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案例 > 第27章

案例正文

五路并进 研审联动*——科研攻关组应急推动新冠疫苗研发

——科研攻关组应急推动新冠疫苗研发

【引言】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求:“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要】在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立了由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13个部门参与的科研攻关组,布局5条技术路线同步推进,精准筛选12项研发任务,对各项目进行分阶段支持。科研攻关组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应急推进新冠疫苗研发,改进工作机制,极速拨款,提前构建共性验证和研审联动平台,不因组织管理审批耽误一秒钟;引入科研攻关“竞跑”机制,谁跑得快、谁能干,就支持谁,引导疫苗研发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联动;在组织管理方面,实现了对政府治理能力的“实战练兵”,项目管理模式形成扁平化管理,对科研攻关的服务保障“零时延”“秒反馈”,刷新项目管理效率纪录。截至2020年10月19日,全球已有总计44个在研候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我国自主研发或合作研发的疫苗数量达到15个,是全球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最多的国家,约占总数的1/3。无论是在国际上最先公布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灭活疫苗有效的评价结果,还是发表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中国疫苗研发工作在国际上都处于领跑地位。

【关键词】新冠疫苗 应急研发 研审联动


疫情骤至,众唤新冠疫苗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其传播规律、病毒特性当时未知,加之该病毒传播力强、致病力强,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发展迅速。

2020年2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传播风险和影响风险级别从“高”上调为“很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8147万人,累计死亡病例逾179.8万例。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传播迅速、情势危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疫苗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疫情骤至、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新冠疫苗才能让经济社会恢复常态”的呼声日渐高涨。

科学研判,启动应急研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在疫情初期,关于“新冠病毒是不是SARS”的讨论非常热烈,对二者序列和相关生物学信息进行科学对比后显示,从病毒学的角度而言,新冠病毒与SARS不同。

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基于中国在疫苗研发上的相关工作积累。

中国疫苗研发的积累不仅来自与SARS的实战经验,还来自SARS以来的科技支撑和投入。正如一篇来自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等单位研究者撰写的题为《建国70年来我国疫苗技术与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论文中介绍的那样,我国疫苗研发是整个医药领域中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的细分领域。

通过“863计划”“疫苗研发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等重大项目、“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等项目的组织实施,我国疫苗研发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了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手足口病(EV71型)疫苗、埃博拉疫苗等,这些都是我国完全自主创新的产品。

这些成果背后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持续支持,以及在科学探索中不断开展与病毒“实战”研究的科研团队。例如,陈薇院士团队有埃博拉疫苗的基础,储备了腺病毒载体相关工作基础和平台技术,可以用于新冠疫苗研发;例如,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兴中维)在SARS期间就完成了灭活疫苗的研发并最终完成Ⅰ期临床研究,虽然疫情不同,但这套技术路线是可以走通的;例如,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中生”)作为疫苗研发生产的国字号企业,具备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生产线……此外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活疫苗等都有一定的研发基础和平台。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2020年1月22日,科学技术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应对”第一批应急攻关项目启动,快速实现疫苗研发是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疫苗研发工作启动只是这一工作的第一步。从实验室研制直到注册上市,一个疫苗要闯很多“关”:临床前药理毒理的验证、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的评审、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检院”)的检定、生产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临床试验等。

面对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各方面科研力量,提高体系化对抗能力和水平”。

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成立,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多部门联动,配备领导组、专家组、工作组,专班与各职能部门之间通过专员直接对接,通过高效的联席机制实现决策的优化。对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专班直接协调统筹,做到信息实时共享、工作部署高效联动。

五路并进,目标是“保成功”

科研战“疫”怎么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打这场硬仗,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

国药中生相关负责人回忆,当时企业领导团队多次进行连线或会议,最终基于技术积累现状,确定将重心放在当下疫苗市场占比最大的灭活疫苗上,并同时开启基因重组疫苗等其他类型疫苗的研发工作。

同期开启疫苗研发工作的还有科兴中维,他们一边组织开展研发工作,一边将研发计划报告给相关政府部门。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基于腺病毒载体疫苗平台迅速会同康希诺启动了研发工作。

…………

大江南北的疫苗科研工作者不约而同迅速行动起来,无论是来自企业还是高校院所、军队、地方,厉兵秣马数十载使得他们在应对重大疫病时勇于担当。

1月底,科研攻关组对我国新冠疫苗研发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了解到有研发意愿的企业大多是有研发实力的企业,部分也承担着国家重大专项项目,是我国疫苗研发领域的头部研发团队。

基于当时我国新冠疫苗自发研发的情况,科研攻关组把疫苗的研发作为重中之重,布局了5条技术路线同步推进,包括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基于mRNA和DNA的核酸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活疫苗。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保成功。

应急攻关支持5条技术路线,每条技术路线有2—3个团队进行研发,形成12个项目。每条技术路线都由多个单位形成合力,从企业到高校、科研院所再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家顶尖学术机构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投入战斗,开启夜以继日的研发工作。

确保安全,压缩时间不降低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

通常一个疫苗从研发到上市至少要经过十年左右。相关科普文章曾介绍,实验室阶段对疫苗株的选育、细胞基质的适应以及动物体内评价等工作一般需要3—5年;由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对企业的申报材料分部门审评,专家和企业多次沟通,补充完善资料,发放疫苗临床批件,需要2—5年;临床方案需通过第三方伦理委员会和国家药审中心临床专家认可,方可开展临床试验,需要0.5—1年。

疫情危急,必须加速推进疫苗研发。各条技术路线的研发过程不算经济账,只算人民健康账,多条技术路线以推动疫苗在4月底5月初进入临床试验研究作为“军令状”。

设立攻关项目后,疫苗研发专班要求每个科研团队制定疫苗研发“作战图”,给出一张明确的时间表,对包括抗原设计、小试生产、大规模生产路线设计等关键节点给出时间目标,并明确研发团队(责任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确保责任到人,全面推进各项目的有序开展。

2020年4月11日,工作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进行杂质检测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应急推进研发,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的时间表被大大压缩。有些科研团队心里起了嘀咕:是不是有些耗时长的验证过程要“跳步”了?当前条件下来不及的试验是不是可以不做了?

针对这样的疑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多次强调坚持科学标准不降低,只有这样中国新冠疫苗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世界的评议。这也是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苗安全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的重要指示。

从开启研发到应急使用,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在不“跳步”的前提下,突破纪录,通过管理实现协同,促成各方主体有机衔接。

科研攻关组充分发挥专家智囊团的作用,形成专家评审机制,疫苗研发推进的每个环节都是在专家团队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完成,经过了严谨的审定和研判,确保疫苗研发的科学性。

3月31日,疫苗研发专班会议对军科院腺病毒载体项目完成的临床前研究结果进行审阅和讨论,形成关于临床试验申请的意见。

4月10日,疫苗研发专班会议对国药中生、科兴中维灭活疫苗项目完成的临床前研究结果进行审阅和讨论,形成关于临床试验申请的意见。

科兴中维相关负责人回忆:进入Ⅰ期临床试验前的晚上10点召开了一次大专家组审查会,专家组根据报告提问了足足50分钟,很多问题都是关于疫苗安全性的。专家组这样毫不留情的审查是每一个在研疫苗都会面对的。

根据疫苗作战图,疫苗研发专班的项目专员每天都会及时和团队沟通,做到研发情况全掌握,了解研发进展,回应和解决研发过程中的诉求和困难。

早建共需平台,解决耗时问题

科研攻关组经过走访调研发现,不论哪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制工作具有技术共性问题,共同需要的技术支撑也是耗时最长的,可能阻滞疫苗研发速度。为搭建共需技术平台,国家技术力量迅速组织、开始发力。在企业独立研发的同时,国家科研单位运用各自的技术优势和经验积累给予支持,形成紧密衔接的产学研合作。

“过去企业完成疫苗研发,自行检验后才送交监管部门进行复核型检验;这次我们和企业同时平行检验,可以节省20多天的研发周期。”中检院相关负责人总结,过去是串联,现在是并联。甚至有些技术路线的疫苗产品还没成型,中检院已预测到它可能的技术瓶颈,研究确定如何检测的方法,助力企业打通研发环节,加快研发进程。例如,考虑到P3实验室可能成为疫苗研发的瓶颈环节,中检院尽早开启了中和抗体的假病毒检测方法,让科研团队的中和抗体检测不受限于P3实验室。由于中检院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8个标准化检定实验室之一,科研实力得到国际认可,该机构在科研服务上的支持和支撑大大缩短了企业的研发时长。

动物实验验证是疫苗临床前研究的另一块耗时“最长板”。我国新冠肺炎动物模型攻关团队基于“非典”以来历次传染病攻关的资源和技术积累,通过生物信息学和病原敏感动物分析,第一时间锁定了新冠病毒敏感动物。1月29日和2月14日分别在国际上第一个完成了受体人源化转基因小鼠模型和恒河猴模型共2种动物模型的构建;2月18日通过科研攻关组组织的专家鉴定,整个研制过程“一气呵成”。针对疫苗,团队快速确定了动物模型和病人的相同指标及参数范围,建立了判定疫苗有效性的标准。

在新冠肺炎科研攻关过程中,动物模型是紧缺战略资源。为了让动物模型能够满足所有疫苗研发团队的需求,时间、资源和人员都万分紧迫。

“不能逼动物,只能逼人。”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项目专员介绍,疫苗研发任务是按小时推进的,动物体内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是时间的“最长板”,承载了巨大压力。

在常规疫苗研发过程中需要企业自己完成的疫苗共性路径,在国家技术力量的支持下,不仅随时纠偏,避免研发走弯路、走错路,同时还为企业提供外围服务,为疫苗研发助力加速。

审评审批兼任“裁判员”和“教练员”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的领导下,对于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审批,监管部门一改过去“裁判员”的角色,同时兼任“教练员”,早期介入、主动服务,给予技术支撑。

在4月组织的一次深入企业现场指导的过程中,药审中心专家发现个别企业的动物实验设计不合理,专家当即帮助企业重新设计和调整实验策略,这次现场纠正在保证动物实验符合科学的标准和规律、满足临床前实验数据要求的前提下,帮助企业将临床申报时间提前了至少14天。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国家药监局制定了抗新冠肺炎药品特别审评工作方案。在此方案保障下,药审中心建立了“研审联动,随研发随提交,随提交随审评”的审评工作机制,研发与审评并联,研发结束即审评结束,第一时间将疫苗推向临床。记录显示,从晚上6点半收到疫苗产品全套申报资料以及召开特别专家组会议开始,此后每一个工作环节的时间单位都是以半小时计算,最终到临床试验签批、批件送达申请人手中时,是第二日下午5点半,整体不超过24小时。

药审中心专门成立联系人团队,对外公布联系方式,由联系人负责与企业对接,将所有问题归类分发给药学、毒理等不同审评团队,给予及时回应。

随时、高效的沟通机制也延续到疫苗临床试验获批之后。4月13日、4月27日、5月13日,继中生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之后,科兴中维、中生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相继获得临床试验批件。

2020年3月16日,工作人员展示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后,药监部门仍需加强临床试验过程监管,药审中心于5月2日向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4个疫苗品种的申请人正式发出《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苗临床试验安全信息报告及风险管理的通知》,督促申请人履行主体责任,加强临床试验过程中安全信息报告及风险管理。

12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批准了国药中生北京公司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附条件上市,这是我国首个附条件上市的新冠疫苗。此前,阿联酋、巴林两国基于临床试验数据已正式批准国药中生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注册上市。

2021年1月9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期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有关情况,相关负责人介绍疫苗接种是控制传染病大流行的最有力武器,我国新冠疫苗实行全民免费接种。

通过管理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通过管理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通过创新科研管理制度、提供专业高效的项目管理服务,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科学技术部在项目管理上已经开始推行项目专员的模式,试水扁平化管理,通过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管理项目。项目专员进行项目管理,首先要专业,其次要高效。例如,针对科研需求,要及时协调调动相关资源,给予支撑和帮助,体现专业管理的价值。

在科研攻关项目的推进中,科研攻关组通过持续推进扁平化管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得到充分体现。

2月,疫苗研发团队普遍进入动物模型验证和评价阶段。疫苗项目专员接到企业反馈:动物模型效果如何?新冠疫苗评价要求是怎样的?由于科研攻关组确定了应急联络机制,当遇到共性问题时,联络人即可通过沟通推进跨部门协调解决。

据疫苗研发专班项目专员介绍,当天收到企业反馈,就协调科学技术部、国家药监局等相关单位,同时联系包括动物模型、药学毒理等不同领域的专家,第二天就召开会议,讨论解决动物模型的疫苗评价问题,达成共识。

相比而言,这类的跨部门会议在平时必须各自上报,经批准后走程序召开;或者各自部门召集各自的会议,难以达成信息的共享和互通。

联防联控机制下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的成立实现了应急疫苗研发管理的扁平化。疫苗研发专班项目专员介绍,项目专员与此前程序性管理项目不同,不仅要按既定程序和要求管理项目,还必须研究工作中每一个关键环节要干什么、怎么干,需要哪些支持条件,有可能发生什么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跟科学家对话,了解诉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通过工作专班的扁平化管理,项目专员在应急疫苗研发推进过程中被充分赋权,及时与来自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多个部委的联络人沟通协调,共同解决问题,体现了专业机构的专业性,也在组织协调疫苗长链条各节点的衔接和联络方面,体现了科研管理干部敢担当、敢作为、敢奉献、服务大局的作战状态。

尾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体系。

新型举国体制兼顾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具有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

新冠疫苗研发是一场攻坚战,整个研发战队在科研攻关组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坚持科学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与疫情赛跑,与传统疫苗研发速度“死磕”。疫苗研发和生产主体实施五路并进、挂图作战;国家技术部门运用各自的技术优势提前构建共性验证平台“从旁策应”;监督管理部门早期介入、主动服务、研审联动、统筹协调,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做好资源调配和科研保障的协同。科研攻关组通过组织协调,调动各方力量做到全员一盘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既做到拧成一股绳“有劲”,又做到拧紧发条“加速”。

在新冠疫苗研发的过程中,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研发质量和速度优势,做到又好又快,是新型举国体制下攻坚克难的典型代表。

【研讨题】

1.新冠疫苗研发中,我国调动了哪些力量?

2.新冠疫苗研发为什么需要各方一盘棋,我国是如何完成组织管理的?

3.为什么疫苗的安全有效与研发速度存在天然矛盾?这一矛盾是如何协调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