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第11章

精准把握时度效提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水平——“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舆论引导处置的启示

精准把握时度效提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水平——“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舆论引导处置的启示

【引言】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摘要】2015年6月1日21时30分许,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东方之星”号客轮在从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罕见强对流天气,于长江中游湖北省监利县大马洲水道翻沉,造成442人遇难。事件发生后,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网上关于沉船原因、气象预警等各类猜测性信息大量传播,救援处置和舆论引导均面临一次空前严峻的考验。

事件发生后,中央宣传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随同国务院“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救援和处置工作组赶赴现场开展工作,及时、主动、密集发布权威信息,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安排现场集体采访,最大程度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中央主流媒体及时全面报道党和政府全力以赴组织搜救的有关情况,充分反映善后工作扎实细致、以人为本。当地宣传部门迅速设立新闻中心,有序组织媒体采访报道。

中央宣传部坚持舆论引导工作与实际工作一同考虑、一同推进,中央、省、市、县四级宣传部门一体化联动,信息发布与新闻报道、舆论引导一体化开展,主流媒体权威报道与新媒体快速传播一体化推进,抢险救援与社会关爱一体化反映,前方组织与后方协调一体化运作。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时度效 “东方之星”号客轮

一、背景情况

“东方之星”号客轮为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有的长江干线普通客船。2015年5月28日,该客轮从南京开往重庆,6月1日21时30分许,当航行至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长江大马洲水道时,突遇飑线天气系统,该系统伴有下击暴流、龙卷风、短时强降雨等局地性、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瞬时极大风力达12—13级。在强风暴雨作用下,船舶倾斜进水并在1分多钟内倾覆。事发时,客轮共载有454人,其中442人不幸遇难。

此次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内河航运史上遇险、遇难人数最多,救援和处置难度最大的事件。一是搜救打捞难度很大。乘客年龄多为50—80岁,客轮夜晚瞬间倾覆使乘客被倒扣船中,难以开展自救互救;船舶内部结构复杂,救援空间狭小。客轮翻沉时气象条件恶劣,江面狂风暴雨;事发水域位于长江主航道,江面宽阔,水深约15米,江底地形复杂,且正值主汛期,江水流速超过了潜水作业的安全界限,水下能见度低。事发地远离现有码头,陆域与外界没有直接连通的公路,相关救援人员、设备、物资运输困难。二是善后处置任务艰巨。遇难者人数众多,需要短时间大批采集遇难者遗体和家属的DNA样本,进行多轮次比对和高精度身份认定,难度很大。遇险者来自江苏、上海、重庆、安徽、浙江、天津、山东、福建等地,2300余名家属很快从各地聚集监利,远远超过当地接待能力。家属安抚、遗体处理、经济补偿等工作与生命搜救同步展开,遗体防腐、入殓等方面专业人员和设备需求量短时段内急增。参与善后工作的单位众多,统筹协调难度大,时限要求紧。三是调查处理工作复杂困难。大型客轮在内河航行遭遇短时强对流天气发生翻沉,国内外都极为罕见。由于类似事件调查在我国尚属首次,国外也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案例,其复杂程度之高、难度之大、任务之重均前所未有。事件发生原因涉及风、船、人等多个因素,在因果关系认定上非常复杂。事件调查涵盖气象,水文,预警预报,船舶设计、建造、检验,船员操作,企业管理,中央直属部门和地方政府监管等多个环节,专业性和技术性都非常强。四是舆论引导任务繁重。翻沉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和乘客家属极度关心,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境内外大批媒体记者涌向监利,最高峰时现场有来自近200家媒体的500余名记者,持续多日在“报、台、网、端、微”对事件进行滚动报道。网民高度关注事件情况和救援进展,网上新闻跟帖和微博讨论超过5亿人次,舆情保持高热状态,总体正面理性,普遍对党和政府迅速组织救援表示肯定,为乘客和家属祈福,希望能够救出更多游客,同时也表示愿意捐钱捐物。但仍有一些猜测和质疑言论需要及时回应,主要有:不断对事故原因进行猜测追问,质疑所谓龙卷风导致客船翻沉,并对船只是否存在设计方面的问题进行追问;质疑气象部门事先是否发出预警,水上交通部门是否采取防范措施;质疑船长为何最先逃生;等等。

面对突发、紧急、复杂的严峻形势,中央宣传部认真迅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按照中央部署要求,遵循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坚持舆论引导工作和救援处置工作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全力做好事件的新闻报道、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媒体服务等各项工作,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主导权。在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中,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高度负责的鲜明态度和有力举措,最大程度满足境内外公众的信息需求,有力推动事件稳妥顺利处置,确保了舆论始终平稳有序。境内外舆论普遍对党中央统筹全局的决策部署、救援一线人员抢救生命的不懈努力、党和政府严肃处理事件的态度措施予以高度评价。

二、主要做法

(一)及时、主动、密集发布权威信息,充分满足境内外公众的信息需求

中央宣传部前方工作组在监利组织协调各方,密集召开新闻发布会,充分释放权威信息,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实现信息发布与工作进展同步实施、信息服务与舆论引导有机结合。6月2—13日,以国务院前方指挥部新闻中心名义,在监利组织由多个部门、57人次参与发布的15场新闻发布会,层层递进设置议题,针对救援、打捞、气象、航运、善后、生还者人数变化等舆论关切主动回应并进行专业权威解释说明,权威性高、信息量大、针对性强,与记者进行充分沟通互动,组织吸引500多家(次)媒体近1000名(次)记者参加,成为中外媒体获取救援、处置、善后权威信息的主要来源,在有效影响和引导舆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次发布会之前,都根据舆论关注点确定新闻发布的主题和内容,并且基本做到发布地点固定、发布时间固定、发布人员固定。发布会先后邀请救援部队、交通运输、航运管理、海事院校、船舶等各方面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全方位发布相关信息,从不同角度对救援工作进行专业解读,政府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团队的搭配合理,互为补充、相互呼应。发布会强化价值引领,注重人文关怀,现场氛围肃穆庄重,充分传递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

有序安排中央和地方媒体进入核心救援区、善后工作现场、家属安置点、家属哀悼活动现场等,根据媒体需求,有组织、有秩序、有规划地安排集体采访和现场采访。先后三次组织以境外媒体为主的现场集中采访拍摄,受到境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针对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组织媒体对有关方面和人员进行专访。协调重庆、上海安排重庆东方轮船公司和上海协和国际旅行社法定代表人,接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专访,对舆论关注的问题进行正面回应。有序安排获救人员、自行脱险人员、遇难者家属、失踪人员家属接受中央媒体采访,讲述获救、脱险过程,表达对遇难者的追思,综合反映党和政府在救援和善后工作中的积极措施等。

为能给遇难者家属提供周到细致的信息服务,当地党委宣传部门组织有关方面,克服种种困难,及时开通家属所住宾馆的有线电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确保每位家属都能收看到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监利电视台等的节目,并安排监利电视台滚动播放各场新闻发布会实况。同时,每天将从各事件处置部门汇集的最新信息及时告知每一位家属。

(二)中央和地方媒体报道聚焦搜救和善后处置全过程,始终发挥舆论主导作用

中央和地方媒体主动科学设置议题,始终聚焦沉船救援一线和善后处置进展,用快速、准确、权威、生动、丰富的信息占领舆论场,引导舆论走向。截至6月13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对内对外刊播文、图、音视频报道近2万条,其中新华社播发近5600条,中央电视台播出近1万条,有效引领境内外舆论,形成正面舆论强势。中央电视台启动特别直播,实时、滚动播报搜救情况和遇难人数等重要信息,实现搜救全过程不间断提供公用信号,并通过直播报道远远走在新媒体的前面,发挥引领舆论的关键作用。中央电视台91条新闻报道素材被833家境外电视频道使用23518次。中国日报25条稿件被境外主流媒体转引812条次。中国新闻社向40余家海外媒体提供专版近100个。湖北当地主流媒体准确把握自身定位,配合中央媒体在事件的重要节点有序发声。湖北卫视和湖北公共新闻频道就这一事件并机播出累计超过3800分钟,在中央电视台播发新闻稿件248条次。

各媒体及所属新媒体平台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图像、数据新闻、3D动画等融媒体方式生动形象报道搜救行动和救援进展,发动网友为遇难者祈福,为救援者点赞,传递奉献爱心、抚慰人心的正能量,用主流声音引领网上舆论。新华社针对网民在事件救援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6月4—9日连续推出5组交互页面“网民Q&A(问与答)”,并开设讨论区,让网民以互相举证、解答的互动形式,回答其他网民疑惑,同时制作并首发“3D还原长江客轮倾覆瞬间”“3D还原水下营救65岁老人细节”“为何不直接整体打捞”等3D动新闻。中央电视台打破常规,在准备时间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迎难而上,在《新闻联播》中直播“东方之星”号客轮扶正出水画面。同时,其开创性地将延时拍摄的电视手法引入灾难报道,从客船翻沉倒扣、扶正坐底到整体打捞出水,整个施救过程被浓缩成1分钟的逐格画面,公众短时间内就可以直观了解救援全过程。

新闻媒体始终突出人文关怀,聚焦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搜救人员的艰苦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关怀,给人温暖和力量,相关报道处处表现出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写出的文字、播出的镜头平衡、成熟、理性,严格回避播发事件现场敏感画面。新华社在选择、处理图片时强调人性化操作,以远景为主,对凄惨的细节进行适当处理。中央电视台对搜救工作进行直播时,为避免出现刺激性画面,在策划的7条拍摄路线中选择了最为稳妥的那条。同时,各媒体集中报道“小城大爱”,反映监利县民众自发对救援人员和遇难者家属伸出援手,传递温暖和力量,如高考考生腾退酒店“高考房”给遇难乘客家属;近400辆出租车和私家车统一系上黄丝带,免费接送救援人员及遇难者家属;等等。

(三)科学策划设置议题,及时回应社会舆论关切

在事件处置过程中,中央主要媒体坚持有利于安抚家属情绪、有利于救援和善后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则,及时分析舆情走向,主动策划设置议题,“盯着舆情出选题、做报道”,坚持做到有关切就有回应、有质疑就有解释、有不懂就有讲解、有误读就有拨正。

针对遇难者人数公布后可能引发的对搜救工作的质疑,及时报道沿江下游加大搜寻工作力度及进展情况,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生命负责的态度。针对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把沉船扶正或者拖至岸边救援的质疑,及时组织中央媒体采访权威专家学者予以科学回应,“倾覆状态下,船底仍有空气和空间,倘若马上扶正,则生存空间会受到影响”。针对遇难者家属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及时组织中央媒体集中报道中央领导同志到家属驻地看望慰问,传递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客观反映赔偿等善后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针对公众关注的事件发生经过,有序安排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救援人员、幸存者、亲历者等,释放细节信息,采访气象专家、船舶专家就气象成因、水文条件、航行风险等做好解释说明。针对网上关于救援过程中正面报道有“过度拔高”的观点,及时在《新闻联播》播出潜水员官东的水下对话录音,真实呈现救援人员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感人场景,以真情实感迅速赢得公众认可。

新闻媒体按照民间文化习俗,设置了“祭头七”的议题,有序组织现场直播和相关追思活动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针对公众对调查追责的呼声,分阶段释放相关信息,首先发布事件调查组开展严肃认真调查的信息,强调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指出事件原因极其复杂,表明调查组本着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紧张有序开展工作,稳妥回应社会关切。

在此次客轮搜救过程中,有关方面因疏漏将获救人数由12人统计为14人,考虑到这一偏差极易引起公众质疑和舆论反弹,中央主要媒体利用遇难者遗体全部找到、搜救工作宣布结束这一时机,第一时间在各平台上推送权威部门在新闻发布会上就获救人数变更所作的解释和说明,中央电视台滚动播出新闻发布会同期声,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消除社会误解。

(四)积极主动做好媒体服务,实现有序开放、有效管理

本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各大媒体几乎全部到场。当地宣传部门迅速设立新闻中心,始终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不仅在生活上为外媒记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等便利,还通过组织集中采访、开展个性化“采访菜单”服务,向他们充分展示我国自信、开放、透明的良好形象。

新闻中心部署协调了3次以境外媒体为主的现场集中采访。其中, 6月3日,组织境外媒体记者42家75人赴事故核心区进行采访,由交通运输部负责同志在船上主动介绍情况,并组织对救援现场进行拍摄,满足境外媒体报道需求;6月4日,组织境外媒体15家40余人及部分中央主要媒体在距离沉船现场3公里的工程码头进行采访,由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介绍救援工作进展情况,由2名参与现场救援的潜水员讲述救援工作细节。

境外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总体客观、正面,对救援工作开放透明给予高度评价。有外国记者表示,事件的采访透明公开,新闻中心为顺利高效地发出报道提供了很多便利和服务,允许外媒进入核心区报道体现了中国政府全方位救援的努力和全力救人的决心。

(五)精准把握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时度效,有力推动搜救和善后工作顺利开展

这次事件多种复杂敏感因素交织叠加,中央媒体在报道中注重遵循时度效原则,有力配合救援和善后工作。一是把握住“时”。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微博于6月2日2时52分播出第一条消息,新闻频道在3点整点新闻中播发,实现网络与电视平台的全球“双首发”,做到“及时”;针对船体切割又突然焊上、船体扶正时骤然停止、船体移泊离开事故水域等情况第一时间开展引导,有效避免负面舆论发酵扩散,做到“即时”;主动从救援和善后处置的大局出发,有序开展采访报道,不为博眼球而抢新闻,做到“适时”。二是拿捏好“度”。在救援阶段,加大正面报道力度,用自然朴实的基调实时反映救援进展,充分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同时不渲染、不煽情、不拔高。在事件处置由应急救援向善后处置转段过程中,明确要求继续保持前方工作力量,全程参与善后工作,做好善后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在善后处置阶段,稳妥把握舆论导向。三是求最大“效”。相关工作以有利于安抚家属情绪、有利于救援和善后工作顺利开展为原则,将事件稳妥处置作为衡量舆论引导工作的首要标准。比如,在“头七”前后两天,全国上星频道共撤下、停播包括娱乐节目在内的相关节目超过200档。网民认为,媒体尊重逝者的做法“是一种很好的进步”;境外主流媒体也给予积极评价,称中国高度重视“生命的尊严”。

(六)强化应急机制,前方后方密切联动协同作战

统筹发挥应急机制作用,加强前后方沟通协调,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宣传引导。中央宣传部在事件发生后立即派出专门力量赶赴现场组建前方工作组,在前方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统筹负责前方信息发布、采访报道和记者服务工作。后方每日召开各宣传管理部门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参加的专题会议,分析研判舆情动向,安排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及时指导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单位和湖北、江苏、上海、重庆、安徽、浙江、天津、山东、福建、湖南等重点省市党委宣传部加强协调联动,开展引导工作。

三、经验启示

1.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导向是新闻的灵魂,贯穿于新闻宣传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突发事件涉及矛盾问题多、利益冲突多、敏感因素多,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报道,尤其要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正确导向要把有利于事件处置作为首要任务,把有利于社会进步作为根本目标,把有利于增进团结互信作为重要内容。要强化正面宣传,突出报道党和政府态度举措,挖掘并传播事件中的正面积极因素,凝聚起共渡难关的强大精神力量。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针对社会普遍关切,广泛传播权威信息和主流观点,主动设置议题,加强舆论引领,从而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消除误解、减少冲突,推动事件稳妥处置,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媒体管理,确保导向正确,不给突发事件中的噪音杂音提供传播渠道。

2.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发事件应急新闻工作必须体现党中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准则,在群众的生命权与公众的知情权发生冲突时,要坚决把生命权放在最高位置。要把应急报道与服务引导群众结合起来,生动讲述人民群众与突如其来的灾害灾难积极抗争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示干部群众面对困难坚强不屈、镇定乐观的精神面貌,善于调动群众中的积极因素,共同面对矛盾问题,共同寻求解决之道,用群众健康理性的声音引导群众,提高说服力和实效性,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新闻的采编报道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感受,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名誉权,避免不当采访报道造成二次伤害。

3.必须坚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引导。突发事件处置部门要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将依法依规、及时主动发布信息贯穿于突发事件引导处置全过程,维护法律权威,树立党和政府高效负责形象。新闻媒体要提高主动引导意识,自觉履行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领责任,不能将报道仅仅停留在展示危机灾难上,而要在配合事件处置、恢复正常秩序、平复社会情绪上主动开展引导,做到事件处置工作向前一步,舆论引导就跟进一步,社会舆情发生变化,舆论就积极调整,将舆论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上。要善于针对突发事件处置中的热点问题主动设置议题,从舆情研判中提炼话题,在众声喧哗、莫衷一是中把握报道方向,用主流声音引领舆论走向。

4.必须精准把握时度效原则。对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来讲,“时”就是要及时,要强化时效意识,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抢占舆论制高点,赢得话语主动权。“度”就是要根据突发事件的背景成因、性质特点、影响范围,采用不同引导方式,把握好引导的时机、节奏、频次、角度、力度,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对突发事件中一些重大敏感问题,要掌握好介入点,把握节奏、顺势而为,防止恶意炒作。“效”就是以效果为导向,把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作为应急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遵循传播规律,讲究引导艺术,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取得最佳效果。

5.必须坚持强化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涵盖诸多工作环节,各环节都需要形成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确保事发后能迅速反应、分工配合、有条不紊开展工作。一要建立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做到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实际工作部门分工负责、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新闻媒体积极参与,统筹协调信息沟通、协调联络、现场组织等工作,确保实际处置与应急报道同步部署、同步推进。二要形成灵活的媒体服务机制。要根据需要设立应急新闻中心,通过注册登记、发放证件、发布信息、推荐线索、提供发稿便利等方式,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统筹做好境内外媒体服务引导工作。三要强化高效的舆情研判机制。要形成分散收集与集中研判相结合的舆情研判机制,密切跟踪舆情动态,及时反馈情况、评估影响、研判对策,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提供依据。

【思考题】

1.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需要把握哪些重要原则和基本要素?

2.怎样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和议题设置中体现时度效要求?

3.关于突发事件的媒体现场管理和服务,应事先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