日记”“科技战‘疫’一线”“国际战‘疫’行动”等栏目始终保持报道的亮色调、暖色调。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创新表达方式,在积极传播防控知识的同时,针对抗疫科研过程中的新情况第一时间进行科普解读,特别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公布的疫苗、药物等公众关心的科研进展成果予以多种形式报道,尤其是多组长图科普报道传播很广。

在舆论专班指导下,科技日报从公众最关注的问题中选题,寻找人们最急切想知道或者容易被误导的问题,通过优势的专家资源、渠道,及时解疑释惑、纾解民忧。同时,对于网上充斥的蹭热点、引流量甚至打着科学的幌子混淆视听的声音,依托采访对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通过权威发声一锤定音,及时粉碎谣言。以“追问新冠肺炎”栏目为例。在疫情初期信息传播有限且杂乱的情况下,该栏目旨在回应社会关切,消除大众恐慌焦虑情绪,传播专业声音。针对“买不到口罩护目镜怎么办”“CT影像代替核酸检测”“治愈后会不会二次感染”“痊愈者血浆对临床救治的作用”等诸多问题,及时科学专业地发声,澄清谬误。

在舆论专班指导下发布的《世界大瘟疫启示录》十篇长报道,介绍了人类历史上十大瘟疫的始末,各个端口推送转发,成为理性认识疫情的一个重要参考。

用更先进的科普理念应对危机

舆论专班的实践,更新了传统舆情应对的理念。疫情对科普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一方面,传播了抗疫科学,另一方面,提升了抗疫信心。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在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上做得比较好,和科普宣传密不可分。

舆论专班认为,疫情初期,假消息、伪科学甚至是封建迷信在网上肆意传播,但2月开始就能够感受到伪科学在减少,3月之后虚假信息就很少能看到了。科普让科学跑在了谣言和伪科学的前面。

【研讨题】

1.在重大突发危机事件中,科学力量如何引导舆论?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哪些切实可行、可资借鉴的科学传播策略?

3.应对危机事件,社会力量在风险沟通与知识传播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