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文化建设 > 第25章

创新体制机制 扩大高质量文化供给——江苏苏州市组建运行艺术乐团的探索实践

创新体制机制 扩大高质量文化供给——江苏苏州市组建运行艺术乐团的探索实践

【引言】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摘要】国有文艺院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近年来,苏州国有文艺院团积极改革创新,加强创作生产,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但与发展需要相比,其管理体制、管理能力、人才储备、精品生产投入机制都还跟不上,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苏州市将苏州品质、江南风格、中国气派、国际审美有机融合,创新开展市区两级共建机制,探索组建了苏州交响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乐团定位为国有文化企业和市级文艺团体,实行企业化管理运作,人员实行年薪制管理、市场化定价。外部采取理事会管理方式,邀请国内知名音乐家担纲,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团长(总经理)负责制。乐团支出采取年度预算方式,创新乐器采购方式,由财政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并在演出场所、物业服务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乐团突出专业化、高品质,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汇聚一批知名乐团、音乐院校优秀人才,建立年度音乐季演出计划,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音乐会,广泛开展公益演出,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家认可,成为音乐界的一枝新秀,成为城市的一张新名片。

苏州市立足高品质建团、高质量生产,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激活了文艺院团的积极性,形成了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不断涌现、群众满意度和市场影响力同步提升的生动局面,为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文艺精品生产探索了有效路径。

【关键词】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文化供给

一、背景情况

江苏省苏州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座古典园林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昆曲、古琴等6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评弹、苏剧等戏曲类型都发源于此。2013年,苏州实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的目标,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25平方米,年均开展各类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动超6万场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超5000万人次,当年被授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苏州国有文艺院团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一是文艺院团管理体制跟不上。苏州全市共有16家国有文艺院团,自院团改革以来,转制院团纷纷走上了企业化发展道路,却没能全面摆脱事业化理念和管理方式,院团管理者和演职员市场意识缺乏,近八成的院团无法实现稳定增长的市场盈利。二是文艺院团人才储备跟不上。苏州国有文艺院团近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110多项,17台剧(书)目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国家级奖项,10人次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其中一人获“梅花大奖”。但这些“争金夺银”的“台柱子”基本是转制前的“老人”,随着时间发展,这批“顶梁柱”将逐渐退出演艺舞台,青年后备力量难以跟上。三是文艺作品投入与产出机制跟不上。苏州国有文艺院团中除了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其他院团基本没有创作团队和节目研发中心。同时,舞台艺术作品前期投入大、打磨时间长、投资回报慢且不确定因素多。虽然苏州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但文化消费市场的基础还比较薄弱,院团仅靠演出收入难以养活创作人员并支付演出成本。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精神需求提升,苏州市不断加大文化产品供给。但广大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有书读、有电影看、有戏听等基本文化服务,而是向往更好的文化产品、更多的消费方式、更新的文化体验、更高的精神追求。文化供给面临的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丰富不丰富的问题。

2015年年初,苏州市委、市政府在文化建设系列调研中提出,发挥地区先发优势,新设立一支与自身文化底蕴相符、与对外开放程度相契合的文艺院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道路。2015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工作意见》,提出推进优秀传统艺术与现代高雅艺术团队建设的建设目标,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全面提升文艺精品生产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步伐。2015年3月,市委宣传部牵头召开首次协调会,明确由苏州工业园区宣传部会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赴上海、杭州等国内先进地区调研学习,并草拟乐团筹建方案。2015年12月,乐团筹建调研协调会召开,会议正式确认乐团名称为“苏州交响乐团”,为苏州文化博览中心有限公司下属专业文艺团体,在苏州交响乐团理事会领导下开展工作。2016年11月,苏州交响乐团正式对外宣布成立,并于12月31日成功举办首场音乐会。2017年5月,参照苏州交响乐团成功经验,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筹建工作正式启动,2018年1月开始年度音乐季演出。

二、主要做法

苏州市以新模式组建和运行艺术乐团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化模式运作和理事会机制推进乐团专业化管理,以有效的保障和到位的绩效管理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以政策、财政等要素的适度支持和激励引导机制促进乐团持续推出高水平演出和高质量创作,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系统回答了“建什么”的定位问题、“怎么建”的机制问题以及“如何可持续”的发展问题。重点从三个方面实施推进。

(一)通过“制度化保障+企业化管理”,建立乐团可持续的发展基础

国内音乐专业人才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苏州既没有专业乐手,也没有职业乐团管理人,更没有能够领衔乐团的大师级人物。针对这一情况,经过调研,各部门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激发乐团发展活力,通过系统的保障措施夯实乐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明确三个定位。作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城市,苏州设立艺术院团,小打小闹肯定不行、照搬照抄更不行,必须立足高质量,向专业化要品质、向市场化要活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坚持国际视野。乐团筹建首次调研协调会就明确,必须以国际化的视野,学习世界知名交响乐团的成功管理经验,引进专业化管理机制,全球招募演职人员,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乐团。来自新加坡的谢伟健毕业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入职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后成为大阮声部代理首席,他表示:“之前也曾担心自己会难以适应这边的管理方式,但几天后疑虑全打消了,这里的运作模式完全与国际接轨。”二是要突出中国风格。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交响乐形式有机结合,创作富于亲和力、老百姓听得懂又爱听的文化作品,才能持续培育观众,不断优化乐团市场环境,增强发展后劲。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充分吸收了苏州交响乐团的成功经验,既坚持“丝竹江南”的地域特色,又注重“丝竹交响”的国际表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走向国际舞台。三是要立足苏州实际。各地乐团编制情况多种多样,根据前期调研,苏州如果设大建制乐团,无论招募人才还是市场消费能力都比较困难。因此,不贪大求全,因地制宜建立小三管交响乐团,既精致也实用,更符合苏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2.建立三大保障。为充分发挥市、区两级优势,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明确苏州交响乐团由苏州市与工业园区共同组建,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由苏州市与高新区(虎丘区)共同组建。两级党委、政府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乐团发展给予支持。一是资金支持方面。市委、市政府要求,对乐团发展持有“历史耐心”,明确3—5年的培育期内,暂缓进行经济效益考核。两个乐团支出采取年度预算方式,市、区两级财政审定乐团预算后,按1:1比例分担。2018年,市级财政预算共承担5000余万元,覆盖范围包括两个乐团的人才培养、10部以上作品的创作生产、100余场大型演出及一定数量的公益演出。受益于演出收入的增长,未来3—5年总体财政投入将逐步下降。二是场地支持方面。两个乐团均采取“厅团合一”的运营模式,由所在地区以成本价为乐团驻场演出提供专业场所。其中,工业园区邀请世界著名声学大师对苏州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进行了专项改造设计,高新区建设了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乐团得以大大减少行政人员开支,为演出风格确立、固定观众培养、高雅艺术持续普及提供了保障,也为剧院运营方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三是政策支持方面。2016年5月,苏州印发《中共苏州市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明确对乐团发展给予鼓励支持。同时,通过市级高雅艺术演出扶持专项资金、文化消费专项资金、低票价补贴等形式,鼓励广大市民观看演出,扩大文艺普及范围。

3.落实三项机制。前期调研发现,国内大多数知名乐团都是事业单位建制,但体制内院团不同程度受到体制机制束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院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民办非企业组织则受到不可由政府或国企发起,以及薪酬结构、税收优惠等诸多限制。经过多次研究之后决定,乐团必须实行完整的企业化运行管理机制。一是企业化的运行机制。两个乐团均定位为市级文艺院团、区级国有企业,在工商登记注册,独立运营,独立核算。苏州交响乐团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委托苏州文化博览中心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的苏州交响乐团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由苏州高新区委托苏州高新文体集团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有限公司负责运营。二是企业化的考核机制。乐团全面实行聘用制,人员实行年薪制管理,演奏员人均薪酬基数不低于本地区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基数,退休薪酬覆盖程度不低于本地区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具体人员薪酬水平根据岗位职级及资历实行市场化定价、精细化管理。其中,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员工年薪由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工资三部分构成,基本工资按照受聘岗位年薪的60%每月计发,25%的岗位津贴根据个人演出场次和排练记录等当月履行职责、执行制度情况发放,15%的绩效工资年度考核后会同年度绩效奖励按实发放。三是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筹建开始,两个乐团就不断创新完善管理体系与制度流程建设。苏州交响乐团出台了《财务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并在专业管理方面参照国际惯例出台了《乐队管理条例》《员工手册》, 《音乐季规划管理办法》《音乐季项目评审及执行管理制度》等制度也将在审议完善后推进实施。民族管弦乐团出台了《绩效管理办法》《综合管理条例》等内控制度,做到规范管理、激励约束、多演多得、优演优酬。

(二)通过“理事会制度+专业化管理”,着力提升乐团发展品质

两个乐团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方向,从体制机制、人才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创优。乐团成立之初就明确采取理事会制度,按照专业化乐团发展方向,配齐专业人员、开展专业活动、实施专业管理。

1.外部管理采取理事会管理方式。两个乐团定位为市、区共建的市级文艺团体,在苏州交响乐团理事会、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理事会领导下,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团长(总经理)负责制。理事长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担任,成员由市、区有关领导和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艺术家组成,同时市、区委派人员组成监事会。苏州交响乐团由工业园区宣传部作为公司的主管及考核部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由高新区宣传部作为公司的主管及考核部门。理事会由理事长负责召集,一般一年召开两次,遇有重要情况可以随时召开。理事会2/3以上成员出席方可召开。理事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开展工作,议事范围和主要内容包括:及时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方案与重要措施;研究决定需要呈报上级的有关重要请示、报告;听取乐团长期发展规划、预决算报告、乐季安排、年度工作计划和重大工作安排等,并作出决定和指导性意见;研究决定涉及乐团“三重一大”的工作事项。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还专设“党政艺联席会议”,为乐团建设的决策机构,保证各项管理有机统一。

2.自身建设采用专业化管理机制。一是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两个乐团均聘请国内外著名音乐家分别担任音乐总监(艺术总监)、首席指挥、艺术指导及专业理事。其中,苏州交响乐团72名乐手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外籍乐手约占60%,平均年龄30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超过60%,其中不乏世界知名交响乐团的首席和助理首席演奏家。预计乐团2019年78位乐手满编就位后,基本实现“小三管”编制,可大幅减少外请客席的频次和人数,有利于持续提升整体的演奏技艺与配合默契度,向着更高的专业化层次迈进。苏州民族管弦乐团78名乐手,平均年龄26.7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40.7%,来自世界各地音乐学院和其他乐团。二是组织专业的考核管理。苏州交响乐团绩效评估采取年终绩效考评价和业务考核相结合,基本保持10%左右的人员年更新率。其中,年终绩效考评根据排练、演出、出勤等情况按绩效制度逐级考评;乐队演奏员业务考核由音乐总监主持,声部长、音乐总监和团长共同对其专业技能进行评定。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于2018年5月招聘第二批演奏员14人,同时通过试用期考核淘汰15人。通过“有升有降,有出有进”的考核机制,让优秀的人才获得更多提升机会,同时淘汰部分与乐团发展要求不匹配人员,实现“活力强、竞争足”的人才管理常态。三是实施专业的器乐管理。苏州交响乐团为减少乐器采购成本和后期维修费用,借鉴国外专业乐团普遍做法,实施了乐器购买、自带和租借相结合的乐器改革方案,乐团购买和租赁一部分乐器,并鼓励乐手自己携带乐器,对经专家组认定合格的乐手自带乐器每月给予损耗补贴,年均节省成本约3000万元。四是开展专业的发展提升。苏州交响乐团邀请国际著名交响乐团项目组,专门对乐团进行音乐交流、艺术教育以及节目引进、品牌发展等方面的全面培训。2018乐季结束之后又与国际惯例接轨,首次施行了跨年乐季,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通过“精品创作+演出普及”,不断增强乐团品牌影响力

乐团的生命在舞台上。两个乐团充分学习借鉴了国内外知名乐团发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创作+演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各院团积极传承优秀经典作品,着力创新完善演绎方式,同时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主题,建立完善“委约创作”制度,推动创作一批体现苏州品质、江南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年度音乐季演出和艺术普及演出,既参与国内外著名音乐季和重要演出,又组织音乐家和乐手深入基层,把高雅艺术带到群众中去。

1.传承经典与委约创作并举,打造乐团核心竞争力。管弦乐是独具中华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但是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不够,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同时兼具国际化艺术表现形式与水准的优秀作品就更为稀缺。因此,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以“原创主导+引进吸收”的方式创新“委约创作”制度,组织国内顶级作曲家创作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讲好中国故事。首批委约创作8部作品获得了业界的瞩目,其中《风雅颂之交响》于2019年1月在国家大剧院“致新时代——大型原创交响音乐会”上首演,获得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的高度肯定。《大运河》《中国节日》等第二批委约作品正在创作过程中。苏州交响乐团一方面积极创新传承经典交响作品,以经典曲目和全新演绎传递古典音乐的魅力,另一方面勇于尝试打造精品,参与制作歌剧《阿依达》《拉贝日记》的排演,举办以“姑苏”为主题的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共征集到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投稿142部,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专业作曲比赛的投稿纪录,一批优秀作品进入排演序列。

2.专业演出与普及教育并举,提升乐团综合影响力。两个乐团自成立以来,先后在国内外举办音乐会近250场,以专业化的演出水准,赢得了业界普遍认可,每到一地都会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苏州交响乐团多次登台国家大剧院,受邀参加“中国交响乐之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回顾展演”等重要演出。日本交响乐联盟常务理事、事务局长桑原浩在欣赏后连声称赞:“他们的演奏是如此细腻惊艳!”2019年春节期间,苏州交响乐团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奏响《茉莉花》《敦煌》等中华乐章,赢得很高赞誉。中国驻俄罗斯特命全权大使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赴欧洲演出后表示:“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演奏曲目和艺术表现中西合璧,融合了中国民乐与西方交响乐,让人耳目一新,在世界展示了中国民乐魅力,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两个乐团从成立伊始,就秉承“以人为本,全民共享”的宗旨,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普及活动,将艺术惠民落实到位,推动高雅艺术普及推广。两个乐团主动与各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和社会福利机构对接,通过组织开展乐队基础知识的讲解、普及和观摩乐队排练,在提高人民群众艺术素养和艺术审美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爱国爱家乡的情怀。住在苏州古城区的音乐爱好者叶阿姨是一名交响乐粉丝,她说:“在这里经常可以花80块钱买到惠民音乐会的票,现场效果又好,演出水平又棒,真的很值得。”2018年两个乐团共计举办公益性演出80余场,现场及线上观众突破30万人次。苏州交响乐团积极推进校团合作,协助工业园区相关中小学合作开展器乐演奏训练、乐队合奏排练,联合苏州大学开展器乐专业人才培养。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积极响应东西部对口帮扶的号召,在苏州对口帮扶城市贵州铜仁举办文化帮扶音乐会,为西部贫困地区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贡献力量。

三、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 “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苏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激活了文艺院团的积极性,为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文艺精品生产探索了有效路径。

1.文艺院团改革必须着力系统性的体制机制创新。文艺院团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最重要的是要不断解放思想,遵循文艺规律,用系统性的思维理念构建符合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苏州乐团建设的案例用实践证明,要把文艺院团定位与城市文化基础、经济能力相结合,突出抓好顶层设计,找准发展路径,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要深刻认识文艺院团改革中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性,党委、政府和社会、市场,两股力量缺一不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必须从体制架构、运行方式、支撑要素、监管机制等全面部署、全面推进。

2.文艺院团发展必须突出专业化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推动文艺院团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关键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队伍。苏州在乐团建设过程中,通过理事会制度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党委、政府管理不缺位、不越位,艺术家在专业上有权威,避免了“投资是政府、得奖是目的、仓库是归宿”的创作生产命运。在管理上注重发挥专业管理人才的引领作用,招募全球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委约方式集聚专业创作人才智慧,通过考核培养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形成了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不断涌现,群众满意度和市场影响力同步提升的生动局面,为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提供了可持续的制度化保障。

3.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必须有历史耐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苏州市委、市政府对乐团建设能够大力支持、长期投入正是基于对文化建设久久为功的充分认识。文艺精品创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党委、政府培育高质量的文艺精品更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

4.推动文化建设必须依靠项目化的抓手。文化建设看似“虚”,却需要虚功实做、逐项攻坚,下实实在在的硬功夫。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和苏州市委宣传部的共同努力下,将推动文艺院团发展具象为设立乐团这一实体化项目来推进,让党委、政府不但“真重视”还做到“真支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乐团建设工作要亲自抓、专题抓、全过程抓,各相关部门要积极确保资金保障有效到位、院团场所成本提供、配套政策及时跟进从而保障两个乐团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思考题】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结合本案例,你如何理解“兴文化”?

2.苏州文艺院团改革是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文艺作品创作的国际视野、中国风格与苏州特色有机统一在一起,从而实现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的?对你的工作有何启示?

3.文艺院团门类众多,推进院团改革发展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你认为本案例哪些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